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选自《钱钟书散文》,人教版新教材编辑在必修五册第三单元第四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了解演讲稿和文化随笔的相关知识。

  3.熟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能够结合文本写作特色及主要观点进行知识的迁移。

  5.掌握论说性文章的一般阅读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抓住重点句段。

  2.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写随笔。

  4.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比较文学观,体会中国诗的特点。

  2.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3.逐渐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从鉴赏诗歌入手,尝试鉴赏戏剧等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1.这篇课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它谈的问题较大,又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风格有欧化的痕迹。

  2.要真正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理有据。

  3.仔细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型

  略读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三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这是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安排这个单元的。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这个单元的。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谈中国诗》的作者是钱钟书,又一位大师级人物。《谈中国诗》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可以就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谈中国诗》是一篇文化散文或者文化随笔,它是由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但从总体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谈中国诗》的教学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又要考虑文本的特色。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929年,他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做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他就是钱钟书。接着插入“许眼变化图”的趣事。

  【设计意图】虽为略读课文,但理应得以应有的重视。或许这篇文章的编选是作为一个引子,让学生阅读钱钟书更多的作品,领略大师的风范。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其妻杨绛为翻译家、作家,女儿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三)文化随笔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

  【设计意图】本想在此对散文的分类做个小结,但是存在难度,因为散文的分类无统一定论,而文化散文的相关资料也不是很多,所以可以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在文本讲解中可以归纳概括出文化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做具体的认知。

  (四)问题探究(采取的主要方式:小组讨论,小组互评,教师补充)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参考: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参考:主要特点是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做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设计意图】这个小题较第一小题更深入文本一步,实为赏析文本的写作特色,这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中可以借鉴的地方,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也就是现在提倡的知识迁移。

  3.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一些特点: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请结合文本来说说这三个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概述归纳文化随笔的特点,是有难度的,可以转变一下思维,教师可以展示答案,让学生先理解,再结合文本进行解说,这样对文化随笔的认知会更系统和深入。

  4.你读过不少中国诗,也读过一些外国诗,你认为中国诗有哪些特征?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参考略)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后,才能运用自己累积的知识做评价;阅读这类带有议论性的随笔,作者的主要观点是需要学生提取的,但是要明确一点,作者的观点是一种思考,学生可以接受或者批判的接受,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内容观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范例,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够调动他们积淀的知识。

  5.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参考:文章在比喻中结尾:“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之于研究者的关系。

  【设计意图】抓住了作者的一个语言特征──善用比喻,这个小题实则语言品析。

  【问题探究的整体思路】设计的问题来自课后练习和教参,因为这些问题的表述带有启发性(题目的表述可以让学生读到很多的有效信息)并能紧扣文本,重点突出。在选取小题之后,按能力层级进行编排,引领学生步步深入。

  七、课后练习

  1.试写篇文化随笔。(字数不限)

  2.给第三单元做个小结。(整理三篇课文的写作特色及作者的主要观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2)

2.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

3.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范文

250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