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第二学期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二学期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 舒雯911 分享

第二学期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的学习要多做一些优秀的试卷。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第二学期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第二学期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踯躅(zhú) 劲(jìng)敌 煤屑(xiè) 一哄(hōng)而上

  B、鬈(quán)发 蹩(bié)脚 笨拙(zhuó) 风驰电掣(chè)

  C、趿 (tā)拉 甲壳(qiào) 执拗(niù) 忧心忡忡(chōng)

  D、堵塞(sè) 包扎(zhā) 戏谑(xuè) 膘(biāo)肥体壮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第二天,男孩开始了他的寻梦之旅。他跨海来到非洲,只身穿越茫茫无际的撤哈拉沙漠,一路奇遇迭出,命运给了他种种启示,而梦想始终指引他策马前行。

  B、我凝视着浮桥,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暴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C、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仑美奂的禁宫之中。

  D、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娜塔莎,是一个充满浪漫与幻想且又多愁善感的女性。她纯真善良,渴望生活、爱情与幸福,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精典形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小到大,父母一直都是你的守护神,当父母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你要知道,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父母最好的安慰。

  B、这本书所说的东西,几乎世上所有的书籍都巳经说过了。它描写了人类在选择自身命运时的无所作为。最后,它要每个人都相信这个弥天大谎。

  C、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D、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愤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C、云南女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发生后,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任何以不合理低价诱骗游客入团,通过安排购物获取回扣,向游客索取财物,都是违反旅游法的。

  D、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題的根本途径。

  5、高二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以对偶句式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4分)

  6、仿照示例,另写几句话评价雨果、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卡夫卡中的任意一位。要求:①内容符合该作家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成就;②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S分)

  示例: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无厌世之思,于颠沛之途吟传世之作,集古典诗歌之大成,树后世作家之典范。

  仿句 , , , ,

  7、根据下面的情景,揣摩人物的对话,补写出相应的内容,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前后连贯、语言得体。(3分)

  小晗放学回家,很沮丧地告诉妈妈,这次考试成绩被同桌小嵩超过了。

  妈妈对小晗说:“小嵩没什么了不起的,下次打败他!”

  爸爸拿着一本杂志走过来:“这里有篇文章,介绍一个叫隆•克拉克的老师,得过美国最佳教师奖。他教的学生个个成绩优异,又彬彬有礼。”

  妈妈急切地问道:“① ? ”

  爸爸说:“他的制胜法宝是他的班规。比如这两条,别人有好的表现,要替他髙兴;自己有什么好的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妈妈有点生气:“②_ _。你看,我们公司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

  爸爸说:“③ _! ”

  小晗看着父母,自语道:“我该听谁的呢?”

  ① ?

  ②_ _。

  ③ _!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现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側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緣关系,但是因为相同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请,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现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

  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 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題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壌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8、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划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B、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C、传统社会的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D、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B、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贏得社会的认同。

  C、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D、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

  10、“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请概括回答。(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①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她住在顶搂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嗓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②女人站住了。

  ③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④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⑤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 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⑥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袠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⑦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声音十分激动、有些语无伦次,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⑧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⑨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搂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⑩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1、“窗中戏剧”的观看者分别是谁?这些观看者各自看到了怎样的戏剧内容?(4分)

  12、请赏析文中第⑥段加点部分对老人衣着、动作及神态描写的作用。(3分)

  13、作者刻画“女人”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4分)

  14、小说的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请任选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4分)

  15、小说題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原因。(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答秦太虚书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 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袞,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窺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祿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賊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 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刪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 喻:开导

  B、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 度:估量

  C、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 朔:农历每月初一

  D、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 惟:希望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给秦太虚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记述了自己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给人以亲切之感。

  B、苏轼向道观借了三间房,准备到那里闭门静修四十九天,用道书方士所说的方法静心养生,并让秦太虚也注意修炼身性,关心备至。

  C、苏拭十分赏识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努力去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感情极为深厚。

  D、在黄州时,苏轼虽然经济拮据,生活俭朴,但他并不显得消沉,而是随遇而安,他时常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充满生活情趣。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4分)

  ②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21——22题。(7分)

  临江仙•送王叔济(宋)张元千

  玉立清标消晚署,胸中一段冰壶。画船归去醉歌珠。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

  鸳鹭行间催阔步,秋来乘兴凫趋。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

  21、“冰壶”二字让你想起了王昌龄的哪一句诗? “冰壶”在词中比喻什么?(2分)

  22、“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写法精妙,试作简要分析。(5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3、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4、你是否赞成本段文字中孔子的观点?请联系实际作简要论述。(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昨夜西风凋碧树。 , _。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张溥《五人墓碑记》)

  4)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所谓勇气,就是知道不畏惧什么,也知道畏惧什么。

  对此,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这句话的意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表达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得写成诗歌或戏剧。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第二学期联考高二语文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題每小舾3分〉

  1、C 其中A—哄(hòng)而上B笨拙(zhuō) D包扎(zā)、

  2、A 其中B爆发C美轮美奂D经典

  3、B 应用“无能为力”

  4、D 其中A “采用的是”“以……为准”句式杂糅B “尤其更”重复累赘C成分残缺,“向游客索取财物”后缺少“的行为”

  5、(4分)答案示例:①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謇智,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②读世界经典之儒学,获处世择友之良方

