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生物 >

高三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生物是理科的期中的一门科目,所以大家要好好学习,小编今天下面就给大家整理高三生物,欢迎大家一起来参考哦

  有关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

  1.糖类和脂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 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作用

  C. 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D. 素食者主要通过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获得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需识记相关知识点进行答题。

  【详解】A.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A正确;

  B. 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在机体内脏受到外力冲击时具有缓冲作用,B正确;

  C. 维生素D属于脂质,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C正确;

  D. 人体消化道中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不能分解纤维素,D错误。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的外膜和内膜上均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C. 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无关

  D. 细胞核核膜消失和重建只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且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原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和动物体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消失和重建。

  【详解】A. 线粒体的外膜上不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错误;

  B.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B正确;

  C. 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有关,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核膜和核仁都会发生消失和重建,D错误。

  3.在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腺苷酸激酶,它能将 ATP 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 ADP。以下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 腺苷酸激酶的数量影响葡萄糖分子进入线粒体

  B. 腺苷酸激酶极有可能是一种 ATP 水解酶

  C. 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 ATP 与 ADP 的平衡维持有关

  D. 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为信息分析题,通过题意“腺苷酸激酶能将 ATP 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 ADP”可知,该酶可以催化ATP 分子的水解。

  【详解】A.葡萄糖分子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

  B. 据分析可知,腺苷酸激酶能促进ATP的水解,极有可能是一种ATP水解酶,B正确;

  C. 腺苷酸激酶能促进ATP水解的同时形成ADP,故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C正确;

  D. 腺苷酸激酶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故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D正确。

  【点睛】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4.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抵御寒冷

  B. 持续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

  C. 低温时细胞内结合水的比例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 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增强,促进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温度对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冷害初期细胞呼吸增强,释放能量增多,有利于抵御寒冷;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氧化酶与可溶性糖合成淀粉无关;低温使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结合水含量增加,以适应低温环境。

  【详解】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抵御寒冷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正确;

  B.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供能减少,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B正确;

  C. 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C正确;

  D. 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氧化酶与淀粉分解无关,D错误。

  5.下列关于小肠上皮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分裂使小肠上皮细胞的全能性得以提高

  B. 高度分化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最终会发生癌变

  C. 细胞衰老和凋亡过程中均有RNA种类和数目的变化

  D. 细胞分化过程中DNA和蛋白质均会发生稳定性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点,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病等,前四个方面是细胞的正常发展,遗传物质不变,但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的畸形分化,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详解】A. 一般而言,分裂次数越多,全能性越低,A错误;

  B. 高度分化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若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则会发生癌变,B错误;

  C. 细胞衰老和凋亡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有RNA种类和数目的变化,C正确;

  D. 细胞分化过程中DNA不会发生稳定性改变,D错误。

  6.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 抗原,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 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进行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H-Y 单克隆抗体可由杂交瘤细胞分泌 B. 发生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的为雄性胚胎

  C. 利用筛选出的雄性胚胎做胚胎移植 D. 用H-Y 抗原免疫母牛可获得相应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效应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线增殖的能力,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该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特点。

  【详解】A. H-Y 单克隆抗体可由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分泌,A正确;

  B. 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 抗原,发生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的为雄性胚胎,B正确;

  C. H-Y 单克隆抗体是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产,应利用筛选出的雌性胚胎做胚胎移植,C错误;

  D. H-Y抗原免疫母牛,体内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获得相应抗体,D正确。

  7.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时,让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的F2进一步自交产生F3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F2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 B. 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

  C. F2杂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 F3植株中的高茎与矮茎均为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设控制豌豆茎高的基因为D和d,则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得F1(Dd),F2(DD:Dd:dd=1:2:1即:Dd占1/4),F3(Dd占1/23=1/8)。

  【详解】A. F2中DD和dd占子代的一半,故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A正确;

  B. F2高茎植株中DD:Dd=1:2,Dd(占高茎个体2/3)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故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B正确;

  C. F2杂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 ,C正确;

  D. F3植株中的高茎中有杂合子,D错误。

  8.部分植物自交不育,与自交不育有关的基因S1、S2、S3相互间没有显隐性关系。依据下表的杂交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P F1

  杂交一 ♀S1S2×♂S1S2 无

  杂交二 ♀S2S3×♂S1S2 S1S2、S1S3

  A. 杂交一中含有S1、S2的卵细胞不育 B. 杂交二中只有含S1的花粉能够萌发

  C. 与卵细胞相同基因型的花粉不萌发 D. S1、S2、S3相互之间互为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部分植物自交不育即不能产生后代,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育。表格中第一个杂交组合相当于自交,因此无后代产生,杂交二后代的产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A. 由分析可知,杂交一是由于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育,才没有子代产生,并非卵细胞不育,A错误;

  B. 杂交二中S2的花粉与其中一种卵细胞基因型相同,故含S2的花粉不育,只有含S1的花粉能够萌发,B正确;

  C. 由杂交二推测,与卵细胞相同基因型的花粉不萌发,C正确;

  D. S1、S2、S3为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为复等位基因,相互之间互为等位基因,D正确。

  【点睛】根据杂交二的结果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得出“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育”的结论是解题关键。

  9.下图是某哺乳动物个体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材料应选自该生物的精巢或卵巢 B. 图3所示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C. 与图1中EF段相对应的是图2和图3 D. 图4所示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图2为位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图4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A. 图2细胞质为均分,故实验材料应选自该生物的精巢,A错误;

  B. 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 图1中EF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相对应的是图3 ,C错误;

  D. 图4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

  【点睛】根据图2细胞质为均分,判断该动物为雄性个体及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相关物质变化是解题关键。

  10.下图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B. 在浆细胞中②过程转录出的α链一定是合成抗体的mRNA

  C. ①过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可缩短DNA复制时间

  D. ③过程只发生在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图①中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图②中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表示转录;图③过程表示发生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

  【详解】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A错误;

  B. 在浆细胞中可以表达多个基因,②过程转录出的α链不一定是合成抗体的mRNA,B错误;

  C. ①过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可缩短DNA复制时间,提高复制效率,C正确;

  D. ③过程可以发生在人体细胞位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11.玉米第6对染色体上存在与植株颜色有关的一对等位基因D(紫色)和d(绿色),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出现个别绿苗的最可能原因是

  A. 染色体数加倍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缺失 D. 染色体重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遗传规律可知,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后代基因型全为杂合子,性状应全为紫色;但由于经X射线照射后,含基因D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D突变为d,使个别后代出现了隐性性状,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或基因突变。

  【详解】根据题意“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说明绿苗出现的原因纯合紫株玉米产生花粉时,含基因D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D突变为d,从而产生了不含D的花粉,使个别后代出现了绿色,故选C。

  12.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中,常常使用已知序列的单链核酸片段作为探针。为了获得B链作探针,可应用PCR技术进行扩增,应选择的引物种类是

  A. 引物1与引物2

  B. 引物3与引物4

  C. 引物2与引物3

  D. 引物1与引物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PCR的相关知识。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PCR的原理是DNA复制,需要的条件包括: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PCR扩增DNA的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过程。

