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业术语区别整理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有许多专用术语容易混淆,考生需要特别关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业术语区别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业术语区别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指诗人不直接说自己的情感是什么,而是借写一个场景、一个画面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芬芳,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很看不起唐王朝那些骄横的豪门大族,但是他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写晋代贵族王导和谢安居住的乌衣巷连燕子都飞入了寻常百姓之家,喻示王谢家族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来抒发作者对唐王朝豪门大族的辛辣讽刺之情。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歌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村图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社会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寓情于景,则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富有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之作所不具备的。

  又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惜别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指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怒等情感,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具体来说,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露心志。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并且写物重在刻画物的神韵。借景抒情中的“景”是指自然风景,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营造一定的意境,从而为抒情服务。

  第二,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南宋诗人郑思肖的《画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是托物言志,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标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再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借景抒情。于谦《石灰吟》之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托物言志。

  衬托与对比

  对比和衬托都属于比较,具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二者在使用时有所区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的事物特征鲜明。衬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都是以闹衬静。衬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凸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具体来说,二者在以下方面有不同:第一,比较的目的不一样,对比二者并重,侧重于指出二者的差异性,衬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为另一方服务;第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文段之中,表达作者对某些景色和现象的哲理性认识,而衬托则一般出现在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诗歌之中。

  例如,李煜的《望江南》词:“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一是哀情,一是乐景,这里用的是衬托手法。作者正是通过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极力渲染,用这些乐景反衬了梦醒后自己处境的无比凄凉。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再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前后两种人在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结果上形成极大的反差,从而构成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和对现实的不满。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风格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观沧海》。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色有:雄浑豪放悲慨、沉郁、俊爽、冲淡。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看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业术语区别整理>的人还看了:

1.高考诗歌鉴赏术语分类汇总

2.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术语汇总

4.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分析整理

5.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

6.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背知识点

8.2017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汇总

275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