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3)

时间: 凤婷0 分享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个句子引出本文的第三个分论点。]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①” “杨柳万条烟②” “烟光凝而暮山紫③” “蓝田日暖玉生烟④”……种种境界。(①一川烟草:这是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词句,原文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川,一片平川。②杨柳万条烟:语出唐朝诗人岑参《送杨子》:“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文中“柳”字可能是“叶”字之误。③烟光凝而暮山紫:语出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④蓝田日暖玉生烟:语出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这里是对分论点的涵义进行具体的阐述,作者以“烟”字为例,具体说明“字”有直指的意义,还有联想的意义,“用字的难处”不在直指的意义,而在联想的意义,因为联想的意义“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这几个句子进一步说明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不同特征和不同作用,科学的文字要用直指的意义,而“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既有正面的效应,“可以使意蕴丰富”,也有负面的效应,“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第3段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这里则进一步说,文学借有联想意义的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章前后照应,作者的探究在不断深化。下面举例子具体说明联想意义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①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②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①《惠山烹小龙团》诗:全诗是:“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九龙脊,无锡惠山九峰之一。孙登,东晋隐士,传说是竹林七贤之一稽康的老师。人间第二泉,即下文所说“惠山泉”,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陆羽评天下水为二十等:江州庐山康王谷洞濂水第一,惠泉第二。②“小龙团”茶:指苏东坡得到的宋神宗赏赐的龙凤茶饼。在北宋年间有大龙团和小龙团的茶叶贡品。大龙团每斤两只,小龙团每斤十二只,是每年谷雨前采撷调制,正反两面都印有龙凤图案,所以又称龙凤茶团。)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通过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说明联想的意义,如果控制好了,就可以“点铁成金”,“使意蕴丰富”。]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再次强调联想的意义对于文学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这个句子归结上文,说明了联想意义的正面效应。]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这个句子引起下文,说明联想意义的负面效应。]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①” “王嫱②、西施”,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③,才高八斗④”;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⑤”,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⑥”;做买卖都有“端木⑦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⑧” “杀青⑨”。(①柳腰桃面:柳腰,见北朝庾信《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桃面,源于唐崔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②王嫱:即王昭君。③学富五车:《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④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子建,即曹植。⑤春花秋月: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⑥柳岸灞桥:柳岸,出自柳永《雨霖铃》词:“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灞桥,桥名,本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忆秦娥》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⑦端木:即子贡,孔子弟子。他“能言善辩,善经商,家累千金”⑧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⑨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联想意义”为什么“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呢?作者先举例,后从理论上说明这是由于“套板反应”的原因,在心理学上叫做定势思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从阅读、创作乃至整个人生态度的不同角度,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①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①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牍,dú。)[说明产生“套板反应”的原因和“套板反应”现象的普遍性。]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①”。 (①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出自韩愈的《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①。(①下乘:下品、下等。乘,chénɡ。)[引述韩愈创作的经验之谈,说明克服“套板反应”的根本途径和办法。]

  第6、7自然段,说明“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也就是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和控制。控制好了,“可以使意蕴丰富”,控制得不好,“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点铁成金”。第7段列举一系列联想意义误用而生流弊的事例,指出它产生的原因在“套板反应”,产生“套板反应”的原因在习惯、在懒惰,克服“套板反应”的办法是“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既有事实,又有理论,既有正面说明,又有反面论证,既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又指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论述周密,令人信服,有很强的逻辑性。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这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结。作者把他在文中阐明的道理归结到一个核心,就是运用文字必须要有“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强调“谨严精神”的重要性。]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批评与“谨严精神”相对立的“懒”“粗心”“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指出为什么不能“懒”,强调“刻苦”、创新和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8自然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文章告诉我们,“逐步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说课稿

2.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课文解读

4.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2)

25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