  【详解】要获得B链,则要获得引物之间的DNA片段,根据PCR中子链延伸方向为5,到3,,故需选择引物2与引物3进行扩增,选C。

  13.油菜素内酯(BR)可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为研究其分子机制,科研工作者用BR对水稻进行了处理,并检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叶片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如图1所示;同时提取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细胞中总RNA进行反转录,并对其产物进行PCR后电泳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18S为参照)。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

  B. BR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C. BR可以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

  D. BR可增加水稻细胞中18S基因的表达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R)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的机制。实验因变量检测几丁质酶的活性,图1可知,实验组的酶活性比对照组的高出很多;图2可知,实验组中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

  【详解】A. 图1可知,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A正确;

  B. 图2可知, BR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CHA1基因)的转录水平,B正确;

  C. 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进而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C正确;

  D. 图2可知,实验组中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D错误。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和T淋巴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寒冷环境下的机体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会在下丘脑细胞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理清和熟记四大生理调节过程是解题关键。

  【详解】A.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

  C. 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

  D. 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15. 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错误;由“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可知存活鸡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即二次免疫应答,C正确;由“巴基斯坦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可推知初次注射鸡体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生,但由于二次注射的是新鲜病原菌,没有经过初次免疫的鸡的抵抗力比较弱,会由于病原菌的侵染而死亡,D错误。

  【考点定位】二次免疫

  16.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 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 B. O→t5 B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C. 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 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标志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 t5时刻A、B的种群δ(δ= 出生率/死亡率)相同 ,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A错误;

  B. O→t2 B种群呈下降趋势,故O→t5 B种群不呈“S”型曲线增长,B错误;

  C. t3→t5B种群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

  D. t3→t5A种群前期δ大于1,数量增加,后期δ小于1,数量下降,D正确。

  【点睛】理清曲线δ(δ= 出生率/死亡率)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17.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a、b、c、d表示能量值,①、②、③表示营养级,甲是分解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占有三个营养级

  B. 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c ×100%

  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b+c+d

  D. 图中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a>b>c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结合题意可知:①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②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a、b、c分别表示各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详解】A. 甲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不占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A错误;

  B. 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c / b ×100%,B错误;

  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C错误;

  D.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故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a>b>c,D正确。

  18.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和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感染的细胞分别是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被HIV感染后,人体的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B. 两种病毒感染,都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C. 两种病毒感染,都会导致机体患自身免疫疾病 D.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埃博拉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作用。

  【详解】A.人体的体液免疫中有T淋巴细胞的参与,故被HIV感染后,人体的体液免疫下降,A错误;

  B. 两种病毒感染,会使免疫细胞受到攻击,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B正确;

  C. 两种病毒感染,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不会导致机体患自身免疫疾病 ,C错误;

  D.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识别埃博拉病毒,但不能特异性识别,D错误。

  19.科研工作者为研究不同生根剂对紫叶紫薇扦插的影响,研究了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0mg•L-1NAA浸泡3h处理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B. 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C. 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

  D. 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抑制作用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根据图示分析可知:随着ABT浓度增加,促进生根作用越强,随着ABT作用时间延长,促进生根作用越强;随着NAA浓度增加,促进生根作用越弱,随着NAA作用时间延长,促进生根作用越弱;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可知,一定浓度范围的ABT和NAA对生根均有促进作用。

  【详解】A. 200mg•L-1NAA浸泡3h处理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是促进作用相对较弱,A错误;

  B. 从图示可知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

  C. 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C正确;

  D. 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减弱,D错误。

  【点睛】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生根剂的种类,一个是生根剂的作用时间,分析图示相应信息是解题关键。

  20.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则其儿子一定患病

  B. 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

  C. 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 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遗传概率的计算和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明确考点,理清联系,逐项分析作答。

  【详解】A. 若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若丈夫为纯合子,则其儿子一定不患病,A错误;

  B. 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 B错误;

  C. 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C错误;

  D. 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以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D正确。

  21.在蓝藻和黑藻细胞中都能进行的反应是

  A. 在线粒体内丙酮酸分解成CO2 B. 在叶绿体内水光解生成[H]和O2

  C. 在内质网内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D. 在细胞质基质中都可以合成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蓝藻为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黑藻为真核生物,有各种细胞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

  【详解】A. 蓝藻没有线粒体,故不能在线粒体内将丙酮酸分解成CO2 ,A错误;

  B. 蓝藻没有叶绿体,故不能在叶绿体内讲水光解生成[H]和O2,B错误;

  C. 蓝藻没有内质网,C错误;

  D. 蓝藻可以在细胞质基质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黑藻细胞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油烟实习第一阶段合成ATP,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清楚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是解题关键。

  22.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旺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染色体上DNA的复制与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

  B. 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变化一致

  C. 分裂末期细胞中央赤道板逐渐延伸形成细胞板

  D. 分裂完成后的细胞全部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 染色体上DNA的复制与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A正确;

  B. 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变化不一致,B错误;

  C. 分裂末期细胞中央细胞板逐渐延伸形成细胞壁,C错误;

  D. 分裂完成后的细胞若继续分裂才进入下一个周期,D错误。

  23.为给工厂化繁殖脱毒甘薯苗提供技术支持,科研人员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甘薯茎尖(外植体)大小对诱导分化苗和脱毒苗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茎尖大小 外植体数/个 分化苗数/苗 脱毒苗数/苗

  小于 0.3mm 20 1 1

  0.3~0.5mm 20 10 7

  大于 0.6mm 20 13 4

  A. 不同培养阶段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比例应适时调整

  B. 脱分化过程中应给予充足光照使其进行光合作用

  C. 可利用病毒cDNA制作探针对甘薯苗进行病毒检测

  D. 0.3~0.5mm 大小的茎尖有利于脱毒甘薯苗的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和过程。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脱分化和再分化与培养基中的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比例有密切关系。3、外植体只能消毒处理,不能灭菌处理,保持外植体的活性;茎尖等分生区组织几乎不含病毒,因此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4、暗培养有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再分化一定要有光照。5、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甘薯茎尖大小,因变量是分化苗数/苗和脱毒苗数/苗,无关变量是外植体数/个。

  【详解】A. 不同阶段的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故不同培养阶段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比例应适时调整,A正确;

  B. 脱分化时,愈伤组织的诱导往往需要暗培养,不能给予适宜光照,B错误;

  C. 根据DNA分子杂交原理,利用cDNA探针对甘薯苗进行病毒检测属于分子水平的检测,C正确;

  D.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0.3-0.5mm大小的茎尖,脱毒苗数/苗最多,因此有利于培养脱毒甘薯,D正确。

  24.鸡冠的形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关于图 所示的杂交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亲本玫瑰冠是双显性纯合子

  B. F1与F2中胡桃冠基因型相同

  C. F2豌豆冠中的纯合子占1/16

  D. 该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根据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该比例为双杂合子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见该性状涉及2对等位基因;又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联,因此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 由子二代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9:3:3:1,说明子一代胡桃冠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亲本玫瑰冠是单显性纯合子,A错误;

  B. F1中胡桃冠为双杂合子,而F2中胡桃冠有四种基因型,B错误;

  C. F2豌豆冠中的纯合子占1/3,C错误;

  D. 根据分析可知,该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25.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核酸分子的复制都是边解旋边复制 B. 逆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上述过程的发生场所均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 图中核糖核酸分子一般为单链,其复制不需要解旋,A错误;

  B. 逆转录的产物是DNA,故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2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正确的是