  评分建议:内容须紧扣读书交流会的主题“读《论语》,谈交友”,另外注意赠送对象为参会者,要求语言表达得体。不是对偶的不给分。

  6、(5分)答案示例:雨果于变幻之世立文学之志,用美丑对照显人道思想,以仁慈之心写悲慘世界,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立社会批判之楷模。

  评分建议:仿写要注意句式和内容。①点出该作家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成就:②只写2句不给分,写出连贯的3句及以上,一句1分。

  7、(3分)答案示例:

  ①哦?他有什么制胜法宝

  ②不对,必须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拼搏的孩子才会有出息)

  ③不过,看见别人的长处能去赞美也重要啊(赏识别人也很重要)

  符合上下语境,适当考虑语气语调,大概意思吻合即可给分。

  二、现代文阌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9 分)

  8、A (偷换概念,“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应为“家族组织”,而非“家风”。(见第一段)

  9、C (A“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程度言重了。 B“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更加贏得社会的认同”错,目的是为了贏得家族成员的认同。D“离开了良好家风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贯彻落实”,绝对化,家风是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栽体。)

  10、(3分)①家风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两者是群体性和全员性的关系。②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软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而且更易实现“深入浅出”。③继承历史遗留的深厚家风,也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可以让一个个家庭的家风最终汇聚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点1分)

  (二)(20 分)

  11、(4分)①一个女人,她看到了自家窗户对面老人种种惊险而令人不解的动作。

  ②一个小孩,他看到了对面老人各种滑稽有趣的表演。

  ③一位老人,他在自家窗前看到对面可能坠床的小孩。

  ④我们读者观看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看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为了吸引对面孩子而不顾自己的安危而进行的倾力表演。

  12、(3 分)

  这是一位家境贫寒的老人,(1分) 他不顾自己的年老体弱,做出有难度的动作来吸引对面的孩子,尽管老人做这些动作非常吃力和劳累,(1分)但他又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意义而感到非常高兴(1 分)

  13、(4 分)

  ①女人是故亊的见证者。

  ②女人的报警是出于对老人安全的担心,表现了人的善良和爱心。

  ③小说借女人这个形象表现“窗中戏剧”的故事发生在人与人相互关心的社会环境中,从而深化了主題。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4、(4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①设置悬念。老人戴帽子、做倒立、披床单等反常的动作,被人误解为神经质:瞀察的到来推动读者接近真相,使情节趋于高潮;悬念在结尾才得以解开:老人是为对面的孩子而专门表演。

  ②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孩的出现使人们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受到出乎意料的晨动,情节突然发生逆转,制造出突出的戏剧效果。

  ③误会。小说以站立窗边的女人对一位老人“戏剧”发生误会为开始,误会层层加深,情节渐次推向高潮,直到女人在老人的房间,看到自己那扇昏暗的窗户和楼上那个可爱的小男孩,误会才得以消除。

  ④前后呼应,铺垫照应首段中的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为后文情节做铺垫;第二段中女人对楼上的无住户的主观臆断与后文小男孩在楼上出现形成前后的矛盾呼应:站立窗边的女人感受对面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明亮”与站立老人的房间发现窗户的昏暗形成前后矛盾呼应:最后一段小男孩的顶枕头、披床单、抹笑容的精彩表演与上面老人的“戏剧”表演相呼应。

  15、(5 分)

  ① “窗中”点明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 、

  ②“窗”富有象征意味,暗含因为“窗”的局限而造成人们的误解,意在提醒读者通过这扇“窗子”发现生活中的美:

  ③“戏剧”突出矛盾冲突的激烈,以及矛盾化解后人们的反思:

  ④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欣赏。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翅每小題3分)

  (―)(19 分)

  16、A 喻:告诉。与“见”连用,表对自己怎么样

  17、D 表目的,连词

  18、C “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与原文“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文意不符

  19、(3 分) ‘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 至数日不厌。

  20、(7 分)

  (1)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评分建议:4分。“一”、“为……所”、反问语气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刚到黄州,薪俸己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

  评分建议:3分。“廪入”应译为“薪俸”;“不少”作“没有减少”解:句中省略的成分应补上。

  (二)(7 分)

  21、(2 分)

  一片冰心在玉壶(1分) 纯洁美好的情致(或:高洁淸廉的情操)(1分)

  22、(5 分)

  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手法(或运用想象手法)(2分)。作者不明说自己对友人感情之深,而是嘱咐鸳鸯相“问”西湖,能不能在西湖边结茅而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想法(或追随友人的愿望)。构思精巧独特,给人余韵未尽之感。(3分)

  (三) (5 分)

  23、(1分)子欲善而民善矣。

  24、 (4 分)'

  答“赞成”或“不赞成”,言之成理即可。答“赞成”的话,可从肯定孔子观点的积极意义来阐述:孔子反对乱加杀戮,认为施政者应作出表率,要有好的导向。答“不赞成”的话,可指出“风” “草”之比喻的不足之处:老百姓只是被动地服从跟随统治者,这无疑是对民众的贬低。

  (四)(6分)

  25、①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③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④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⑤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四、作文(60分)

  26、(60 分)略。

第二学期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2.2017年秋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3.上海十三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

4.高二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试题及答案

5.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

6.高一语文十校联考试题及答案

7.高二语文周末练习试题二(含答案)

189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