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及参考答案(2)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及参考答案(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及参考答案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课外阅读)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欲因此时降武

  4.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③副有罪,当相坐 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四、课外阅读(一):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五、课外阅读(二):

  赵广汉字子都。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①。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②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尤善为钩距③,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中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预为调棺,给殓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尝记召湖都亭长,湖都亭长西至界上,界上亭长戏曰:“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 亭长既至,广汉与语,问事毕,谓曰:“界上亭长寄声问我,何以不为致问?”亭长叩头,服实有之。广汉因曰还为吾谢界上亭长勉思职事有以自效京兆不忘卿厚意其发奸擿伏如神皆此类也。(选自《汉书&8226;赵广汉传》)

  【注】①护作:协助监管;平陵:汉昭帝陵墓;方上:墓穴,陵墓的方顶。②中贵人:朝中显贵。③钩距:指反复调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守:代理 B.广汉闻之,先风告 风:讽刺

  C.京兆尹赵君谢两卿 谢:告诉 D.死无所恨 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①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 ②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C.①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亭长既至,广汉与语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昭帝去世,京兆掾杜建监造昭帝陵墓平陵,他的宾客乘机非法牟利,赵广汉当即将杜建依法逮捕,并将其处死。

  B.赵广汉擅长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如要了解马的价钱,却先问狗、羊、牛的价钱,然后再问马价,这样互相比较,就不会有差错。

  C.有两人劫持郎官苏回,赵广汉亲自带人来救助,对两人进行说服,晓以利害,两人慑于赵的威名,终于开门出来,叩头谢罪。

  D.界上亭长托湖都亭长转达对赵广汉的问候,赵广汉也让湖都亭长表示对界上亭长的谢意,并对他作了一番勉励。

  4.翻译:

  (1)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答:

  (2)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答: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语文必修四文言文《苏武传》练习答案

246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