  A. 地理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形成 B. 突变与基因重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

  C. 进化是个体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结果 D. 进化的单位是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 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形成,A错误;

  B. 突变与基因重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

  C. 进化是种群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结果,C错误;

  D. 进化的单位是生活在一起的某一区域的同一物种的全部生物,D错误。

  【点睛】易错点:进化的单位是种群,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生物是否进化看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改变,判断是否有新物种产生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27.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C.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D.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A. 结构①位于突触小体中,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且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所以结构①不能为其提供能量,A错误;

  B.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B错误;

  C.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C正确;

  D.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D错误。

  28.关于生长素的两重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 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

  C. 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使水果保鲜 D.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理解生长素的两重性是解题关键。

  【详解】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故不正确的选C。

  29.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计数的常用方法之一

  B.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

  C.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模型模拟了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D. 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纸层析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需要联系相应的实验逐项分析作答。

  【详解】A.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计数的常用方法之一,A正确;

  B.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B正确;

  C.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模型模拟了DNA分子的空间结构,C正确;

  D. 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D错误。

  30.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的过程见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 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草本、灌木、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D. 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草本植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发生中度火灾后,草本和灌木的物种数下降后相对稳定,而乔木的物种数上升后降低,再相对稳定。

  【详解】A. 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 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

  C. 草本和灌木的丰富度变化一致,与乔木丰富度的变化不同,C错误;

  D. 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针叶乔木,D错误。

  3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当成熟红细胞破裂时,仍然保持原本的基本形状和大小,这种结构称为红细胞影,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影。结果如下表:(“+”表示有,“-”表示无)

  实验处理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影的形状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____________呼吸产生的ATP供能, 通过____________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____________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________(填细胞器),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_______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 斑块的生长。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信息交流 (3). 无氧 (4). 主动运输 (5). 蒸馏水(或低渗溶液) (6). E、F (7). 内质网 (8). 流动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细胞膜的制备、生物膜的结构和膜上蛋白质的功能等,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由表格信息可知:用试剂甲处理后,蛋白E和F消失,红细胞影形状不规则,说明膜蛋白E和F有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的作用;用试剂乙处理后,蛋白A和B消失,红细胞影形状保持,说明这两种蛋白质与维持红细胞影形状无关。

  【详解】(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为糖蛋白,主要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五羊呼吸产生的ATP供能, 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利用渗透作用制备细胞膜,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或低渗溶液)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E、F。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内质网,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 斑块的生长。

  【点睛】结合图示和表格信息综合分析是解题关键;本题考查的内容相对基础,难度不大。

  32.野生川贝母是一类珍贵的药用植物,多生长在高海拔的林间灌丛。研究人员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模拟高原群落灌丛下的遮荫度,研究遮荫和全光对野生川贝母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人工引种提供理论支持。下图为研究人员对遮荫和全光条件下川贝母光合速率部分研究数据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

  (1)光照强度为a时,川贝母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川贝母人工引种的适宜条件是____,理由是________ 。

  (3)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川贝母叶片光合作用的相关参数,结果如下表:

  参数 遮荫 全光

  光能捕获效率 0.563 0.491

  气孔导度(molH2O•m-2•s-1) 0.456 0.201

  胞内CO2浓度(μmol) 261 210

  叶绿体中捕获光能的物质是____________,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推测遮荫条件下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2). 遮荫 (3). 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光合速率更高,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4). (光合)色素 (5). 遮阴条件下,光反应和暗反应均能增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肉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分析曲线可知,遮荫后,川贝母光合速率更高,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分析表格: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叶肉细胞的能量捕获效率更高,同时,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更高。

  【详解】(1)光照强度为a时,川贝母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2)据图可知,川贝母人工引种的适宜条件是遮荫,理由是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光合速率更高,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3)叶绿体中捕获光能的物质是(光合)色素,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推测遮荫条件下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是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叶肉细胞的能量捕获效率更高,光反应增强,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暗反应也增强。

  【点睛】分析曲线含义和表格信息是解题关键。光照强度为a时,虽然曲线位于x轴的下方,但根据与无光照条件的数据对比,可看出,其进行了光合作用,只是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33.牙周病是最常见的炎症性口腔疾病,易造成牙齿松动和脱落。牙周膜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在牙周组织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牙龈卟啉单胞菌(P)是牙周致病菌之一,为研究P菌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下列实验。

  (1)取人体新鲜牙周膜组织块,用____________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含____________的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获得4~10代牙周膜细胞。

  (2)取牙周膜细胞加入P菌后共培养,电镜观察发现P菌能侵入牙周膜细胞并在细胞内存活。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如下图:

  实验结果显示: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牙周膜细胞_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明显的增殖改变。

  (3)体外诱导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的过程中会形成矿化结节。为了研究P菌对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者利用被P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处理,分别于7d、14d、21d染色检测牙周膜细胞矿化情况,结果如下图:

  (A:对照组;B:实验组;7、14、21表示天数;黑点表示矿化结节)

  ①正常牙周膜细胞能不断分化为骨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细胞,这是基因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

  ③研究发现,成骨分化与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有关,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该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由此推测,Runx2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2). 5%CO2 (3). 未发生 (4). 选择性表达 (5). 对未被P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处理 (6). 诱导牙周膜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解析】

  【分析】

  本题实验研究P菌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根据曲线信息可知,实验组数据和对照组数据相差不大;根据图示观察牙周膜细胞矿化情况可知,对照组的矿化比实验组的严重,说明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可以抑制成骨分化。

  【详解】(1)取人体新鲜牙周膜组织块,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含5%CO2的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获得4~10代牙周膜细胞。

  (2)实验结果显示: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牙周膜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变化不大,故其未发生明显的增殖改变。

  (3)①正常牙周膜细胞能不断分化为骨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细胞,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②根据对照实验的相关原则,对照组的处理是对未被P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处理。

  ③研究发现,成骨分化与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有关,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成骨分化被抑制,而该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由此推测,Runx2的作用是诱导牙周膜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点睛】根据对照实验的相关原则,分析曲线信息和图示信息是解题关键。曲线图中两曲线接近说明自变量的处理对因变量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34.黑腹果蝇中,灰身和黑身(相应的基因用B、b表示)、长翅和残翅(相应的基因用D、d表示)是两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都是灰身长翅。

  (1)显性性状依次是____________,亲本都是____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

  (2)F1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进行____________(填杂交方式),若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例应为____________,而实际上后代只出现了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其数量各占50%,据此画出体细胞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用竖线表示染色体、短横表示基因位置):____________(请将答案画在答题卡的相应方框内),并且F1雄果蝇减数分裂时这两对等位基因间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交叉互换。

  (3)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和黑身残翅4种表现型,比例是42%∶8%∶8%∶42%,推算出F1雌果蝇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的卵原细胞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灰身、长翅 (2). 纯合子 (3). 测交 (4). 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 (5). (6). 没有 (7). 32%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都为灰身长翅果蝇”,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性状,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性状;又由于“F1的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杂交,只出现了50%的灰身长翅和50%的黑身残翅”,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和黑身残翅4种表现型,比例是42%∶8%∶8%∶42%,该比例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1)根据分析“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都是灰身长翅”可知,显性性状依次是灰身、长翅,亲本都是纯合子。

