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季秋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将学会分析和鉴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开创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三语文,喜欢的来收藏哦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阅读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传播、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动等特征的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讯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3分)

  A.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B.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C.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D.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大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B.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

  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C.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严与社

  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

  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荼。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樟

  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

  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C.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

  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

  D.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

  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5.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6.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 201 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7.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B.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C.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9.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②,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④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谛⑤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⑥,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①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②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

  ③明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④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

  稷的典礼。⑤缔:一种祭祀大典。⑥祠:祠禄官或主管祭祀的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

  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

  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

  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

  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接近宰相。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C.河南: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朱震以身

  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

  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

  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宋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

  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

  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

  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

  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

  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

  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

  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

  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15.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 _,_ 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2)屈原在《离骚》里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违背准则,把取悦权贵或他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 ___ _,_ 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以“__ _,_ ____”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拜中国的建筑业和现代科技之赐,一座座巍峨耸立的影城在都市拔地而起,豪华的放映厅,宽大舒适的软椅,环绕的立体声音响为观影者的幻想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只是在 的排片表上,可选择的好电影 ,影城那偌大的空间也顿时变得逼仄起来。有些影片,开头

  进入时还饶有兴趣,但是越往后看就越 ,感觉白花了冤枉钱又瞎耽误工夫。反省起来,也哑然失笑,自己就是冲着“胡编乱造”而来的,怎么中途就反悔了?又不是去看纪录片。

  前些日子观《驴得水》就是此种体验。看有关介绍,某地的一所民国西北学校,把拉水的一头毛驴居然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恰逢教育部派员暑期来巡视……开头绝对诱人,我就是奔着这诡谲的、突发奇想的开局而去的,希望获得观赏的愉悦。后来的进展着实让人失望,影片真可谓“外强中干”,即剧情的展开没有强劲的内在动力,情节的每一步推进,都是由教育部巡视员的驾临所驱动,仿佛影片的编导也是在这样一种外加的上峰的压力下,硬着头皮将故事进行到底。

  就《驴得水》而言,( )。可惜影片后来竞落为现实生活常见的套路,即每一次作假,都需要不断以更大的作假来掩盖,成为一部几近无厘头的闹剧。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一所民国西北某地的学校,居然把拉水的一头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B.一所民国西北某地的学校,居然把一头拉水的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C.民国西北某地的一所学校,居然把拉水的一头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D.民国西北某地的一所学校,居然把一头拉水的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某些奇特的构思是它应该具有的,这样可使荒诞的剧情延续下去。

  B.运用某些奇特的构思以延续荒诞的剧情是它应该具有的。

  C.要延续荒诞的剧情,某些奇特的构思就应该是它要具有的。

  D.它应该有某些奇特的构思,使荒诞的剧情延续下去。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琳琅满目 屈指可数 味同嚼蜡

  B.林林总总 凤毛麟角 味同嚼蜡

  C.林林总总 屈指可数 索然无味

  D.琳琅满目 凤毛麟角 索然无味

  20.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的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5分)

  (l)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

  意!(教师节短信)

  (2)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篮球赛。欢迎各位同学

  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

  部开放。(广播稿)

  (4)我来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读词小札》放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拜读并给予修改,不吝

  赐教。(留言便条)

  (5)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

  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l)将 改____。

  (2)将 改____。

  (3)将 改____。

  (4)将 改____。

  (5)将 改____。

  21.请综合分析以下两个图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2017年浙江省选考科目呈现的状况,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6分)

  表一:浙江省201 6级高中生在201 7年选定选考科目情况调查表

  表二:2017年浙江省高校招生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两只

  狼。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

  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喂过的那只!”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

  1.B ( A项,表述不全面,“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 C项,强加因果关系.D项“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型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在流动。)

  2.B (“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迫切性)

  3.C (“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

  4.B 【解析】B项,“暗示女孩单纯幼稚”错,作者是在提醒女孩不要上当,食道癌是无法治愈的,表达的是作者对女孩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对治疗父亲的病的急切心情。

  5.(6分) ①情节上,引出第一个小保姆的故事,因为第一个小保姆来自大樟树村。

  ②结构上,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也为下文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剖析作铺垫。

  ③人物形象上,烘托人物善良、朴实、坚韧的品质。

  ④主旨上,是作者抒发情感,阐发议论的寄托物,如“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等语句,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6.(6分)①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讴歌之情。第一个女孩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女孩连同车票钱都给了母亲。

