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高考语文常考的通假字的详细介绍

高考语文常考的通假字的详细介绍

时间: 夏萍1132 分享

高考语文常考的通假字的详细介绍

  由于古代和现在的文字差异,学生需要知道一些文言文常见的通假字,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考常考的通假字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语文常考的通假字介绍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着:同“着”,穿。动词。“着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高考文言文专项练习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①楚而不悛②。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

  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⑤。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注]①榎:音jiǎ。②悛:悔改。③抟:音tuán。④褫:剥去衣服。⑤掬:双手捧。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父仅有是儿

  ②恒恐儿之不胜杖

  ③吾为若教子不善邪

  ④寒战之色可掬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艾子笑而释之”中的“而”,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跪而拾之以归   B. 黑质而白章

  C. 而山不加增 D. 君将哀而生之乎

  (3)翻译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译文:

  ③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

  译文:

  (4)你认为艾子教育孙子的方法好吗?艾子之子的行为对吗?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评价一下这两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及行为。

  答:

  2. (2014·湖北武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王化基成人之德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①,释褐②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③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④,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选自北宋《东轩笔录》)

  [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及第。②释褐(hè):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做官”。③课:对官吏的定期考核。④气峻而骄:气盛而骄傲。

  (1)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

  A. 知杭州仁和县   知:担任知县

  B. 以谢平昔奖进 谢:感谢

  C.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冀:希望

  D. 人或问其故 故:过去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将之官”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B. 吾欲之南海

  C. 暮寝而思之 D. 公将驰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鞠咏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B. 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担心他气盛而骄傲。

  C. 王化基入朝任参政知事后,首先把鞠咏推荐给皇帝。

  D. 鞠咏为官多年,深得王化基奖掖提携,他一直把王化基当作真正的相知。

  (4)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译文:

  3. (2014·上海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张溥①,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利就,以故名高一时。

  [注]①张溥:明代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宏丰,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日沃汤数次

  ②以故名高一时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书烧掉。

  B. 抄完再诵读过一遍后,就把手抄稿烧掉。

  C. 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书烧掉。

  D. 诵读过一遍后再抄,抄完就把手抄稿烧掉。

  (3)文中能印证张溥“名高一时”的内容是“ ”。?

  (4)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4. (2013·四川眉州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①

  齐威王②召即墨③大夫,语④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⑤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⑥,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⑦。召阿⑧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⑨。昔日赵攻鄄⑩,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注]①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记一》。②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③即墨:齐国的城邑。④语:对……说。⑤毁言:指责。⑥无事:百姓富足,偷、抢的少,打官司的少,因此官吏清闲无事。⑦封之万家:用一万家的赋税封赏给他。⑧阿:齐国的城邑。⑨馁:饥饿。⑩鄄:卫国的城邑,后来归属齐国。薛陵:齐国的城邑。厚币事:丰厚的财货侍奉。烹:古代的一种酷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人民给

  ②田野辟

  ②吾使人视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译文:

  ②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

  译文:

  (3)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莫 敢 饰 诈 务 尽 其 情 齐 国 大 治 强 于 天 下。

  (4)“齐国大治,强于天下”和齐威王对即墨大夫、阿大夫的处理有没有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

  (5)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

  5. (2013·浙江绍兴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 恂 传①

  (南朝)范 晔

  李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人也。少习《韩诗》,教授诸生常数百人。太守颍川李鸿请署功曹,未及到,而州辟为从事。会鸿卒,恂不应州命,而送鸿丧还乡里。既葬,留其冢坟,持丧三年。

  拜兖州刺史②。以清约率下,常席羊皮,服布被。迁张掖太守③,有威重名。时大将军窦宪将兵屯武威,天下州郡远近莫不修礼遗,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

  后复征拜谒者④,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⑤。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罽⑥之属,一无所受。北匈奴数断西域车师、伊吾,陇沙以西使命不得通,恂设购赏,遂斩虏帅,悬首军门。自是道路夷清,威恩并行。

  迁武威太守。后坐事免,步归乡里,潜居山泽,结草为庐,独与诸生织席自给。会西羌反叛,恂到田舍,为所执获。羌素闻其名,放遣之。恂因诣洛阳谢。时岁荒,司空张敏、司徒鲁恭等各遣子馈粮,悉无所受。徙居新安关下,拾橡实以自资。年九十六卒。