  (2)F1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隐性纯合子)进行测交,若按照自由组合定律,F1为双杂合子,可以产生BD、Bd、bD和bd四种配子,故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例应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而实际上后代只出现了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其数量各占50%,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根据亲本基因型可知B和D连锁,b与d连锁,故体细胞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为 , F1雄果蝇减数分裂时产生两种配子,故这两对等位基因间没有发生交叉互换。

  (3)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隐性纯合子)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和黑身残翅4种表现型,比例是42%∶8%∶8%∶42%,该比例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F1雌果蝇产生B D和b d两种配子,而根据实际子代表现型四种配子,且BD:Bd:bD:bd=42%∶8%∶8%∶42%,而交叉互换的细胞只有一半的可能产生含Bd或bD的配子,故F1雌果蝇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的卵原细胞的比例为:32%。

  【点睛】两对等位基因若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则只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根据双杂合子的测交结果分析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解题关键。

  35.水稻斑点叶突变体在叶片或叶鞘上形成类似于病斑的斑点,研究斑点叶突变体对揭示植物的抗病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斑点叶突变体s1和s2,分别同野生型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群体

  野生型株数 突变型株数

  s1 × 野生型 野生型 171 56

  s2 × 野生型 野生型 198 68

  说明突变性状由单一____________性基因控制。

  (2)在s1突变位点的上、下游设计引物,PCR扩增后测序,如下图所示:

  s1发生的碱基替换是____________。

  (3)与野生型相比,s2突变位点具有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PCR获得的对应DNA片段用该限制酶处理后电泳,s2的条带是下图中的____________。

  (4)结合突变位点进一步分析,s1和s2是水稻E基因突变所致,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____性。s1突变使得转录产物加工形成的mRNA编码区域多出4个碱基,从而造成____________。s2突变导致E蛋白中一个苯丙氨酸变成半胱氨酸,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UUC;半胱氨酸的密码子为UGU、UGC,推知s2发生的碱基对替换为____________。

  (5)水稻患白叶枯病时会在叶片上出现病斑,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为研究s1、s2突变体是否具有抗白叶枯病的性状,设计了如下实验:从每株s1、s2突变体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全部展开叶片各1片,接种白叶枯病菌,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病斑的长度。请评价此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6)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一种预防白叶枯病的方法。_________

  【答案】 (1). 隐 (2). G→A (3). ② (4). 不定向或随机 (5). (从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开始出现)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变化 (6). (7). 不合理,没有对照组、缺少重复实验 (8). 利用RNAi技术(反义RNA)阻止野生型水稻E基因的翻译、获取具有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等

  【解析】

  【分析】

  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斑点叶突变体s1和s2,分别同野生型杂交,后代F1表现型均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对突变型为显性,F2群体中野生型:突变型=3: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详解】(1)由分析可知:突变性状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

  (2)分析图示中野生型序列和s1突变序列,发现由右到左的第4个碱基有不同,故s1发生的碱基替换是G→A。

  (3)与野生型相比,s2突变位点具有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PCR获得的对应DNA片段用该限制酶处理后电泳,则s2突变序列会被限制酶切割,s2的条带是下图中的②。

  (4)s1和s2是水稻E基因突变所致,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或随机性。s1突变使得转录产物加工形成的mRNA编码区域多出4个碱基,从而会造成(从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开始出现)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变化。s2突变导致E蛋白中一个苯丙氨酸变成半胱氨酸,可能是mRNA上UUU变成UGU或UUC变成UGC,故推知s2发生的碱基对替换为 。

  (5)实验目的为研究s1、s2突变体(E基因功能缺失)是否具有抗白叶枯病的性状,故自变量为突变体的种类,因变量为抗性性状,需要设计一组对照组和两组实验组且要进行多次和多组平行实验。

  (6)根据 “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分析可知:可以利用RNAi技术(反义RNA)阻止野生型水稻E基因的翻译、获取具有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等。

  【点睛】本题综合性较强,找准题意“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是解题关键。

  36.PD-1与PD-L1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门靶点蛋白。sPD-1是PD-1的可溶形式,能够被分泌至胞外。为探讨sPD-1对肿瘤疫苗抗乳腺癌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因为癌细胞具有____________等特征,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肿瘤疫苗是新型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将肿瘤抗原导入人体内,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控制或清除肿瘤的目的,下列可做为肿瘤抗原的是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衰老肿瘤细胞②肿瘤相关蛋白或多肽③含有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载体④肿瘤细胞内的脱氧核糖

  (2)研究发现,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一种淋巴因子)。用不同浓度的IFN-γ培养小鼠乳腺癌细胞,并对其细胞膜上PD-L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乳腺癌细胞膜蛋白PD-L1表达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避免了免疫过强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肿瘤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____________(填“降低”或“增加”)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使用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根据(2)和(3)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从而抑制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

  (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对作为肿瘤疫苗的衰老癌细胞疫苗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可以大量分泌可与PD-L1结合的sPD-1,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小鼠皮下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衰老癌细胞疫苗、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磷酸缓冲液(对照)处理,分别于6、12、18、24、30天记录并统计无瘤小鼠的比例,结果如图3所示。综合上述实验分析,解释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组无瘤小鼠比例最高的可能机理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 (2). ①②③ (3). 增强 (4). 降低 (5). 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IFN-γ促进肿瘤细胞 PD-L1表达上调 (6). 高表达sPD-1的衰老肿瘤疫苗通过分泌 sPD-1阻断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杀死乳腺癌细胞

  【解析】

  【分析】

  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不受控制地无限增殖,且容易扩散转移,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现代医学上尝试多种方法治疗癌症,题中涉及到癌症治疗的相关研究。图1中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图2中涉及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图3可知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处理的皮下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实验小鼠患癌率最低,且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

  【详解】(1)因为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等特征,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肿瘤疫苗需要有肿瘤细胞上抗原结构,且侵染性较低,可做为肿瘤抗原的是①衰老肿瘤细胞②肿瘤相关蛋白或多肽③含有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载体。

  (2)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乳腺癌细胞膜蛋白PD-L1表达增强。

  (3)由“在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避免了免疫过强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可知:细胞表面的PD-L1可以会抑制T细胞活性,故肿瘤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降低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使用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根据(2)“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和(3)“细胞表面的PD-L1可以会抑制T细胞活性”推测可能的原因是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IFN-γ促进肿瘤细胞 PD-L1表达上调,从而抑制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

  (4)根据以上分析及实验结果,可推测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组无瘤小鼠比例最高的可能原因是高表达sPD-1的衰老肿瘤疫苗通过分泌 sPD-1阻断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杀死乳腺癌细胞。

  【点睛】理清“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和“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37.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答案】 (1). 消费者 (2). 寄生 (3). 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4). f (5). b (6). f (7). d (8). ghi (9). 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 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

  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阅读

  1.下列关于蛋白质组成的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结构具有识别信号分子的作用

  B. 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结构具有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

  C. 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结构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D. 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结构具有流动性的功能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详解】A、由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结构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信号分子的作用,正确;

  B、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结构是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载体,正确;

  C、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正确;

  D、细胞膜主要由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其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错误。

  故选D。

  【点睛】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有多种功能:

  催化功能: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称酶,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全部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来完成的。

  运动功能:从最低等的细菌鞭毛运动到高等动物的肌肉收缩都是通过蛋白质实现的。肌肉的松弛与收缩主要是由以肌球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粗丝以及以肌动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细丝相互滑动来完成的。