  ②对两位女孩朴实、善良、坚韧品质的颂赞之情。两个女孩为给父亲治病,不怕劳累外出当保姆,到工地打零工,可见善良、坚韧;第一个女孩,表示只做半年,当真只做半年;第二个女孩,因返程车票钱给了家人,而“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可见朴实。

  ③对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之情。第二个女孩因为家庭困难而没有钱返回时,我们不理解和妻子“抱怨”,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贫穷者的自责。

  ④对弱者的怜惜之情。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答对三点给6分,其中每一点前半概括为1分,后半结合原文1分)

  7.C (“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没有依据,尽管它存在作者所说的不足之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消除其消极影响。)

  8.A (B项中“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说法错误,这类人可能占的比例较高,但还有其它身份的人群。C项中“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不正确,原文中只是说二者变现方式的差别,并不是说互联网商业模式不符合国内创新产业热潮。D项中“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说法错误,原文中“多采用免费服务”。)

  9.(6分)①国家层面,要加大网络版权保护力度,鼓励相关商家合理发展;

  ②商家层面,要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提供更广泛、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优质服务;

  ③消费者层面,在消费过程中要更加理性,不能盲目消费,养成思考的习惯,注重能力的提高。 (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每点前面概括出角度1分, 概括出内容1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10.D

  11.C(元朝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

  12.C(“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有误,据文章可知,是让新太守到任后,让当地老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替代本郡及属县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

  13.(10分)

  (1)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 “除”“侵夺”“按治”“寝”“新命”五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2)(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或请求主管祭祀),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谢”“丐”“旋”“知”“会”五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参考译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宋代地方行政单位)人。应试考中政和年间进士,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胡安国一见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中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征询当代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朱震,学问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皇上于是下令征召朱震。朱震到了后,皇上用《易经》《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答对。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朱震于是上书说:“荆州、襄阳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计策。”(不久)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御前侍讲。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虔州(很多)老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任职)以安抚当地百姓。在新太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老百姓,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其所属各县中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将他们)全部罢免,听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奖励。”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按照先例,皇上正逢丧期没有祭祀庙堂的礼节。当时徽宗去世后还没有祭祀于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礼节。朱震于是上书说:“《礼记》说‘(天子)居丧三年不举行祭礼,(期间)只祭祀天地社稷,称为越绋行事。’《春秋》上写着‘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公羊传》解释说‘这是讥讽开始不实行三年的丧制啊。’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以日易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因为)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月的制度,(真宗皇帝的做法)是可以的,在(实行了三年丧制的)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

  14. B (B.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

  15.(6分)①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的汉苑和平宁静的春景与 “路几千”的遥远边关——“胡天”,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或者,春天枝头花团锦簇与女主人公“独眠”构成对比,突出了妇人的孤寂之感。

  ②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③用典。尾联使用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刻石而还的典故,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得胜而归的心情。

  ④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或者,“笑独眠” ,枝上花团锦簇,好像在嘲笑独眠的女主人公,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之感。

  ⑤诘问(疑问)。末句“何时”即“什么时候”,表达了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凯旋的急切心情。

  (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每点指出表现手法1分,分析1分))

  16. (6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17. D 18. D 19. 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文中的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某地的一所民国西北学校,把拉水的一头毛驴居然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某地的一所民国西北学校”属于多重定语的语序不当。多重定语的语序排列一般是: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离中心词最远;其次是表示中心词“怎么样的”动词、动词性短语;再次是表示中心词“什么样的”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离中心词最近的是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即:范围(领属)+数量+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中心词)。“民国”“西北某地”是表示时间和领属,故应放在最前面,“一所”是数量词,紧跟其后,AB两项都没有把多重定语的语序修改过来,故错误。“把拉水的一头毛驴居然纳入教员编制”属于修饰语的语序不当,“居然”应放在“把”的前面,且“拉水的一头毛驴”也是多重定语的语序不当,“一头”是数量词,“拉水”是动词性短语,故“一头”应放在“拉水”前面,这就排除C项,应选D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考生需要分析前后的语境,把握前后句的对象。前面说“就《驴得水》而言”,后面说“可惜影片后来……”,可见中间句子的主语应是《驴得水》,因为前面已经出现影片的名字,故可以用“它”来指代,ABC三项都把主语换成了“某些奇特的构思”“运用某些奇特的构思以延续荒诞的剧情”“某些奇特的构思”,这就与上下文的意思不太连贯,只有D项是从“它”的角度来说,即《驴得水》,这就让语意的表达更为连贯,故选D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林林总总”形容众多。第一处说的是“众多的排片表上”,只强调“多”,而无“美好”“珍贵”的意思,故选用“林林总总”。“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第二处,是说可选择的好电影很少,应使用“屈指可数”。“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者趣味都没有。第三处,是说有的电影越往后看越枯燥,应使用“索然无味”。

