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和答案

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和答案

时间: 夏萍1132 分享

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和答案

  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想要获得比较好的分数,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复习的阶段多做试卷,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惠州市的语文试卷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迁”,官职变动。“左迁”是升迁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5分)

  (2)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5~6题。

  人月圆·春日次韵

  张可九

  罗衣还怯东风瘦,不似少年游。匆匆尘世,看看镜里,白了人头。

  片时春梦,十年往事,一点诗愁。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楼①。

  [注]①燕子楼:在今江苏徐州市。

  5.结合整首曲子,概括作者的“诗愁”所包含的内容。(5分)

  6.请赏析“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楼”。(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坚持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

  (3)《离骚》中表现屈原为了坚守自己崇高的美德而万死不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形与影

  宗白华

  明朝画家徐文长曾题夏圭的山水画说:“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

  舍形而悦影,这往往会叫我们离开真实,追逐幻影,脱离实际,耽爱梦想,但古来不少诗人画家偏偏喜爱“舍形而悦影”。徐文长自己画的“驴背吟诗”(现藏故宫)就是用水墨写出人物与树的影子,甚至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不写实,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仿佛听到蹄声滴答,使这画面更加生动而有音乐感。

  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绝伫灵素,少迥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离形得似的方法,正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这里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动。《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吗?

  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不也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吗?

  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创作的特点正是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他最爱到哥特式教堂里去观察复杂交错的阴影变化。把这些意象运用到他雕塑的人物形象里,成为他的造型的特殊风格。

  我在一九二〇年夏季到达巴黎,罗丹的博物馆开幕不久(罗丹在一九一七年死前将全部作品赠予法国政府设立博物馆),我去徘徊观摩了多次,深深地被他的艺术形象所感动,觉得这些新创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是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异曲同工。艺术贵乎创造,罗丹是在深切地研究希腊以后,创造了新的形象来表达他自己的时代精神。

  记得我在当时写了一篇《看了罗丹雕刻以后》,里面有一段话留下了我当时对罗丹的理解和欣赏:

  “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不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的了。”

  罗丹创造的形象常常往来在我的心中,帮助我理解艺术。前年无意中购得一本德国女音乐家海伦·萝斯蒂兹写的《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文笔清丽,写出罗丹的生活、思想和性情,栩栩如生,使我吟味不已。书中有不少谈艺的隽语,对我们很有启发,也给予美的感受。去年暑假把它译了出来,公诸同好。

  从这本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罗丹在巴黎郊外他的梅东别墅里怎样被大自然和艺术包围着,而通过自己的无数的创作表现了他的时代的最内在的精神面貌,也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他们的追求和幻灭。这本小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罗丹的创作企图和他的艺术意境。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徐文长为了追求写实的技法而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即用了“舍形而悦影”的技法。

  B.中国古代诗人、画家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这可以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找到理论根据。

  C.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和《蒙娜丽莎》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的微笑都用了离形得似的方法。

  D.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的雕塑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在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或绘画若用“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就最容易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罗丹的创作企图是通过他的作品表现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追求和幻灭。

  C.虚化的影在艺术中有着极大的妙用,能传神地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精神、气韵和动。

  D.创造和传承关系微妙,欧洲二十世纪初期新创的一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就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有关。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徐文长提出的“舍形而悦影”的美学理论讲求“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歌颂草的韧性,是首有寄托的诗作,借物言情,虽咏物而不泥滞于物,此即所谓离形得似,不似而似。

  C.罗丹的雕塑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从形象里面发展,不讲求外表形式,不计较物质享受而关注精神愉悦。

  D.徐悲鸿的《奔马》,并不是注重于细节描摹,重在表现马的内在精神,恰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5分)

  蝴蝶盾

  毕淑敏

  江南,雨雪迷蒙的早春。傍晚,小城,远远的红灯。灯火下飘着一些斑驳的影子,如彩色的巨蚊,翩翩翻转,又不曾片刻飞离。

  近了,看到一个细弱的小伙子,蹲在灯下,用剪刀劈开粉色的绸带,三缠两绕的,一朵小小的莲花,就在指尖亭亭玉立地绽开了。

  再看蚊形巨影,不禁哑然失笑。那是小伙子用各色绸带编织的小物件,翡翠色的螳螂,巧克力色的蚂蚱,橘红色的龟,冰蓝色的玫瑰……一律以丝线穿了,吊在灯下的铁丝上。这些美丽的幌子,随每一阵微风,幽灵般起舞。

  我说:“卖的吗?”