  运输功能: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许多小分子及离子的运输是由各种专一的蛋白质来完成的。例如在血液中血浆白蛋白运送小分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机械支持和保护功能:高等动物的具有机械支持功能的组织如骨、结缔组织以及具有覆盖保护功能的毛发、皮肤、指甲等组织主要是由胶原、角蛋白、弹性蛋白等组成。

  免疫和防御功能:生物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拥有多种类型的防御手段,其中不少是靠蛋白质来执行的 。例如抗体即是一类高度专一的蛋白质,它能识别和结合侵入生物体的外来物质,如异体蛋白质、病毒和细菌等,取消其有害作用。

  调节功能: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代谢机能的调节,生长发育和分化的控制,生殖机能的调节以及物种的延续等各种过程中,多肽和蛋白质激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尚有接受和传递调节信息的蛋白质,如各种激素的受体蛋白等。

  2.下列实验中的试剂不必混合后再使用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 试剂1 试剂2

  B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CuSO4溶液 NaOH溶液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甲基绿 吡罗红

  C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CaCO3 SiO2

  D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 盐酸 酒精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试剂的使用方法。

  【详解】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需要将试剂1和试剂2混合后使用,错误;

  B、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后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错误;

  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CaCO3的作用是防止叶绿体中色素分子被破坏,SiO2的作用是帮助研磨,两者不必混合,分别加入即可,正确;

  D、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解离液: 混合的盐酸和酒精,它们会把细胞杀死,并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的联系削弱使之分开,错误。

  故选C。

  【点睛】提取光合色素试剂的作用:

  用天平称取5 g绿色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加入10 mL无水乙醇(也可用丙酮),迅速、充分地研磨。在玻璃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将漏斗插入试管。将研磨液倒入漏斗,及时用棉塞塞严盛有滤液的试管。

  ①剪碎和加二氧化硅的作用:利于研磨充分

  ②加入碳酸钙的原因:防止色素破坏。研磨时会破坏溶酶体,溶酶体里面的有机酸会流出来而色素中有Mg,碳酸钙能和酸反应,防止酸和镁反应,破坏了色素。

  ③加入无水乙醇(丙酮)的原因: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

  ④迅速研磨: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的破坏。

  ⑤单层尼龙布的作用:过滤、去除杂质。

  ⑥用棉塞塞严的原因:防止乙醇(丙酮)挥发、提取液变少、变干。

  3.将酵母菌置于下列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在一定条件下,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能同时产生CO2

  B. 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加快

  C. 20℃条件下,酵母菌在前6小时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一定比后6小时消耗的多

  D. 40℃条件下,培养酵母菌6小时,培养液中葡萄糖可能已经被消耗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氧气不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详解】A、在一定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也能进行有氧呼吸,CO2产生的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正确;

  B、一定温度范围内,呼吸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随之加快,正确;

  C、20℃下,随着CO2产生量的增多,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增大,不知道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率,因而无法确定消耗的葡萄糖量,错误;

  D、40℃条件下,6h和12h产生的CO2量相同,所以可能是葡萄糖被消耗完,正确。

  故选C。

  【点睛】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场所在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酵母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有氧与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而神经调节不需要

  B.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C.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D. 神经系统既能调控激素调节,又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

  【详解】A、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此时需要体液传送,错误;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正确;

  C、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不存在神经调节,只有体液调节,正确;

  D、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正确。

  故选A。

  【点睛】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2、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5.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湖泊某种鱼的数量、体色基因(S-s)和鳍形基因(Q-q)频率,统计数据如表,下列错误叙述的是

  A. 2010年时鱼种群的基因库与2016年相等

  B. 影响鱼的数量减少的基因可能是Q基因

  C. 2014年时,基因型为ss的鱼数量约为1800条

  D. 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群密度时,发现第二次捕捞更难,则鱼的实际数值小于计算数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本题中某湖泊某种鱼类构成一个种群。

  【详解】A、2010年时鱼种群的基因库与2016年基因库中S和Q基因的基因频率改变,基因库发生变化,错误;

  B、2016年Q基因大幅减少,而鱼的数量同样大幅减少,因此推测影响鱼的数量的基因可能是Q基因,正确;

  C、2014年时, S 的基因频率为25%,则s的基因频率为75%,基因型为ss的鱼数量约为:3200×75%×75%=1800条,正确;

  D、 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群密度时,根据计算公式N=M×n/m,发现第二次捕捞更难,则鱼的实际数值小于计算数值,正确。

  故选A。

  【点睛】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6.果蝇的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 ♀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1雌蝇中出现了黑身,雄蝇中白眼占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体色和眼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1雌蝇中不会出现白眼果蝇

  C. F1雄蝇中黑身果蝇占1/4

  D. 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8、雄蝇中白眼果蝇占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解题突破口是根据提供的两组实验结果首先判断显隐性,然后再利用杂交结果的确定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何种染色体上,F1雌蝇中出现了黑身白眼,说明黑身为隐性a,灰身为显性A, 红眼为显性B,白眼隐性b。若眼色在常染色体上,则雄蝇中白眼占1/4,根据雄蝇中白眼占1/2,说明眼色在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详解】A、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为有性生殖过程,因此体色和眼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F1雌蝇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不会出现白眼果蝇,正确;

  C、因为黑色在常染色体隐性,F1雌雄蝇中黑身果蝇均占1/4,正确;

  D、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1-(1/4×1/4+1/2×1/2×1/4+1/2×1/2)=13/16、雄蝇中白眼果蝇占:(1/4×1/4×1/4+1/4×1/4×1/4)×2=1/16,错误。

  故选D。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

  由于两组基因彼此间相互组合的机会均等,因此杂种F1(YyRr)能够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相等数量的配子。当杂种F1自交时,这四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便在F2中产生16种组合中的9种基因型合子。由于显隐性基因的存在,这9种基因型只能有四种表现型,即: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如图2-8所示它们之间的比例为9∶3∶3∶1。

  7.某同学以菠菜的绿叶为材料,制备了完整叶绿体悬浮液,并均分为两组,进行如下实验:

  组别 加入物质 条件 实验现象

  A组 DCPIP溶液 适宜温度和光照等条件 产生气泡,DCPP溶液变为无色

  B组 适量磷酸、 NaHCO3 (CH2O)/C3比值增高

  (注:DCPIP氧化态为蓝紫色,被还原后为无色。)

  请分析回答:

  (1)分离获得完整叶绿体需要用到的方法是___________和过滤。

  (2)A组气泡中成分是___________,DCPIP溶液由蓝紫色变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B组(CH2O)/C3比值增高原因是磷酸有利于光反应阶段中___________(过程),进而促进暗反应中___________(过程)。

  【答案】 (1). 差速离心 (2). O2 (3). 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使DCPIP还原 (4). ATP的形成 (5). C3的还原形成(CH2O)

  【解析】

  【分析】

  因为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并仅在实验组中加入适量适量磷酸、 NaHCO3,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适量磷酸、NaHCO3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获取细胞器叶绿体需要先破碎细胞,然后用差速离心和过滤将其分离出来、 磷酸有利于光反应ATP的形成,NaHCO3可以分解产生CO2、充足的ATP会促进暗反应的C3还原形成(CH2O)。

