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对文言文阅读进行复习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 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为王言乐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6.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1)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A“从此”在这里是两个词,跟随这(两个人);B“妄人”,这里应该理解为“糊涂、荒.唐的人”;D“面目”,在这里是“面子、颜面”的意思。)

  2.C(两句中的“其”字,前一个是人称代词,他的,后一个是指示代词,那些;A两个“以”字,都表示承接关系;B两个“乃”字都表示转折关系;D两个“为”字,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

  3.D(这里的“之”称代的是平原君误解信陵君这件事)

  4.C(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表明信陵君门客不敢劝说他的原因,⑤是毛、薛二公劝说

  信陵君的话,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就只有C项正确了。)

  5.B(平原君耻笑的不是毛、薛二公,而是信陵君;另外,“整装离他而去”的说法也欠妥当,因为从后面看,信陵君只是准备离开。)

  6.郗超和谢玄两人的关系不好。苻坚想灭掉东晋,已经吞掉了梁州和岐山,又准备侵入淮南一带。在这紧急之时朝廷议定派谢玄统兵北伐,人们当中(对此)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说:“这个人一定能成就大事,早先我曾和他一起在桓温军府中供职,看到谢玄用人都能做到人尽其才,即使是很小的任务,也要任用合适的人去做。我因此举荐他,也许他会立功的。”后来大功已成,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并敬重他不因个人爱憎埋没人才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魏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居在赌徒群中,(又有)薛公隐居在卖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会见这两个人,两人主动躲起来,不肯会见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物),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魏公子就告别平原君夫人要离开(赵国),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救援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们的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壮举罢了,并不是为了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以后,唯恐不能见到他们。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门下客听说这件事,半数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前往归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门下来了。

  魏公子留居赵国十年不回国。秦国听说魏公子在赵国,日夜加紧派兵东去进攻魏国。魏王忧虑这件事,派遣使者去请魏公子回国。魏公子害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诫门下客:“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的,处死。”宾客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谁敢劝告公子回国。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到各国,只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同情,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站立在世上呢?”话还没有说完,公子立刻变了脸色,吩咐准备车马赶快启程回去解救魏国。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长辈? B.私候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发 发:泄露? D.虞常果引张胜 引:带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汉亦留之以相当

  作《师说》以贻之

  B. 因厚赂单于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

  公为我献之

  D.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素与张胜相知

  C.数通使相窥望

  D.汉亦留之以相当

  4.能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④引佩刀自刺

  ⑤武气绝,半日复息

  ⑥单于壮其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应做“招供”讲。)

  2.B(A项做“用来”讲;B项上句做“趁便”,下句做“于是”讲;C项做“替”讲;D项做“这”讲。)

  3.C(A项古义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为“妻子的父亲”;B项古义为“有交情”,今义为“相互了解”;C项为“互通使者”;D项古义为“互相抵数”,今义为“相等”。

  4.B(①句讲汉帝派他出使,⑤句写苏武被人救治,苏醒过来,⑥句是单于对苏武敬佩的表现。)

  5.A(B项不是张胜唆使;C项卫律没有归汉之心;D项文中没有张胜投降的内容。)

  6.(参看译文划线处)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少年时由于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后来慢慢提升到栘中厩监。这时,汉朝连年讨伐匈奴,双方都屡次派使者去窥探对方的虚实。匈奴扣留了汉朝使者郭吉、路充国等十多批人。匈奴的使者来,汉朝也扣留下他们,算是抵数。(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他,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全部送回了汉朝被扣留的使者路充国等人。汉武帝嘉奖他明大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官衔,拿着旄节把被扣留的匈奴使者遣送回去,趁便送一批丰厚礼物给(且鞮侯)单于,以答谢他(改善关系)的好意。苏武(接受使命后)和副使中郎将张胜,临时充任的随员常惠以及招募的士兵、侦察兵一百多人一起出发。到了匈奴之后,就把准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单于,答谢他(改善关系)的好意。而单于却更加骄傲起来,这不是汉朝原来所希望的。

  匈奴正要派出使臣护送苏武等人回国,恰逢发生匈奴的缑王和汉朝原来的长水虞常等一批人谋反案件。缑王就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曾经跟昆邪王一起投降过汉朝。后来跟浞野侯赵破奴(兵败被俘投降)而留在匈奴,他们伙同(汉朝叛臣)卫律等人,暗中谋划,企图劫持单于的母亲并投奔汉朝。这时正好苏武一行人到了匈奴。虞常在汉朝时,平常跟副使张胜熟悉,偷偷去找张胜说:“听说汉朝天子非常怨恨卫律,我能够替汉朝用暗箭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留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汉朝的赏赐。”张胜答应了他,并送了些财物给他。一个多月之后,单于出外打猎去了,只有阏氏和子弟们留在王宫。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趁机)起事,(不料)其中有一个人连夜逃走告发这件事,单于子弟便发兵和他们作战,缑王等人全部战死,虞常被活捉了。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恐怕以前(和虞常说)的话被揭发出来,把经过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就一定要牵连到我身上,受到了侮辱才去死,就更加对不住国家了!”想自杀,张胜、常惠一道劝阻了他。虞常果真把张胜牵连了进去。单于非常生气,召集贵族们来商议。左伊秩訾说:“假如(他们)谋害单于,(你们)将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最好叫他们全部投降。”单于叫卫律去召苏武来受审。苏武对常惠他们说:“丧失气节,辱没了国家的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面目归汉呢!”拔出佩刀往自己身上刺。卫律大吃一惊,亲自上前抱住了苏武,(派人)骑马去请医生。在地上挖个坑,(在坑内)烧起只冒烟的文火,把苏武伏在上面,轻拍他的脊背,让血淌出来。苏武气绝半天才恢复呼吸。常惠等人都哭了,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非常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关押起来。

138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