  20.(5分)【答案】(1)“垂念”改为“常念”“思念”。

  (2)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

  (3)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即可。

  (4)“拜读”改为“费心一读”

  (5)将“48元”改为“若干”。

  21.(6分)答案示例:2017年浙江省各级各类高中选考物理的人数都极少(3分),但浙江省高校在招生要求上物理学科占比最高。(3分)

  22.作文解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心怀感恩,满面春风;有些人却总是满腹怨恨,一脸阴郁。有些人总是宽厚友善,不计得失,而有些人却总是怨天尤人,自私冷酷。有些人如春日阳光,夏季清风,总是充满善意,充满和气;而有些人却如秋风摧折,严寒刺骨,总是恶意横行,戾气冲天。

  善恶如天壤之别,追根溯源,无非是上天不公,让自己出身寒微;命运不公,让自己人生受挫;社会不公,让自己失去许多机会。换个角度想想,出身寒微、命运不济、遭遇不公的又何止你一人,为什么别人能正确面对,刻苦自励,走向成功?只有自省自悟,方能改变心态,改变状态。再说,别人“X二代”,也是祖辈努力奋斗的结果,你不能做“X二代”,为什么不做开疆拓土、无尚荣光的“拼一代”,何必要羡慕“败二代”呢?

  善良需要滋养,需要涵养,需要培育,它离不开家长的引导,老师的教导,社会的导向。让人们审视自我,正视现实,明确责任,心存感恩,一心向善;让人们化解负面情绪,解除疙瘩,清除怨恨,消除隔阂,排解抑郁,方能避免戾气冲天,冲突不断,恶性事件发生。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带答案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 她在这次的数学奥赛中得了一等奖,大家都觉得她太厉害了。她却________,笑笑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还要继续努力。

  (2) 元旦晚会上,同学们各具特色与风格的优美歌声在音乐厅内________,久久回荡在大家的耳边。

  (3) 国庆节,商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________。

  A. 求全责备 此起彼伏 不绝于耳  B. 虚怀若谷 交相辉映 不绝如缕

  C. 虚怀若谷 此起彼伏 不绝于耳  D. 求全责备 交相辉映 不绝如缕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教育报》开辟了刊登教学一线老师阐述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文章的专栏。

  B. 与此同时,一个传承红色传统、励志精武建功为主题的“学旅史、唱旅歌、铸旅魂”活动也在部队蓬勃开展。大力宣扬部队光荣历史,用红军精神引领、感召和激励新一代官兵。

  C. 所谓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就是一种德。它既是体现个人品行修养的“私德”,又是彰显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价值目标的“大德”,更是体现社会精神追求的“公德”。

  D. 一个人能否成才,能否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有益的成员,不光取决于他的专业能力、知识技能,还取决于他拥有正确的“三观”。

  3. 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D.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4. 下面是四个日常生活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 昨日本人手机遗落在图书馆,如有拾获,速速交还,必有重赏。(寻物启事)

  B. 杨老师作为考古界有名的前辈,我能成为他的高足,深感荣幸。

  C. 感谢阁下当初的鼎力相助,这是一点心意,请笑纳。

  D. 哥哥把他最重要的手表给了我,我一定惠存。

  5. 对右面这幅漫画寓意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教育呼唤公平,要有教无类,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

  B. 教育不能固守教条,要与时俱进。

  C. 教育不能模式化,否则抹杀学生个性,阻碍学生发展。

  D. 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教学,不能人云亦云。

  二、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浑兄泰,与荀攸等谋诛董卓,为扬州刺史,卒。浑将泰小子袤避难淮南,袁术宾礼甚厚。浑知术必败。时华歆为豫章太守,素与泰善,浑乃渡江投歆。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