  【详解】(1)分离获得完整叶绿体需要用到的方法是差速离心和过滤。

  (2)A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气泡中成分是O2, DCPIP氧化态为蓝紫色,被还原后为无色溶液,DCPIP由蓝紫色变无色说明被还原了,原因是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使DCPIP还原。

  (3)B组(CH2O)/C3比值增高原因是磷酸有利于光反应阶段中ATP的形成,进而促进暗反应中C3的还原形成(CH2O)。ATP的形成需要游离磷酸,适量磷酸能够加快光反应的速率,生成ATP供暗反应使用,因此实验组中光反应速率高,ATP生成多,促进暗反应中(CH2O)合成。

  【点睛】光合作用过程:

  8.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B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发挥毒性,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的HCO3-、水等进入肠腔而发生剧烈腹泻、代谢性酸中毒(血浆pH<7.3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外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后引起___________免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被清除过程属于细胞生命历程中的___________过程。

  (2)研制疫苗时,可选择该细菌的减毒外毒素或___________(填“a”或“B”)亚单位。

  (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如无氧呼吸产生的___________等)无法被缓冲对中和。

  【答案】 (1). 细胞 (2). 细胞凋亡 (3). β (4). 大量的HCO3﹣分泌到肠腔 (5). 乳酸、(丙酮酸)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信息,此种细菌外毒素能够使得大量的HCO3-、水等分泌到肠腔,导致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无法被缓冲对中和,从而使得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详解】(1) 因为细胞外毒素α亚单位进入小肠上皮发挥毒素,因此会引起细胞免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被清除过程属于细胞生命历程中的细胞凋亡过程。

  (2) 根据提供信息已知,α有毒,β没有毒,但是β能够使得α进入细胞并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制备疫苗时应选毒素的β亚单位。

  (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大量的HCO3﹣分泌到肠腔

  ,导致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如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丙酮酸)等)无法被缓冲对中和。

  【点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

  源头不同:体液免疫源头是B细胞,细胞免疫源头是T细胞。

  作用物质或细胞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物质是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的是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细胞免疫的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方式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作用方式有两种: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促其裂解②淋巴因子,促进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9.研究发现,鸽群越大越能在较远的距离发现猛禽接近,及早逃飞。请回答:

  (1)鸽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其中鸽群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来间接影响该特征的。

  (2)请推测:鹰对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与鸽群的密度成___________(“正相关”、“负相关”)。

  (3)若鹰的数量上升,则鸽群数量可能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密度 (2). 出生率 (3). 负相关 (4). 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 (5). 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

  (2)因为鸽群越大越能在较远的距离发现猛禽接近,及早逃飞,鸽群的密度,鹰对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越低,呈负相关。

  (3)若鹰的数量上升,则鸽群数量可能的变化:在开始时数量下降,后来由于种内竞争减少,数量上升,最后趋于平稳,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中,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将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具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0.用野生型果蝇培育出两个果蝇突变品系——黑檀体和黑条体,两个品系都是由于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且这2个突变品系与野生型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请回答:

  (1)选择___________果蝇通过一次杂交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若实验预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推测野生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经大量实验,实验结果不支持上述推论。为进一步确定突变品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利用黑檀体和黑条体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

  ①若F1未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黑檀体与黑条体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基因。

  ②若F1表现为野生型,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接近于___________,可知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若F1表现为野生型,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接近于___________,说明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答案】 (1). 野生型雄性和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 (2). 子代雄性都为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都为野生型 (3). 等位 (4). 9:7 (5). 1:1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1对性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2对或2对以上独立遗传的性状,解答本题时可根据实验结果逆推实验步骤。

  【详解】(1)已知条件野生型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之上,说明这个隐性突变在性染色体上,使用测交的方法,杂交方式如下述操作,野生型雄性与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实验,结果预期就应当是子代雄性都为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都为野生型。

  (2)已知野生型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而是在常染色体上,利用黑檀体和黑条体果蝇杂交:

  ①若F1未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黑檀体与黑条体基因的关系是互为等位基因。

  ②若F1表现为野生型,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为9:7。

  ③若F1表现为野生型,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为1:1。

  【点睛】区别:1、研究性状: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对或n对(n>2)。

  2、等位基因对数: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对或n对。

  3、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定律: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别位于2对或2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

  4、细胞学基础(染色体的活动):基因的分离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

  5、遗传本质:基因的分离定律:等位基因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互不干扰。

  联系:

  ①在形成配子时,两个基因定律同时其作用。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要分离;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分离定律是最基本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或称基因的独立分配定律,是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另外两个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它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经豌豆杂交试验发现。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决定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1.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某科研小组想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淀粉酶高产菌株,从而提高酶的产量。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菌株分为两组,甲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乙组不处理做对照。

  第二步:配置___________(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___________。

  第三步:将甲、乙两组的菌株采用___________方法进行接种,以便使菌落分布较均匀,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菌落形成后加入___________染色,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

  ②预期实验结果:

  a.若甲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乙组相同,则说明诱变具有___________。

  b.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诱变具有不定向性。

  ③从甲组培养基中筛选菌落周围透明圈最___________的菌株进行鉴定。

  【答案】 (1). 固体 (2). 淀粉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碘液 (5). 低频性 (6). 甲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乙组相比变大或变小 (7). 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以知道:

  1、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

  2、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可释放淀粉酶分解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

  3、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可能会获得能产生较多淀粉酶的菌株。

  【详解】①

  第二步:筛选用固体培养基,该实验是为了筛选产淀粉酶的高产菌株,因此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淀粉。

  第三步:将甲、乙两组的菌株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方法进行接种,以便使菌落分布较均匀,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染色,该培养基的碳源为淀粉,菌株能够水解淀粉,在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再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

  ②预期实验结果:

  a、若甲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乙组相同,则说明诱变没有效果,诱变具有低频性。

  b、若甲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乙组相比变大或变小,则说明诱变具有不定向性。

  ③从甲组培养基中菌落周围透明圈最大的菌株可能淀粉酶的产量最高,筛选该菌株进行鉴定。

  【点睛】1、根据生产菌株能分解淀粉的特点,培养基需要加入水、淀粉、氮源和无机盐等成分、欲观察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则培养基应该是固态的、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2、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把实验组的菌株接种于多个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条件下培养;

  3、观察两组菌株的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选出有透明圈范围最大、最明显的菌株即为所需菌株。

  12.2018年11月一对基因编辑先天免疫艾滋病的双胞胎婴儿在中国诞生。其基因编辑免疫艾滋病的原理: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让CCR5基因失效,从而产生对支滋病的免疫作用。该成果有望让那些感染艾滋病毒的夫妇有机会生一个能免于感染艾滋病的孩子。请回答:

  (1)CCR5基因在___________(“T细胞”、“B细胞”、“T细胞和B细胞”)中能表达。

  (2)医学专家首先要卵子捐献者注射___________,已获得足够数量的卵子。在体外受精前,需要对精子进行___________处理。

  (3)基因敲除是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通过___________技术导入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使CCR5基因失效。

  (4)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大致为:受精卵→___________→囊胚→原肠胚,囊胚中的___________层细胞将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5)中国政府对设计试管婴儿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T细胞 (2). 促性腺激素 (3). 获能 (4). 显微注射 (5). 桑椹胚 (6). 滋养层 (7). 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反对治疗性克隆。(或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胚胎工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体外受精的一般步骤,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胚胎工程的许多技术,实际是在体外条件下,对动物自然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条件进行的模拟操作。