  他抬起头,一双被夜熬红的眼。“卖的啊。买一只吧。多好看啊。除了挂着的这些,我还会编好多别样的。”他望着我,很快地说。手不停操作,如盲人按摩师一般娴熟。

  我想了想说:“编一只凤凰吧。”

  不知为什么,他却踌躇了。好在只是片刻间的犹豫,马上接着问:“什么色呢?”

  “红的吧。”

  “红的不好看,像烧鸡。”他很坚决地否定,并不怕因此而驱走了顾客。“青色吧。青鸟,很吉祥的。”他做出权威的决定。不待我表态,十指翻飞地操作起来。

  十分钟后,一只蟹青色凤凰诞生了。骨架很魁梧,尾羽却不够丰满,嶙峋模样,令人忆起乌鸦。我付了钱,然后说:“小伙子,可惜没我想象的好。”

  他收拾着残屑很镇定地说:“那你再买一只别的吧。凤凰不容易讨好,世上本没有的东西,每人心底想的都不一样。实实在在的,比较好办。”

  我说:“那好,这回我改要蝴蝶。”

  他突然愣了,问:“你是从外地来的吧?”

  我说:“是啊。”

  他说:“本地人都知道,我是不编蝴蝶的。”

  我纳闷,说:“蝴蝶很难编吗?”

  他接着问:“你是马上就要离开吗?”

  我说:“明天,大早。”

  他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破一次例,卖你一只蝴蝶吧。”

  他也不再征询我对颜色的意见,思索着,径自操作起来。绸带卷沙沙滚动着,用料之多之杂,几乎够编一头斑斓猛虎。他边编边说,家乡多棕榈,人人都会用棕榈叶编些好玩的东西。后来到外闯荡,现代人如今喜欢手工制品,他走南闯北,生意不错。

  小伙子结束谈话的同时,完成的蝴蝶也递到我手里。这是我生平所见最为精致的编制物,身肢纤巧,我失声道:“这么艳的蝴蝶,能抵十只凤凰!”我定下心,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多编些蝴蝶?”

  他说:“多了,就不值钱了。三个月前,我刚到这里,记得也是这时分,来了一个男人买我的货。两天后,他再买我的货,他劈头问:‘你能编多少种蝴蝶?’我说:‘没算过,有几十种吧。’他说:‘我用大价钱收你的蝴蝶。条件是,蝴蝶不得重样,不许给别人编,每日一只,一共百天。’

  “我就在这儿住下了。除了摆摊,就是每天早上供应那男人一只蝴蝶。刚开始并不难,照我以前编过的花样,做给他就可交差。一个月之后,渐渐有些吃力了。日日都要设计出新图谱,夜里想得脑仁开锅。终于有一天,我对他说:‘老板,我不想再给你一个人编蝴蝶了,我要走了。’男人落下泪来,说他在苦苦追求一个女孩,每天都给她送花。女孩刚开始连看都不看就把花抛掉。后来他偶然附了一只从我这里买的蝴蝶,没想到那女孩就收下了花。

  “女孩一直同他交往,并说如果能集到一百只不重样的蝴蝶,就答应嫁给他。所以我又留下来了。到今天为止,共编了八十九只蝴蝶,还有十一只就满百数之约。每当我呕心沥血编出一只前所未有的蝴蝶时,总在想,那个得到这只蝴蝶的女孩,究竟是谁?长什么样?

  “我想问她,她爱的究竟是人还是蝴蝶。为什么女人总想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还要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个没头脑的死物件上呢?即使那样东西再宝贵,再难寻找,某个男人费尽心机为你找到了它,就是爱情了吗?要知道,你不是同蝴蝶过日子,而是要和一个活人,相伴走过一生啊。

  “也许,我会在编满一百只蝴蝶之前,突然逃离这里。我还有十天的时间,可以来琢磨这事。如果那女孩真的爱他,即使攒不到百只蝴蝶,也会欢喜地嫁他吧?蝴蝶一旦没有了,女孩醒了,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更好?我给了她一个妥善脱身的借口。”

  我把手中纤巧的编制物,很仔细地包好,对他说:“放心吧。在我离开小城之前,不会有人看到蝴蝶。”

