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政治 >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考点(2)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考点(2)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考点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

  考点2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1)联系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主观随意性。

  (3)联系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条件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注: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通过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考点2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1)原理内容: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②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考点23:发展的实质(B)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方法论: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②勇于创新。

  注意: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考点24: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原因略),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原因略)。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2)方法论意义:我们既要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考点2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略)

  (2)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意义: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注意适度原则。④要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考点2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A)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因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本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就必然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考点27: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B)

  (1)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③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方法论: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

  考点28:矛盾普遍性的含义(A)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意义: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29:矛盾特殊性的含义(A)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是矛盾分析法的精髓。

  考点3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1)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坚持普遍和特殊的统一,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生活、工作中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说法和工作方法: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先试点、后推广;③“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等。

  考点3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1)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次要矛盾。

  (2)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但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用于说明事物“发展进程”的决定因素,确定我们做事情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或是要我们做工作要集中主要力量抓住中心、重点、关键。关键词有:“重点”、“关键”、“中心”、“根本出路”、“突破口”、“主线”、“集中主要力量”、“重中之重”等。

  考点3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1)含义:每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则用于分析说明“事物性质”的决定因素,侧重点是“看,分析”。凡涉及事物性质的分析、确定、保持、改变等,都分析矛盾主、次方面的变化情况。关键词如“主流”“支流”“总体上……但是……”等。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较 (供理解时参考)

比较项目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范围不同

在复杂事物中

在同一矛盾中

作用不同

对复杂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对某一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方法论不同

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

联系和相同点

①两者都是讲矛盾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②两者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

③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

  考点3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考点34: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C)

  (1)原理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考点35:辩证否定观(B)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①辩证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问题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考点36:树立创新意识(C)

  (1)辨证法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 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历史唯物主义

  考点3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

  (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考点38:改革(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

  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考点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

  (1)内容: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创造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点40: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

  (1)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的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

  ①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考点41: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B)

  (1)内涵: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但从根本上上讲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评价: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结底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劳动、创造和贡献,就是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

  考点4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B)

  (1)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和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方法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告诉我们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我国现阶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考点45: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A)

  ①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依据和标准: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 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考点46: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 (C)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顽强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哲学生活》:

  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按规律做事,不能违背规律。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类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重视实践,发挥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和条件性。告诉我们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正确区分谬误,把握真理的条件和具体环境。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防止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综合分析事物各种联系,一切从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统率部分,主导部分,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目标;部分影响整体,关键甚至决定作用,重视部分。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 开始新的量变。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

  1.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复杂事物中,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住重点,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4.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我们认识事物要分清主流,同时不能忽略次要方面。

  5.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存亡,相互贯通可转化。我们要积极促进事物向发展的方向转变。

  6.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未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告诉我们要从社会存在的变化中认识社会意识的变化,并坚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告诉我们应该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生价值的向导。告诉我们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5.实现人生价值应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看过"高二政治《哲学生活》考点 "的还看了:

1.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

2.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答案

3.高二政治必修三考点

126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