  【详解】(1)因为HIV病毒入侵是机体的T细胞,CCR5基因所表达的蛋白是HⅣ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因此CCR5基因在T细胞中能表达。

  (2) 对雌性个体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以起到超数排卵的作用,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卵子。在体外受精前,需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3)基因敲除是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导入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使CCR5基因失效。

  (4)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大致为: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囊胚中的滋养层细胞将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5)中国政府对设计试管婴儿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反对治疗性克隆。(或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点睛】体外受精是指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它与胚胎移植技术密不可分,在生物学中,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到母体后获得的动物称试管动物。这项技术成功于20世纪50年代,在最近20年发展迅速,现已日趋成熟而成为一项重要而常规的动物繁殖生物技术。需要用到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需要供核母亲、(供精子)父亲、线粒体捐献者。

  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

  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质网呈网状结构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有利于携带和运输氧

  C. 神经细胞有丰富的突起,有利于信息的传递

  D. 细胞的生长,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质网是单层膜的细胞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神经细胞有很多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速率越快。

  【详解】内质网由单层膜构成,呈网状结构,有利于物质的运输,A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氧气的运输,B正确;神经细胞有丰富的突起,可以与多个细胞发生联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C正确;随着细胞的长大,细胞膜面积变大,但是相对表面积减小,因此不利于细胞充分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2.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水解

  B.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C. 自然状态下,叶绿体内光反应生成的ATP不能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

  D. ATP的组成中与脂肪酶相同的元素只有C、H、O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细胞的吸能反应是指细胞内部发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这些生化反应需要ATP的分解来获得能量,A正确;酒精发酵过程进行无氧呼吸有ATP的生成,B正确;自然状态下,叶绿体内光反应生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不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C正确;脂肪酶的组成元素有C、H、O、N,组成ATP的元素有C、H、O、N、P,故相同的元素有C、H、O、N,D错误,故选D。

  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温条件下,蛋白酶与鸡蛋清稀释液混合,反应后滴加双缩脲试剂不再出现紫色反应

  B. 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如温度、酸碱度实验中可使用自身对照

  C. 利用差速离心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原理是各种细胞器的沉降系数不同

  D. 卡尔文利用18O标记的CO,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合成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各实验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详解】高温条件下,蛋白酶失去活性,鸡蛋清稀释液遇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应该设置对照组,而不能使用自身对照,B错误;差速离心是指低速与高速离心交替进行,使各种沉降系数(不同的细胞器有不同的沉降系数)不同的颗粒先后沉淀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C正确;卡尔文利用14C标记的CO2,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合成过程,D错误,故选C。

  4.乙酰胆碱(Ach)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研究发现肌无力综合征是由于自身抗体破坏钙离子通道导致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酰胆碱的受体可分布在胞体或树突膜上

  B. 肌无力综合征可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C. 若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则导致中毒动物肌无力

  D. 分解乙酰胆碱产生的乙酰被突触小体吸收利用,说明神经递质能够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重症肌无力为素材,考查神经冲动的场所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方向是由轴突传到胞体或树突,故乙酰胆碱的受体可分布在胞体或树突膜上,A正确;肌无力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的分解,导致肌肉震颤不止,C错误;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并不是重复利用,D错误,故选A。

  5.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海稻米硒含量比普通大米高7.2倍,因而呈胭脂红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经过长期进化海水稻能够正常生活在海水中

  B. 盐碱度是影响海水稻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C. 海稻米富含硒说明海水稻的光合作用的能力高于普通水稻

  D. 种植海水稻后海边滩涂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硒是一种矿质元素,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水稻。

  【详解】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不能得出经过长期进化海水稻能够正常生活在海水中,A错误;盐碱度是影响海水稻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B正确;光合作用过程不吸收硒,硒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水稻,故不能说明海水稻的光合作用的能力高于普通水稻,C错误;种植海水稻后海边滩涂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B。

  6.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某个基因的纯合时导致受精卵死亡(注:只有Bb、XBXb视为杂合子)。现用一对果蝇杂交,F1共得到185只果蝇,其中雌果蝇122只。让F1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果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F1中一共有三种基因型

  C. 若致死基因为显性,则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

  D. 若致死基因为隐性,则F2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为10/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F1代果蝇雌雄数量比=122: (185- 122) =2:1,说明有一半的雄蝇死于某一基因纯合。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位于常染色体上,纯合致死对于雌雄数量的影响是相同的;若位于Y染色体上,不可能还有雄蝇成活,综合以上可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XBXb ×XbY或XBXb ×XBY,若是显性基因纯合致死,两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 × XbY,其后代共有XBXb、XbXb和XbY(XBY致死)三种基因型,且F1中雌性个体有两种表现型;若是隐性基因纯合致死,两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 ×XBY,其后代的基因型为XBXB、XBXb和XBY(XbY致死)仍是共有三种基因型,且F1中雌性个体只有一种表现型,两种基因型,B正确、C错误;若致死基因为隐性,则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BY,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F1雌性出现的XB概率是3/4, X概率是1/4,雄性出现XB概率是1/2,Y概率是1/2,因此F2代中3/8XBY、1/8XbY (死亡)、3/8XBXB、1/8XBXb,因此F2种群XB基因的频率=XB/ (XB+Xb) = 10/11,D正确,故选C。

  7.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照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的蔗糖对培养4周后某试管苗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分析,随蔗糖浓度的增加,呼吸速率加快,[H]由__________________(场所)转运到线粒体内膜上与O2结合的速率加快。

  (2)其他条件均适宜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该植物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速率变化不同,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会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3)如果向培养该植物的温室内通入14CO2,光照一定时间(数分钟)后杀死该植物,同时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短时间内CO2就已经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如果要探究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什么,可能的实验思路是: 逐渐缩短_________时间,当只检测到_______________时,则该物质即是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2). 催化细胞呼吸的酶与催化光合作用的酶对温度的敏感度不同 (3). 光反应和暗反应 (4). 光照 (5). 一种含14C化合物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光反应是在光照条件下,水光解产生氧气、还原氢,同时合成AT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被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还原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酶活性受温度影响,不同酶的最适宜温度不同,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详解】(1)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因此有氧呼吸产生还原氢是由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

  (2)由于催化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酶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其他条件均适宜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植物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速率变化可能不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因此温度通过影响光反应和暗反应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

  (3)暗反应中碳循环是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有机物,如果向培养该植物的温室内通入14CO2,光照一定时间(数分钟)后杀死该植物,同时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短时间内CO2就已经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说明含有放射性二氧化碳已经形成多种中间产物、最终有机物,可以通过逐渐缩短光照时间,当只检测到一种含14C的转化物时,该物质即是C0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过程和场所,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及机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根据题干信息提出实验设计的思路或方法。

  8.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单位:μmol•m-2•s-1)的因素,科研人员利用玉米和大麦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下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

  (1)O2以_____________方式进出叶肉细胞。

  (2)比较_________________的光合速率,可得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受O2浓度的影响。

