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请考生认真练习。

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诗中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4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第二联中的“钟”与 “割”字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②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及作用。(4分)

  参考答案一、

  (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仁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二、(1)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1分)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

  (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 “秋风”认定为“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1分),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1分)。②红、白使动用法(1分),色彩上对照配置(1分),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魄震限怅调(4分)。

  三、(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2分)

  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2分)

  (2)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含蓄蕴藉,令人余味无穷。(4分)

  四、(1)(4分)前一句中“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2分)后一句,“倚”字,则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2分)

  (2)(4分):作者表达了渴望民族长久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诗的前三联的描绘,不仅写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还展示了辽阔的边塞日丽平和的景象。(1分)末联则用了生动的比喻: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自己的心愿(1分)。

  五、(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答题建模: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答题建模: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

  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六、①“钟”有钟情之意(或“积聚”也可),大自然似乎钟情于这里,把神奇与秀美集中在这里;表现了泰山的壮美。“割”有分割之意,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阴阳两面(或“傍晚与早晨”也可);表现了泰山的险峻与巍峨高大。

  评分标准:“钟”与“割”的分析各2分,其中解释1分,作用1分。

  ②此联是说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看那群山在自己的脚下变得矮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展现了蓬勃的朝气。

  评分标准:解释诗句2分,情感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①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②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一、(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

  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二、(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答题建模:词语的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答题建模: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

  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

  三、①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动静结合,(1分)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1分),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1分)。

  评分标准:共4分,手法1分,分析诗句1分,作用2分。

  ②一方面展现了诗人登临庐山的洒脱胸襟,对淡泊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世俗桎梏的不满与不甘。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

  四、(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4分)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送人之松江

  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

  (2)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处土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参考答案一、

  (1)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感,为下文写离愁张势(做铺垫)。

  (2)首句借景物渲染离愁,“萧瑟西风”渲染了离别的凄凉;第二句直接抒写离愁,第二句送客的离愁使人肠断,两人默然对坐,滴酒未沾;第三句叮嘱友人一定要记住此时的分手处,暗示友人即将离开,孤独愁苦自此开始;尾句漠漠暮烟、蒙蒙微雨中一直目送着孤独的友人悠悠远去,凝聚并深化了离别的凄楚愁苦。

  二、(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得2分,扣住无限景慕得2分,共4分)

  三、(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的悲鸣声血;(1分)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1分)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2分)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鸣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扬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四、(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五、(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

  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看过"安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的还看了:

1.2016年安徽高考语文默写篇目

2.高考语文诗句默写练习题附答案

3.2013到2015年各省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答题技巧

12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