  时梁兴等略吏民五千余家为寇钞,诸县不能御,皆恐惧,寄治郡下。议者悉以为当移就险,浑曰:“兴等破散,窜在山阻。虽有随者,率胁从耳。今当广开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险自守,此示弱也。”乃聚敛吏民,治城郭,为守御之备。遂发民逐贼,明赏罚,与要誓,其所得获,十以七赏。百姓大悦,皆愿捕贼,多得妇女、财物。贼之失妻子者,皆还求降。浑责其得他妇女,然后还其妻子,于是转相寇盗,党与离散。又遣吏民有恩信者,分布山谷告喻,出者相继,乃使诸县长吏各还本治以安集之。兴等惧,将余众聚鄜城。太祖使夏侯渊就助郡击之,浑率吏民前登,斩兴及其支党。前后归附四千余家,由是山贼皆平,民安产业。转为上党太守。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六•郑浑传》)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    举:生养,养育

  B. 比年大收,顷亩岁增  比:等到

  C. 租入倍常,民赖其利  赖:获得

  D. 榆皆成藩  藩:行列

  7.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郑浑治理政绩的一组是(3分)(  )

  ① 后稍丰给,无不举赡。② 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③ 山贼皆平,民安产业。④ 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⑤ 终有鱼稻经久之利。⑥ 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郑浑带领哥哥的小儿子在淮南避难时,受到袁术礼待,但考虑到袁术最终必败,他就渡江投靠哥哥的好友华歆。

  B. 郑浑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在平叛梁兴等人的劫掠时,他既能力排众异,又亲率吏民前往鄜城,斩杀梁兴及其党羽。

  C. 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亲率吏民兴修水利,开辟稻田,以致连年丰收,租入倍常。等到曹操的大军进入汉中,他转运的军粮也最多。

  D. 郑浑之所以能受到曹魏政权的重用和褒扬,是因为他不仅治理有方,政绩突出,而且具有“清素在公”的优秀品质。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浑责其得他妇女,然后还其妻子,于是转相寇盗,党与离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篠:即“筱”,细小的竹子。②裛:即“浥”,滋润。

  10. 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构思脉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 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5) 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7) 察己可以知人,________________。(《吕氏春秋》)

  (8) 流水不腐,________________,动也。(《吕氏春秋》)

  五、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祁 茂 顺

  汪曾祺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祁茂顺在家里糊烧活,他家的门敞着,为的是做活有地方,也才豁亮。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围,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后来订烧活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纸糊的顶棚很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住钢筋水泥楼房的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祁茂顺每天一早蹬车接馆长上班,中午送他回家吃饭,下午再接他到馆里,下班送他回家。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

  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

  “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你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见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

  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旗人见面时还称他为“四贝勒”,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栈房。他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

  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

  “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蹭蹭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你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

  “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13. 文章对祁茂顺糊顶棚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章的标题是祁茂顺,但用了很大篇幅来写金四爷,有何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汪曾祺的小说追求“质朴而凝重”,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长篇小说的边缘化

  沈敏特

  进入新世纪,评论界的基本共识是:数量上有“井喷”之势,质量上大面积滑坡,长篇小说进一步边缘化。

  长篇小说边缘化的原因复杂。上世纪80年代文学很“火”,原因是它给长期处在封闭状态中的读者带来了新信息、新观念,成为思想解放的推动力。但其中多是政治原因,文学的本体并没引起充分关注。如今,可以传播新信息、新观念的媒体纷至沓来,在传播的覆盖率和快速度上远远超过了纸本的文学。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从各种媒介看,文学不占优势。再加上一种非规范的市场经济,以强大的物质诱惑催生着人们的“暴富欲”,由此而来的贫富差距又使太多的人陷入谋生的紧张中。一种浮躁的、低道德的、低人文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泛漫开来,直接影响着文化的接受方式。广大的人群不可能沉下心来进行纸本阅读,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作家也有生存之虞,为了适应现实,相当一部分作家走上了媚俗之路。这真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媚俗恰是文学本体的丧失。

  本体,是指一个物种的不可替代性:丧失了本体,也就丧失了它的价值,丧失了它发展的空间,长篇小说亦是如此。就我个人的偏见,高贵应该是长篇小说不可替代的特性,它不能失去这个本体。

