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考辅导资料>

古典诗歌鉴赏二:表达技巧

时间: 若木631 分享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二:表达技巧

  一、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考题目。2013年高考17套试卷有11套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2年高考14套试卷有5套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常识整合:

  常见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②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③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可使用各种修辞。

  ④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⑤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三、考点突破

  (一)设问方式梳理

  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二)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三)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答好表达技巧题需要注意:

  ①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②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见常识整合)

  ③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④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问题。(2013全国2卷节选)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真题呈现】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审题干,可知是问描写手法,所以思考时要从描写手法入手。解题时可知,这首诗没有对梅花的正面描写,而是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和作者的感受。所以是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译文】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再往下看,“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样怎样,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须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

  【例2】阅读下面这诗,完成试题。(2012年高考上海卷节选)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真题呈现】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的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

  【参考答案】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步)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第二步)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三步)

  【诗歌译文】江边的树林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朵和夕阳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行途中哪料到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黄昏时分,渡口边的驿亭下,飘落的花朵洒满客船。

  【诗歌赏析】《春江晚景》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的春日美景。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三四句用虚笔。旅途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9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