  [注]①选自《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题目是编者加的。②刺史:当时是一个州的监察官。③太守:一个郡的行政长官。④谒者:官名,皇帝的近侍官。⑤西域副校尉:官名,掌管玉门关以西非汉族地区军政大权。⑥罽(jì):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以清约率下

  ②为宪所奏免

  ③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

  ④迁武威太守

  ⑤会西羌反畔

  ⑥年九十六卒

  (2)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李恂不受馈赠原因的句子。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会鸿卒,恂不应州命,而送鸿丧还乡里。

  译文:

  ②羌素闻其名,放遣之。

  译文:

  (4)探究下列两小题。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②有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互致问候、互送礼品无可厚非,李恂有点不近人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专项训练

  1. (1)①这 ②担心 ③好 ④神色 (2)A

  (3)①田间小路,交错想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②(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呢。③你的儿子有过错,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你为什么也来受罚呢?

  (4)艾子教育孙子是应该的,但是对孩子用严厉的体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时过分的责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认为艾子的教育方法不当。艾子之子,为自己的孩子求情,是对孩子的喜爱。但如此当面偏袒孩子,家长们之间的要求不一致,往往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我认为,艾子之子的行为也不对。

  [参考译文]

  艾子有个孙子,年龄十岁左右,懒惰顽劣不学习,艾子常用棍棒打他但不悔改。他的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常常担心儿子受不住杖刑而死去,每当艾子责罚孙子时就流泪哭泣着求饶。艾子愤怒地说:“我替你教训儿子不好吗?”用木条棍棒打孙子越发严厉。艾子的儿子对艾子无可奈何。

  有一天早晨,雪下了起来,孙子捏雪球玩耍,艾子看见了,剥掉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冻得冷战的神色十分明显。艾子的儿子不再敢说求饶的话,艾子的儿子也脱掉自己的衣服跪在自己儿子的旁边。艾子告诫地问道:“你的儿子有罪,应当受到这种惩罚,你为什么加入进来?”艾子的儿子哭着说:“你让我的儿子受冻,我也让你的儿子受冻。”艾子笑着宽释了孙子和儿子。

  2. (1)D (2)B (3)D

  (4)凭鞠咏的才干,(我)并不担心他不能得志。

  [参考译文]

  鞠咏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担任杭州知府后,鞠咏受到提拔,从平民被封为大理评事,担任杭州仁和县的知县。鞠咏将要到任,先把一封信和作的诗寄给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往对他的奖掖栽培,并表达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用诗文往来同乐等意思。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把鞠咏推荐(给皇帝)。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凭鞠咏的才干,不担心他不能得志。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来成就他的美德。”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才把王化基当作真正的相知。

  3. (1)①热水 ②原因,缘故 (2)BAD

  (3)四方征索……俄倾利就

  (4)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4. (1)①丰足 ②开辟 ③派

  (2)①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②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援;卫国夺取薛陵

  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一、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不少考生心理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文言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把握大概。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中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在这一步骤当中,需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在这一步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二、 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

  以境解题,就是依照文言语境解题,如有道中考题考查“人迹绝矣”中“绝”的含义,按照词典解释为“断绝”,就不够妥帖。在这个语境中解释为“消失,不见”就比较准确。

  以题解题,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如果能从题目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的启发也是一种方法。如有一道考题:“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此题中“农历十月”就是一个重要信息。由“农历十月”可以看出梅树“孕”花的季节,由季节可以看出“霜”的环境;由“孕”字本身的内涵可以想象梅花的含苞欲放。

  以文解题,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如今年芜湖市考题: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只要到文章中找出谁对晋明帝两次发问,找到发问者之后,发问的内容就显而易见了。

  以注解题,文言文命题者有时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如2011年山西运城卷: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根据注释理解“幼令”在句中的意思是“幼年时的美好才华”,这对全句的理解起了关键的作用,也对标注句子的诵读节奏起了关键的作用。

  以旨解文,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如有一道考题: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必须结合这个语段的主旨“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来回答才算准确。

  总而言之,增设课外文言文语段,其目的是考查考生课内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考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指导复习中,只要要求考生立足于课内,扎实基础并灵活运用,把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就能全面提高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猜你感兴趣:

1.高考语文字词复习资料

2.高考语文通假字必背知识点

3.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重点诗句

4.高考语文备考通假字汇总

5.高考生物常考知识点汇编

6.2017高考语文通假字归纳

376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