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政治 >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进入高二开始,同学们学习政治时就要开始接触哲学这部分知识。很多同学都觉得哲学这部分比较难懂,其实掌握了知识点就很容易理解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从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和人的思维三方面去分析)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错误倾向〗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

  〖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处理好主客观关系,既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正确意识的反作用。

  〖错误倾向〗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

  5.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就是要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反对冒险蛮干的错误做法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机械论和宿命论、唯心主义。

  二、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错误倾向〗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孤立、片面 的观点认识处理问题的形而上学的做法。

  〖实际运用〗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 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内容、形式、性质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具有具体性、条件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 种不同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错误倾向〗反对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离开具体条件讲联系

  〖实际运用〗批判否定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用幻想的、虚构的主观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甚至臆造出联系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

  3、因果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着严格的区别,同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去分析其原因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错误倾向〗认识事物时,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原因引起的结果;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产生结果的客观原因,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地胡乱猜想。

  〖实际运用〗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一种因果关系;我国的农业和工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方法论〗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着眼整体,顾全大局。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通观全局,重视局部。

  〖错误倾向〗将整体和局部割裂开来,只考虑整体利益,而忽视局部利益,或只重视局部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实际运用〗在打击走私、查处制假、贩假过程中,为什么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分析说明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的发展必须进行结构调整。

  三、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观点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错误倾向〗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实际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倾向〗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

  〖实际运用〗分析说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关系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错误倾向〗静止观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实际运用〗说明我党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用创新的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

  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重视。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错误倾向〗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或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

  〖实际运用〗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主 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

  5、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学会“优化结构”

  〖错误倾向〗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 贻误时机

  〖实际运用〗运用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东三省等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骨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

  6、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的路,要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对新事物不能求全责备,应积极支持、扶植。

  〖错误倾向〗割裂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是错误的。其中:一是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从而盲目乐观;二是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途,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

  〖实际运用〗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 的道路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要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会信心的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四、辩证法全面的观点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错误倾向〗回避矛盾、掩盖矛盾,离开对立看统一,或离开统一看对立,陷入片面性,把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实际运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错误倾向〗否认矛盾客观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用一点论或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也是错误的。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一点论则相反.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应根据不同的事物去具体地考察各自的两点是什么。

  〖实际运用〗 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 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 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 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矛盾 的普遍性。其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同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和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等工作方法。

  〖错误倾向〗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有主次矛盾之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错误倾向〗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实际运用〗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

  5.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主次两个方面。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辨方向、识大局,准确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

  〖错误倾向〗将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实际运用〗 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的判定他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一些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实行 “一国两制”,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

  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

  〖方法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错误倾向〗反对和克服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地看问题;

  〖实际运用〗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防止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乘机而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是“狼来了”还是“娘来了”;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来说有利也有弊,利大于弊。

  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法论〗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在实际工作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关于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实际运用〗坚持唯物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认识论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错误倾向]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把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用大多数人的意见,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途径,二者是统一的。就人类知识总体来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就人们获得的知识来说,大量知识属于间接经验。人们要真正掌握并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还必须通过亲自实践。

  [方法论]必须努力实践,取得直接经验。每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我们要认真读书,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错误倾向]反对轻视间接经验,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反对轻视和贬低体力劳动、忽视实践的错误观点。

  3.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4、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②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生产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科学实验的作用集中在提高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错误倾向]

  反对忽视或否认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反对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实践的“实践”观点,不能将生产实践、处理社会的实践与科学实验混为一谈。

  5.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错误倾向〗混淆现象与本质,只看到事物的某些现象,就轻易对问题下结论;割裂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不从现象入手,想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认识的程度、水平,获得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只有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使认识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错误倾向〗既要克服离开感性认识来谈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这实际上是认识中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将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错误观点,这实际上是认识中的形而上学。

  7.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原理

  〖原理内容〗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作用,从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错误倾向〗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和不经过思考不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8. 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发挥认识的作用,实现认识的目的;也才能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第一,必须做到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二,必须做到理论和人民群众相结合。

  〖方法论〗 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错误倾向〗反对轻视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主义,反对把科学理论当成教条,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

  9. 认识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要不断深化。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认识要不断扩展。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对事物的具体的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的。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认识应当随着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方法论〗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错误倾向〗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认识上的静止观点。

  10.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在分析的基层上进行综合。

  〖方法论〗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为综合奠定良好的基础。抓住对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全新的整体性认识。

  〖错误倾向〗反对“只分不联”,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反对把事物的个部分机械相加的错误做法。

  11.合理想像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原理

  〖原理内容〗,根据己知事实、己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二者密不可分。

  〖方法论〗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注重积累,把握已知规律;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以事实和规律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敢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错误倾向〗反对固守书本,墨守成规和脱离科学轨迹的凭空想像。

  六、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杜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和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

  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使自己得到发展与完善。

  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 行为选择上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取向。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第一,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第二,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以维护;第三,社会集体应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种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错误的。

  集体主义在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时,作用体现在;它一方面促进各种经济法律和法规的贯彻,使国家整体利益得以保障,使个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以保障,使个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它要求各市场利益主腐朽必须从国家大局、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去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以便实践各自的利益,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我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首先,要处理好个人和他人的关系。要尊重入,要主动关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其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小团体主义的主要表现是:脱离实际,争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再次,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主义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对个人、对社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危害极大。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7、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其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

  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从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然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人生酌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②它是自我价值的基本标志。③它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错误倾向]

  割裂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如近年来一些人单纯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不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他们提出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以及“主规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等错误观点。也有些人在看待二者关系时不分主次,等量齐观。

  8、人生价值首先在子奉献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第一位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也充分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仅仅以他从社会取得多少东西来衡量,而主要地应以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错误倾向]

  反对颠倒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内容的地位和关系的观点,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从社会和他人那里索取的多少,索取的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反之则没有多大价值。反对一味强调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与满足,而闭口不谈自己应对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和责任,时肘处处要名誉、要权力、要待遇。

  9、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一方面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的;另一方面,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又是对立的、矛盾的。我们衡量人生价值不仅要看物质贡献,而且还要重视精神贡献,这两种贡献统一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个人在物质主面的贡献,而忽视他在为社会做贡献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这是因为物质方面的贡献是可以估量的。其实,精神方面的贡献, 特别是优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深刻,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特殊意义和无法估量的价值。

  [方法论]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到他的物质方面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又要注重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错误倾向]

  割裂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关系,片面强调物质贡献或精神贡献一个方面,更有甚者认为物质贡献大于或高于精神贡献,把物质贡献作为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

  10、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现实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②理想高于现实。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它并不是停留在现实的水平上,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高于现实,但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错误倾向]

  一方面,我们要反对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时,好高鹜远或自暴自弃,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反对把理想与现实混淆起来,一旦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便对美好理想能不能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的错误态度。

  1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③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捏;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工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

  [错误倾向]

  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235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