  长篇小说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透视人的心灵,从而最深刻、全面地展示人的命运。哪一种艺术品种可以直接透视和描述人的心灵状态和历程?只有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

  我们知道,只有语言文字,才能保存和表达人类最精密的思维活动,才能承载和显示人类最细腻的感情变化,提供人类最高级的审美方式。语言文字不直接提供图景、人像、声音,它要通过阅读,融入读者自身的经历、感受、思索、联想,转化为读者自己创造的图景、人像、声音,延伸出读者相同而又各自不同的感情的波澜、人生的感悟、思维的成果。这是一个美妙、丰富的审美大餐,在这样高级的审美活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之为人的骄傲和自豪。一部小说能不能坚持文学的本体性,必须看语言是否具有调动读者在阅读中进入再创造状态的张力。长篇小说在发挥语言文字应有的审美功能上无与伦比,它的高贵就在于充分使用了没有可以替代的人类最高级的传播手段——语言文字。

  无论中外,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一个人类共同的迫切任务: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规划。“娱乐至死”正在被反思和理解替代,这种趋势反映在文化消费领域,就是高贵的审美需求的苏醒。愈来愈多的人对过度娱乐化的痴迷逐渐厌倦,开始意识到通俗和低俗、喜剧和搞笑、幽默和无厘头的区别。换句话说,愈来愈多的人需要多一些经得起回味、咀嚼、思索,能在孤独中品味、反思一切,包括品味、反思自己的高贵的文化享受。

  新的需要开拓着长篇小说重生的新空间,我们听到了长篇小说走出边缘化的鼓声。虽是隐隐约约,但我想,只要世界在进步,文化在更新,这鼓声就会响亮、会清晰。

  17. 试简述长篇小说边缘化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章说,“高贵应该是长篇小说不可替代的特性”,请根据文意指出长篇小说的高贵本体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作者在文末表达了对长篇小说重生的信心,他的依据何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70分)

  20. 根据下面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桥梁是使行人等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亦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语文附加题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 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干枯者,所在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选自苏轼《评陶韩柳诗》)

  22. 在所评的诗人中,哪两个人的风格比较接近?作者是喜欢的是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材料中引用佛语“如人食蜜”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之子波罗涅斯急于报父之仇的心态,挑唆他与哈姆雷特决斗,并准备了毒剑毒酒,准备置哈姆雷特于死地。

  B. 《茶馆》共有三幕,以北京城中的一个茶馆串起所有故事,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的社会发展片段。

  C.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后,短时间内三次火攻曹操,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三把火便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D.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对行将就木的腐朽封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小说同时还通过朝代更替与家族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和斗争。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巴尔扎克笔下具有“美好感情”的理想人物,她对父母有深挚的孝心,对查理有无私的爱意,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

  25. 简答题(10分)

  (1) 简述《红楼梦》中“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和“贤宝钗小惠全大体”这两回里薛宝钗是如何为人处事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走后,老葛朗台为何要监禁欧也妮?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主意,把欧也妮放出来?结合情节谈谈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首先是一个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如果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成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古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的要义在于“选”,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这就要求我们浸润式地细读、辨别与体味。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作品的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只有通过揣摩“嗟予潦倒无归日,令汝蹉跎已半生”(《侄安节远来夜坐》)这样的诗句,我们才能深入体会苏轼彼时的心境和况味: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的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26. 结合文本,谈谈诗词欣赏研究的两个误区和最该注意的两个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分析画线句子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谈谈大数据分析在诗词欣赏研究中的特点和不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辉映,不能形容歌声。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矛盾。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2. A (B项成分残缺,应为“以……为主题”;C项语序不当,“大德”一句与“公德”一句调换; D项不合逻辑,“能否”与后句两面对一面)

  3. C (A、B、D三项借代,C项比喻)

  4. C (A项“速速交还”,B项“高足”,D项“惠存”使用不得体)

  5. C

  6. B (比:接连,连续)

  7. A (④是所采取的措施,⑤是为郡人讲述兴修水利的好处)

  8. C (转运的军粮最多“是郑浑在京兆尹任上”的事,不是“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的事)

  9. (1) 郑浑所到之处就强行收缴百姓他们手中捕鱼、打猎的器具,督促让他们耕田采桑,同时让他们开垦稻田,加重对遗弃婴儿罪的法律惩罚。(“夺”“课”“重”,各1分)