  道了别,缓缓离开。很远了,稀薄的空气里还充满着淡淡的红光,从背后的方向绕过我的衣角,涌进无边的雾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5期,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描写,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间接刻画小伙子形象,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女孩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甚至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于一个物件,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在追求爱情的路上过于看重外物的背景。

  C.小说中写到小伙子有突然逃离的想法,是因为他看不惯女孩用某种东西考验男人的行为,从而深化了作者关于爱情与物质无关只与精神有关的主题。

  D.小说结尾“道了别,缓缓离开”通过动作描写,突出“我”的心理矛盾:离开小城之前,要不要让人欣赏最为精致的蝴蝶;要不要给想逃离的小伙子提自己的建议。

  E.小说较大的特色就是人物语言多,前半部分对话为主,使情节不板滞;后半部分独白为主,使表述更连贯。用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旨。

  12.作品中的编制物蝴蝶作为一种“盾”,守护着一些无形的东西。试作分析。(4分)

  13.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对倒数第二段文字作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11分)

  书塾与学堂

  ——自传之三

  郁达夫

  现在回想起来,书塾里的生活,实在是快活得很。因为要早晨坐起一直坐到晚的缘故,可以助消化和健身体的运动,自然只有身体的死劲摇摆与放大喉咙的高叫了。大小便,是学生们监禁中暂时的解放,故而厕所就变作了乐园。我们同学中间的一位最淘气的,是学官陈老师的儿子,名叫陈方;书塾就系附设在学宫里面的。陈方每天早晨,总要大小便十二三次。后来弄得先生没法,就设下了一枝令签,凡须出塾上厕所的人,一定要持签而出;于是两人同去,在厕所里捣鬼的弊端革去了,但这令签的争夺,又成了一般学生们的唯一的娱乐。

  我后来进了当时由书院改建的新式的学堂,由书塾而到学堂!这一个转变,在当时的我的心里,比从天上飞到地上,还要来得大而且奇。其中的最奇之处,是我一个人,在全校的学生当中,身体年龄,都属最小的一点。

  当时的学堂,是一般人的崇拜和惊异的目标。将书院的旧考棚撤去了几排,一间像鸟笼以的中国式洋房造成功的时候,甚至离城有五六十里路远的乡下人,都成群结队,带了饭包雨伞,走进城来挤看新鲜。在校舍改造成功的半年之中,“洋学堂”的三个字,成了茶店酒馆、乡村城市里的谈话的中心;而穿着奇形怪状的黑斜纹布制服的学堂生,似乎都是万能的张天师,人家也在侧目面视,自家也在暗鸣得意。

  进县立高等小学堂院第二年春天开学的时候,在我的那位寡母,辛辛苦苦,调集了几块大洋的学费书籍费缴进学堂去后,我向她又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硬要她去为我买一双皮鞋来穿。在当时的我的无邪的眼里,觉得在制服下穿上一双皮鞋,挺胸伸脚,得得得得地在石板路大走去,就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情;跳过了一班,升进了一级的我,非要如此打扮,才能够压服许多比我大一半年龄的同学的心。为凑集学费之类,已经罗掘得精光的我那位母亲,自然是再也没有两块大洋的余钱替我去买皮鞋了,不得已就只好老了面皮,带着了我,上大街上的洋广货店里去赊去;当时的皮鞋,是由上海运来,在洋广货店里寄售的。

  一家,两家,三家,我跟了母亲,从下街走起,一直走到了上街尽处的那一家隆兴字号。店里的人,看我们进去,先都非常客气,摸摸我的头,一双一双的皮鞋拿出来替我试脚;但一听到了要赊欠的时候,却同样地都白了眼,作一脸苦笑,说要去问账房先生的。到了最后那一家隆兴里,惨遭拒绝赊欠的一瞬间,母亲非但涨红了脸,我看见她的眼睛,也有点红起来了。不得已只好默默地旋转了身,走出了店;我也并无言语,跟在她的后面走回家来。到了家里,她先掀着鼻涕,上楼去了半天;后来终于带了一大包衣服,走下楼来了,我晓得她是将从后门走出,上当铺去以衣服抵押现钱的;这时候,我心酸极了,哭着喊着,赶上了后门边把她拖住,就绝命的叫说:

  “娘,娘!您别去罢!我不要了,我不要皮鞋穿了!那些店家!那些可恶的店家!”