  (3)如果将长势相同的玉米和大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21%的O2环境,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幼苗先死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自由扩散 (2). 大麦在CO2相同而O2浓度不同条件下 (3). 大麦 (4).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玉米的光合速率比大麦高得多,且玉米能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大麦不能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图中实验的自变量有植物的种类、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分析曲线图:图中具有三组对照实验,氧气浓度为21%时的玉米和大麦的对照实验;不同氧气浓度的大麦的自身对照实验;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的对照实验。

  【详解】(1)氧气进出植物叶肉细胞等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

  (2)据图分析,在CO2相同而O2浓度不同条件下,大麦的光合速率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受O2浓度的影响。

  (3)将长势相同的玉米和大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21%的O2环境,玉米的光合速率比大麦高得多,且玉米能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麦不能,因此一段时间后,大麦幼苗先死亡。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光合作用的场所以及各阶段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能够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准确分析曲线图,确定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再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分析。

  9.为了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研究人员选取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血糖浓度均为0.9g/L)均分成A、B、C三组,分别注射少量且等量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溶液和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C组注射的生理盐水中的Na+、Cl-进入血浆后所起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可利用小白鼠的排尿反射来采集尿液,鉴定尿液中是否出现葡萄糖。完成该反射时,兴奋通过突触以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传递。

  (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A组小白鼠注射肾上腺素后,小鼠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报道富硒大米有多种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为验证硒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某研究小组用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组别 A组 B组 C组

  饲喂的饲料 适量含硒的鼠粮 ? 等量含免疫增强剂的鼠粮

  用羊红细胞作为抗原处理小鼠

  两周,测得体内抗体的含量 + + + + + + + + +

  注:“+”越多表示抗体含量越高。

  实验过程中,B组小鼠应饲喂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硒增强了小鼠的体液免疫,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维持血浆渗透压 (2). 神经递质 (3). 注射肾上腺素后小白鼠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4). 等量不含硒的鼠粮 (5). A组小鼠体内的抗体的数量明显高于B、C组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设计了3组,C组为对照组,A、B组为实验组;每组所注射的物质不同,其中A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B组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

  【详解】(1)血浆中的Na+、Cl-主要其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在反射弧中,兴奋通过突触时以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递。

  (2)A组小白鼠注射肾上腺素后,血糖浓度不断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小鼠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3)根据题意分析,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因此B组应该饲喂等量不含硒的鼠粮;根据表格分析,A组小鼠体内的抗体的数量明显高于B、C组,说明硒增强了小鼠的体液免疫。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三条曲线,明确C组为对照组,A、B组为实验组,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

  10.动物肠道作为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是机体阻止外来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

  (1)肠道病毒入侵人体后,通过破坏吞噬细胞,致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得以在体内快速增殖。请你依据细胞免疫的发生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

  (2)肠道受感染时,机体会出现严重腹泻,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___________产生兴奋,一方面传至___________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促进___________的释放,保持体内水盐平衡。

  (3)过敏性胃肠炎是初次接触过敏原,___________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该抗体与再次入侵机体的同种过敏原结合,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

  【答案】 (1). 肠道病毒通过破坏吞噬细胞,使其不能处理、呈递抗原,以致T细胞不能接受刺激产生淋巴因子,也不能增殖分化为具有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的效应T细胞,以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 (2).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3). 大脑皮层 (4). 抗利尿激素 (5). 浆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特异性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才能产生淋巴因子并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可见,肠道病毒入侵人体后,通过破坏吞噬细胞,使吞噬细胞不能处理、呈递抗原,以致T细胞不能接受刺激产生淋巴因子,也不能增殖分化为具有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效应T细胞,进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

  (2) 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同时使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盐平衡。

  (3)抗体由浆细胞产生。

  【点睛】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围绕“特异性免疫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等相关知识,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1.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调查某冷饮店的冰块中大肠杆菌的含量。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置培养基(成分:蛋白胨、氯化钠、乳糖、水、X和Y);

  第二步:制作无菌平板;

  第三步: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种①,实验组接种②。

  第四步: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的乳糖可以为大肠杆菌提供________。为了方便大肠杆菌的鉴定,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成分X ______,在该培养基表面,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 ______(填颜色)。为了完成步骤二,该培养基中的成分Y通常是________。

  (2)完善步骤三,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该小组在空白对照组的平板上检测到少许菌落,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将1mL冰块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碳源 (2). 伊红美蓝 (3). 黑色 (4). 琼脂 (5). 适量无菌水 (6). 等量冰块水 (7). 培养基灭菌不合格或倒平板(接种)过程被污染 (8). 3.8×107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菌培养的有关知识。伊红美蓝培养基是一种鉴别培养基,可用来鉴别大肠杆菌,当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酸时,细菌带正电荷被染成红色再与伊红美蓝结合形成黑色菌落,并带有金属光泽;倒平板法需要固体培养基通过添加琼脂作为凝固剂来将液体培养基转化为固体培养基。

  【详解】(1 )培养基中的乳糖可以为大肠杆菌提供碳源,伊红美蓝培养基是一种鉴别培养基是用来鉴别大肠杆菌的,若有大肠杆菌,则培养基会变成紫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将液体营养物质凝固倒在培养皿中冷却为固体培养基。

  (2 )空白对照就要使对照组无菌,实验组加入鉴定对象冰块水,故对照组接种适量无菌水,实验组接种等量冰块水。

  (3 )若培养基灭菌不合格或接种过程中被污染,那么在空白对照组的平板上也会检测到菌落。

  ( 4 ) 由由题意知1ml水样中的菌落数是(39+38+37)÷3÷0.1×100=3.8×104个,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3.8×104×103=3.8×107。

  【点睛】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应用的知识的掌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2.近年来,生物工程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发展出一系列的技术,可以为人类健康、生产、生活等服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为了建立生产“干扰素”的乳房生物反应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启动子、______________、目的基因、复制原点和 _________等元件的基因表达载体,其中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羊的_________中,最终发育成能生产干扰素的转基因羊。

  (2)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诱导______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此过程需要两次筛选,笫二次筛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胚胎工程中,通过对供体母羊注射_______________激素,促进其_______________,从而获得大量羊的卵母细胞;获取的卵母细胞需要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与_________的精子结合。

  【答案】 (1). 终止子 (2). 标记基因 (3). 乳腺细胞中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启动基因的转录 (4). 受精卵 (5). B淋巴(或浆细胞) (6). 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7).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可以大量制备 (8). 促性腺 (9). 超数排卵 (10). 获能

  【解析】

  【分析】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基于转基因技术平台,使外源基因导入动物基因组中并定位表达于动物乳腺,利用动物乳腺天然、高效合成并分泌蛋白的能力,在动物的乳汁中生产一些具有重要价值产品的转基因动物的总称。

  【详解】(1)基因表达载体要包含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复制原点和标记基因等元件,启动子的作用是乳腺细胞中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启动基因的转录,使用显微注射法导入羊的受精卵。

  (2)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诱导B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可以使用的化学试剂是聚乙二醇(或PEG),此过程需要两次筛选,笫二次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可以大量制备。

  (3)在胚胎工程中,通过对供体母羊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其超数排卵,从而获得大量羊的卵母细胞;获取的卵母细胞需要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结合。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应用,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胚胎工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要熟悉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的操作过程。


高三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相关文章:

1.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测试题

2.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

3.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2017

4.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5.高三生物老师上学期的工作计划

415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