  (2) 郑浑就要求他们再去抢夺其他盗贼的妇女,这样做了之后才归还他们的妻子儿女,于是盗贼转而相互劫掠,同伙很快就散了。(“相寇盗”“党与”、句意正确,各1分)

  (3) 郑浑认为百姓新从各地迁来,于是给他们制定移居的法律,让人多的和人少的家庭为伍,温和诚实的人家与孤寡老人为邻。(“以”“比”、句意正确,各1分)

  【参考译文】

  郑浑,字文公,是河南开封人。郑浑的哥哥郑泰,和荀攸等人谋划诛杀董卓,担任扬州刺史,去世。郑浑领着郑泰的小儿子郑袤前往淮南避难,袁术以宾客之礼厚待他,但是郑浑知道袁术必然失败。当时华歆担任豫章太守,平日里和郑泰关系友善,郑浑于是渡江投奔华歆。太祖(曹操)听说他有忠厚的德行,封他为掾吏,不久又升为邵陵令。当时国家动荡不安,老百姓都强悍轻捷,从不考虑农业生产和养殖牲畜;生的子女也没有办法养活他们,于是都不生养。郑浑所到之处就强行收缴百姓手中捕鱼、打猎的器具,并督促让他们耕田采桑,同时让他们开垦稻田,对遗弃婴儿的人依法从重惩罚。百姓起初害怕犯罪,后来逐渐生活丰足,没有不生养子女的;所生育的子女取名多以郑为字。不久郑浑被征召为丞相掾属,升为左冯翊。

  当时梁兴等人掳掠五千余户进行攻劫掠夺,各县邑不能抵御,都很恐惧,向州郡告急。商议的人都认为应当转移占据险要之地,郑浑说:“梁兴等人疲惫已极,人心离散,流窜在崇山峻岭之中,即使是有追随者,也不过是被胁迫跟从罢了,现在应当乘机打开他们投降的大门,向他们宣示皇朝的恩德和信义,如果为安全起见占据险地,一味退守以保自己的话,就等于向敌人示弱啊。”于是招募官吏百姓修筑城郭,就征召百姓讨伐贼寇,讲明赏罚原则,和百姓一起盟誓,他们所捕获的,十分之七就作为奖赏,老百姓十分高兴,都愿意前去捕贼,以多得些捕获妇女和财物,那些丢掉妻子儿女的贼寇就回来请求投降,郑浑就要求他们再去抢夺其他盗贼的妇女,这样做了之后才归还他们的妻子儿女,于是盗贼转而相互劫掠,同伙很快就散了。郑浑又派遣官吏、百姓中有恩威信誉的人,分别到山谷中去通告晓喻(身陷贼中的人归降),出来归降的人络绎不绝,郑浑就让所属各县的官吏各自回到本县的治所去安抚召集百姓。梁兴等人十分害怕,召集剩余贼寇聚集在鄜城,太祖派夏侯渊前往帮助州郡攻打,郑浑率领官吏百姓率先登城,斩杀梁兴和其部下,前后归顺的有四千多家,从此贼乱被平叛,老百姓安居乐业。郑浑升迁为上党太守。

  太祖(曹操)征讨汉中,任命郑浑为京兆尹。郑浑看到百姓新从各地迁来,于是制定移居的法律,让人多的和人少的家庭为伍,温和诚实的人家与孤寡老人为邻。让百姓勤于耕种,明晓禁令,同时处罚奸人,因此百姓安心农业,盗贼也不再出现。等到征讨大军进入汉中,他辖地输送的军粮是最多的。太祖更加嘉奖他,又升为丞相掾。魏文帝即位后,他调任阳平、沛郡两地太守,辖地处于低洼、潮湿地带,常有水灾,百姓生活困顿。郑浑在萧、相两县交界处,开塘筑坝,围建稻田,郡人都认为不便利。郑浑说:“这里地势低湿,积水不流,适宜灌溉,最终能长久收到鱼稻之利,这是使百姓富足的最根本方法。”于是亲自率领官吏和百姓,兴田开塘建筑坝,一个冬天就好了。结果连年大丰收,田亩粮食产量年年递增,赋税收入比常年翻倍,百姓得到了他带来的好处,刻碑颂扬他,号曰郑陂。不久他调任山阳、魏郡太守,其管理和做法与前面一样。又因为辖地百姓,以缺乏树木为苦,于是督促他们种植榆树作外围,内围种植各种果树,榆树长成了行列,果树也获得丰收。进入魏郡地界,村落整齐划一,百姓财用丰足,生活富饶。魏明帝听说了他的事迹,下诏表彰他并通告全国。 郑浑清廉朴素为官,妻子儿女却遭饥寒。他去世后,明帝任命他的儿子郑崇为郎中。

