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必考题,需要学生多多练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卷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评分标准】共有两个要点。要点①为所用的表达技巧是比拟(拟物)手法,答对得2分;要点②需要分析所用表达技巧营造的艺术效果,答对得3分。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词可做三种解读,分别为:(一)全词写愁。上片:移舟访友,融入自然,心情似乎变轻松了。但又转而发现,寂寞的自己,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从而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下片:自己看到暮春时节,柳絮纷飞,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但又愁新句未成,故而惆怅。(二)全词写喜。上片:移舟访友,发现春天,喜悦之情溢于言外,心情一下子变轻松了。无人陪伴时,正好可与黄鹂相对而语,悠然之情可见。下片: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香的地方,自己找到了春意。一腔喜悦溢于言外。梨花飘到墨中,使写出的文章也带梨花之香,这本身何尝不是一首美丽的诗呢?看似新句未成,实则新句已跃然纸上了。(三)愁喜参半。上片写恼人春色日初长,却无诗朋酒侣相伴,只能独对黄鹂,极感无聊,春愁犹在。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下片写暮春时节,柳絮纷飞之美景,春意盎然。喜悦之情溢于言外。梨花飘到墨中,所写诗文犹带梨花香,此情此景便为一首美丽的诗。看似新句未成,实则新句已跃然纸上了。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

  答案:(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评分标准】共两个要点。要点①,概括出表达之情;要点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为何喜悦,为何忧愁。

  (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 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的第二联。在题型上当属炼句题。炼句题答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点:①通过简单地翻译,说明写的景和情;②叙述好在哪里,指出所达到的表达效果;③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阅读诗歌,可以分析出第二联的内容写的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格,表现了诗人所住环境的清幽以及表现了诗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

  【解题指南】第一步:判断诗歌的类别。从诗的大意来看,本诗是一首写景诗。第二步:分析诗歌的意境。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判断诗歌整体写的是乐景还是哀景。第三步:通过寻找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来确定诗人的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为一首写景诗,从“竹轩”“柴门”“狭径”“倦卧”“闲吟”“竹”“雪”“梅”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情趣,从而可以分析出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 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张耒的这首《初见嵩山》,写法很别致。作者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诗的前两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本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在表现作者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作者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对整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回答第一问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就很容易答出是“惊喜和亲切”,同时第二问这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不难答出是通过层层铺垫委婉地表现出来的。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流于空洞。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尾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妙处和“清瘦”二字的精神内涵。“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

  “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净的。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的印象。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所以,本题要答得完整到位,不仅要求考生有很深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 庭 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本诗是绘画诗,鉴赏时要抓住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要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来进行赏析,还必须结合诗中观画者(作者)的反应。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交代观画者的表现。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做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般来说,涉及诗评的试题,大多和诗歌表达技巧有关。分析本题,判断是不是“太过”、太夸张了,要看作者的意图,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作者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具匠心,深析透辟,即以意胜。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2010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辽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2856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