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地理>

2016年高三地理备考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年高三地理备考,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2016年高三地理备考(一)

  城市影响局部气候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如下:

  (1)城市密集的建筑物,粗糙度增加导致地面风速减小。城区内建筑物高矮不一、凹凸不平,导致城区空气湍流增加。

  (2)城市布满不透水的路面和屋顶,以及人为的排水系统,使城区蒸发和空气湿度减小,且径流过程加速。

  (3)城市路面和建筑材料大多反照率小,热传导率和热容量比较大,改变了辐射平衡,导致城区气温的变化。

  (4)由于生产和生活释放的热量、粗糙度的增加,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郊的气流进入建筑群,形成对流,有利于云和降水的形成。

  (5)城市工矿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质,由于粒子的吸湿作用可使能见度减少,直接辐射少,并为城市及附近的降水提供大量凝结核。

  城市环境对各个气候要素的影响:

  (1)总辐射减弱,日照减少。由于空气污染,尘块增多,大气混浊度增加,于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为减少。据对比观测发现,市区的总辐射约比郊区少10-20%。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减弱尤甚,有时甚至可减少到50%。同时,日照时数也逐渐减少。一般,城市和农村环境相比,日照要少5-15%。据观测,近50年里东京年日照时数已下降约70-80小时左右。

  (2)市内呈现高温,存在热岛效应,城市好象一个温暖的岛屿。市区温度高,郊区温度低,等温线呈圆形分布。我们称它为“热岛效应”。据观测,城市“热岛效应”一般可使市区的年平均温度比郊区高0.5-1.0℃。

  但不同季节、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的大小也不同。如1979年冬季一次晴朗天气条件下,在上海的对比观测发现市中心温度比郊区高6℃。

  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城市上空污染物质的保温作用、地面蒸发耗热量的减少、风速小、减少热量水平输送、人为热量的释放和与生物体的热交换等因素有关。

  (3)出现热岛环流伴随着热岛效应,产生热岛环流,尤其是夏季,城市中心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则向四周流散,而地面则是郊区空气流向城市中心。

  (4)低湿、多雾、降水增加。市区由于排水良好,地面较干燥,蒸发很少,所以绝对湿度较郊外低,差值一般在1毫巴以下。相对湿度则因市区温度高,以致偏低更多一些。据欧洲观测,年平均相对湿度城市与郊区相差4-6%。

  城市上空因凝结核多,雾日显著增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京年雾日数平均增加20-30天,上海则增加了15天左右。城市与郊区相比,冬季市区雾日数可比郊区多100%,夏季多30%。

  城市降水也有增加。观测表明,城市年降水量比郊区多5-10%。另外,微雨日数(0.1-1.0毫米/日)也有显著增加。据东京观测,市中心比郊区多20日左右。

  2016年高三地理备考(二)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包括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城市。这里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其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包括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它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共同构成北美制造业带,其中底特律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城。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包括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等城市。这里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分布着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被称为“超级城市带”,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包括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巴黎是法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西欧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荷兰的鹿特丹素有“欧洲门户”之称。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是世界最早形成的大城市带,包括伦敦、利物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均在此地,伦敦现已成为欧洲最大、同时也是世界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江浙沪二省一市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台州等16个中心城市。这里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教育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密集区。

  2016年高三地理备考(三)

  生命起源和其他世界的适居性是当今科学界面临的两个最大的谜。虽然长期以来一直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至今科学家都没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英国开放大学的基恩·亨德里克·布莱德霍特一直在研究其他世界的适居性。

  他通过试验,认为可以把适居行星分成四类,每种类型的适居行星成为地外生物体的栖息场所的可能性各不相同。这对在宇宙中寻找生命可能很有帮助,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现在已经可以直接扫描太阳系外行星。布莱德霍特在最近举行的欧洲行星科学大会上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他归纳的四种适居世界分别是:类地行星、类火星行星、类木卫二行星和水世界。如果从它们可支持复杂生命形式的高低程度来考虑,类地行星位居首位。我们早就知道这种世界可支持复杂生命生存。类地行星的显著特征是,大气浓度适当、拥有液态水、适中的温度和稳定的气候。

  排在第二位的是那些以前曾与地球类似,例如火星和金星。布莱德霍特说:“因为一些原因,这些行星离开了典型的适居带。火星变得太干燥,上面几乎没有水,至少是液态水。由于温室效应,金星变得非常热。”不过布莱德霍特认为,这种世界仍有可能存在生命。他推理说,在这些行星更加适宜居住的时候,可能有大量生物体在它们上面繁衍生息,等到这些行星变得不再适宜居住的时候,可能仍有一小部分生命幸存下来。布莱德霍特说:“一旦这些生命存活下来,它们将很难被杀死。在漫长的地球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极大,理应把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杀绝的事件,但是这些事件通常会进一步增加生物多样性,而不是消灭所有生命。”

  排在第三位的是拥有液态水的水世界,不过这些水都隐藏在冰层下,而不是在行星表面流淌。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是宇宙里地球的近邻中的一个最好例子。像这样的地方是否存在生命?布莱德霍特的观点非常中肯,他认为这些世界经常与适居带的常规观点完全不相符。例如,木卫二在太阳系里的位置,位于行星表面的水可以保持液态的区域以外。然而这里仍有可能适合生命生存。有关适居带的传统观念认为,本星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像木卫二这样的冰世界,发挥相同作用的是另一颗行星的引力等其他因素。这种类型的行星上的水跟地球上的水不一样,它们与硅酸盐或者其他岩石没有任何联系。

  布莱德霍特说:“这些行星可能完全由水构成,内核是在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冰体,也有可能它们上面的液态水体与在厚厚的高压冰层作用下形成的硅酸盐核分离开来。”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的一种理论认为,浅水池中的有机材料在岩石表面慢慢聚集。最终这些早期生命逐渐扩展到更加广阔的海洋。有关生命起源的另一个理论是,热液火山口附近发生的化学反应。然而在水世界,这些假设都不可能发生。因此布莱德霍特认为,生命不太可能起源于这种行星。布莱德霍特说:“这样一颗行星上的水非常多,它只有拥有数量多的惊人的碳,才有可能形成生命。这些地方的有机材料的浓度,远远达不到生命形成的标准。”

2016年高三地理备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年高三地理备考,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2016年高三地理备考(一) 城市影响局部气候的因素很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4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