  10. ① 选词精当。动词细腻生动:“含”有小心呵护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裛”是滋润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风雨的微细、轻柔;形容词“净”“香”巧妙地营造了微风中有细雨、细雨中夹微风的清新朗润的美妙意境。叠词“娟娟净”秀美光洁,“冉冉香”,阵阵清香,既生动地点出了竹子和荷花的美好形态,又平添音韵之美。② 色彩清新明丽。“翠竹”“红蕖”。③ 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每点2分,三点5分)

  11. 先写居住环境、暗寓疏放之意:诗的前四句描写眼前幽美清静的草堂环境,表达诗人饱经丧乱之后的舒展愉悦乃至旷放的心情;五六两句笔锋调转,写出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点出诗人现实处境之艰难,为下文抒发心志做铺垫;七八句表明心志:即使生活如颈联所述那般残酷,诗人并未被打倒,而是愈发“疏放”“老更狂”,可见诗人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每点2分,三点6分)

  12.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长河落日圆 (3) 弓如霹雳弦惊 (4) 濯清涟而不妖 (5) 荡胸生曾云 (6) 似曾相识燕归来 (7) 察今可以知古 (8) 户枢不蠹(每空1分)

  13. 呼应文章开头,(2分)以生动的细节和动作描写表现出祁茂顺精湛的手艺。(2分)和他当下所从事的苦力活形成巨大的反差,含蓄地表达了小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生活的不易和坚持。(2分)

  14. 手艺精湛,敬业,有求必应(善良),细心,坚韧(灵活应变),勤快。(答对4点满分)

  15. 对比,(1分)相比于用金四爷和社会的脱节与没落,祁茂顺表现出他坚韧的性格和对新社会的适应。(1分)用金四爷的眼光来评价祁茂顺的手艺,推动情节发展,客观真实,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话反映了社会的变迁。(2分)

  16. 质朴:语言生活化,小说的主人翁是平常百姓,所描写的内容都是日常小事;(3分)凝重:表达的核心是社会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沉浮。(3分)

  17. 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的本体没引起充分关注;② 今天,传播信息、观念的媒介很多,文学已没有优势;③ 非规范的市场经济影响了社会的文化接受方式,人们对长篇小说望而却步;④ 作家走上了媚俗之路。(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四点6分)

  18. 长篇小说的高贵之一是借人道主义的关怀和透视人的心灵,来深刻、全面地展示人的命运;长篇小说的高贵之二是充分使用了没有可以替代的人类最高级的传播手段——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和观念。(每点3分;第二点中必须有“充分使用”的意思在)

  19. ①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的生活方式需要重新认识和规划,高贵的审美需求开始苏醒;② 长篇小说具有满足人们对高贵的文化享受的本体特性。(每点3分)

  20. 略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1.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每处1分)

  22. 柳子厚、陶渊明;(1分)陶渊明。(1分)

  23. 说明“中边皆甜”与“中边皆枯淡”一样都不是好诗,(2分)只有“外枯而中膏”才是诗的上品,可惜一般人难以识别。(2分)

  【参考译文】

  柳宗元的诗比不上陶渊明,却比韦应物好。韩愈文风豪放奇险的气势超过他,但温和华丽精微深沉的细节却比不上他。喜欢枯瘦淡然风格的人,常说表面枯瘦而实质丰满,表面淡然而实质美好,陶渊明和柳子厚都是这样。但如果表里全枯,即使风格淡然又有什么用呢? 佛说:“就像人吃蜂蜜一样,怎么吃都觉着很甜。”人在世间,品尽酸甜苦辣,五谷杂粮,知道味道不好的很多,可是能识别(表面和实质)真正味道的,实在太少了。