  我拖住了她跪向了地下,她也呜呜地放声哭了起来。两人的对泣,惊动了四邻,大家都以为是我得罪了母亲,走拢来相劝。我愈听愈觉得悲哀,母亲也愈哭愈是利害,结果还是我重赔了不是。

  自从这一次的风波以后,我非但皮鞋不着,就是衣服用具,都不想用新的了。拼命的读书,拼命的和同学中的贫苦者相往来,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等,也是从这时候而起的。当时虽还只有十一二岁的我,经了这一番波折,居然有起老成人的样子来了,直到现在,觉得这一种怪癖的性格,还是改不过来。

  到了我十三岁的那一年冬天,是光绪三十四年,皇帝死了;小小的这富阳县里,也来了哀诏,发生了许多议论。熊成基的安徽起义,无知幼弱的溥仪的入嗣,帝室的荒淫,种族的歧异等等,都从几位看报的教员的口里,传入了我们的耳朵。而对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国文教员拿给我们看的报纸上的一张青年军官的半身肖像。他说,这一位革命义士,在哈尔滨被捕,在吉林被满清的大员及汉族的卖国奴等生生地杀掉了;我们要复仇,我们要努力用功。所谓种族,所谓革命,所谓国家等等的概念,到这时候,才隐约地在我脑里生了一点儿根。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20世纪30年代初同鲁迅等人发起民权保障自由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东南亚一带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②诗人未必固穷,穷了也未必一定工诗。不过在艰苦奋斗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文人,总比生在温暖逸乐的环境中的人,要坚强伟大,却是自然结果。(郁达夫《诗人的穷困》)

  ③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胡愈之评郁达夫)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间像鸟笼以的中国式洋房”,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突出中国式洋房外在圆形的特点,更暗示学堂像鸟笼禁锢学生思维的内在相似点。

  B.作者因为虚荣心和自尊心的作祟,为了能在同学们面前“挺胸伸脚”,就硬要母亲买一双皮鞋,母亲为了一双皮鞋受尽委屈,文章成功塑造了一位生活艰难、忍辱负重、至亲至爱的母亲形象。

  C.赊买皮鞋风波后,作者形成了一种怪癖的性格,这种性格指:对有钱人和经商人的仇视,还只有十一二岁的我,居然已有老成人的成熟样貌和性格。

  D.早年书塾和学堂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既锤炼作者变得坚强,又在年少的作者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以至长大后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革命烈士。

  E.从书塾而到学堂的转变,作者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既留恋书塾的快活生活,另一方面又暗鸣得意,因为他是别人崇拜和惊异的对象,还可以压服许多比他大一半年龄的同学的心。

  15.作者在书塾与学堂的学习与生活中收获了什么?试举例说明。(6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和电脑这一对时代的宠儿,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②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

  ③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④他这个人心直口快,嘴上没有把门锁,刚才的话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言不由衷,你可千万不要介意。

  ⑤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

  ⑥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特有的风格不断地去探索宇宙奥秘的。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B.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C.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王某解释说,小车是去年买的,今年2月才来惠州,___行驶证曾经丢过一次,又在补证后找回来了。

  ②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___,号称“第二个敦煌石窟”,在中国藏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③翻过山梁,我立刻感到眼前一亮,那满坡的红叶,真美。我觉得,最动人的秋色已经___在我面前。

  典范 范例 呈现 浮现

  A.其间 典范 呈现 B.期间 范例 浮现

  C.期间 典范 浮现 D.其间 范例 呈现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孟德斯鸠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为什么?因为①______,所显示的是制度的恶劣,可以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保证自己幸免。我想补充说:对一个人的不义,②______。为什么?因为对一个人的不义,所显示的是人格的卑劣,这不只是在侮辱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侮辱所有人的尊严,这个尊严是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所以,看见不公,③______;看见不义,我们要当心小人。

  20.下面是某市读书节标志的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加州某个湖里淹死了一名5岁的男孩,当地某报的摄影记者约翰·哈特不顾治安员的制止,快速地拍了照片。画面中死者的上身暴露着,救护人员在安慰死者的哥哥,而他正悲恸地痛哭,因为是他带着弟弟游泳造成了这个悲剧。该报有不使用尸体照片的规定,但主编罗伯特·本特里考虑到那些照片会提醒人们当心孩子游泳的安全,同意发表这张照片。报纸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谴责,引起新闻界的争议,其中一位报纸编辑认为:“我们相信一张照片比1万字的文字更有助于人们注意水中安全。”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答案解析

379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