  24. A D (A项,波洛涅斯应是雷欧提斯的父亲;D项《红楼梦》没有讲述朝代更替的内容)

  25. (1) 黛玉在行酒令时无意中说出禁书《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诗句,宝钗事后善意提醒,并说出自己小时偷看禁书及杂书之害,黛玉心中暗服;(3分)探春将大观园中瓜果花木承包与众婆子后,宝钗提出承包的婆子可不向账房交账,各揽一宗开销过去,每年再拿出若干贯钱,散于园中其他照看当差之人,众人皆大欢喜。(3分)

  (2) 因为欧也妮把自己的6 000法郎送给了查理。(2分)欧也妮母亲病重,如果她去世,葛朗台的财产将被重新登记,欧也妮也有继承母亲遗产的权利,他害怕财产被分割。(2分)

  26. 误区一:一味寻章摘句;误区二:一味搜罗求全。(2分)最该注意的两个方面:要关注诗歌的整体意境;欣赏诗词要有选择、有甄别。(2分)

  27. 运用比喻论证,(2分)将用大数据来处理古诗词比喻成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用大数据处理古诗词实际上是对诗词美的破坏。(1分)

  28. ① 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② 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③ 用大数据分析缺少对诗歌的整体感知;④ 与诗歌审美相违背;⑤ 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作品的内涵和义旨。(每点1分,五点6分)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参考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间成数千言,未必 ▲ 可诵,吟得一字拈断数茎须,亦未必 ▲ 。我们欣赏的是成品,不是过程。“手不辍笔,俄得七纸”,固然资为美谈,终究不是常人轨范。 ▲ 的人,也许是早有腹稿。

  A.斐然 字字珠玑 文不加点 B.斐然 字字千钧 一文不名

  C.蔚然 字字珠玑 一文不名 D.蔚然 字字千钧 文不加点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 ,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①它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②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③“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④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

  ⑤空口念着是没用的

  ⑥这源头很密迩、广大

  A.②⑥④①③⑤ B.②⑥⑤③④① C.③⑤②⑥④① D.③⑤④②⑥①

  3.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3分)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4.下列教室励志标语中,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A.唯有埋头,方能昂首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今天辛苦一阵子,明天幸福一辈子

  C.今日不努力,明天去搬砖 笑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D.修身,治国,平天下 天王盖地虎,全上985;宝塔镇河妖,至少211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无论闲乘电梯还是勇攀悬崖,都呈现了精彩的人生。

  B.人一旦实现了目标,就会失去奋斗动力,无所事事。

  C.经历艰难攀登的人,比走捷径者更懂得成功的快乐。

  D.不同的人机遇不同,但是奋斗可以弥补机遇的不足。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苏 轼

  神宗初临海内,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得英伟大度之士。滕公元发始见知于英祖,而未及用,书其姓名藏于禁中,帝以是知之。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不思而对曰:“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公曰:“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不治。”帝太息曰:“天下名言也。”遂以右正言知制诰谏院、开封府,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且大用矣。

  而公性疏达不疑,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帝知其诚尽,事无钜细,人无亲疏,辄以问公。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帝虽不疑,然亦出公于外。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郓州,移定与青,留守南都,徙齐、邓二州,用公之意盖未衰也。而公之妻党有犯法至大不道者,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徙蔡,未行,改安州。既罢,入朝,未对。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栗,公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乃上书自明,帝览之,释然,即以为湖州。

  方且复用,而帝升遐。公读遗诏,僵仆顿绝。久之乃苏,曰:“已矣,吾无所自尽矣。”今上即位,徙公为苏、扬二州,除公龙图阁直学士,复以为郓州,徙真定、河东。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将。而宦官为走马者,诬公病不任职,诏徙许州。御史论公守边奇伟之状,诏复留河东,而公已老,盖年七十有一矣。即力求淮南,上不得已,乃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薨。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节)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姿度雄爽 度:气度

  B.虽中主可以济 济:成功

  C.又中以飞语 中:内心

  D.治边凛然 凛:严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在天下广招奇才,滕元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神宗召见。

  B.滕公以蔓草和松柏喻结党小人和无党君子,认为朝廷有朋党,即使圣人也无法治理。

  C.滕公妻族有人犯大逆不道之罪,小人借机诽谤,皇帝知滕元发无罪,仍提拔重用他。

  D.滕公治理西北时很有威望,宦官却诬陷他不称职,御史向朝廷陈述了他守边的实情。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

  译句: ▲ ▲

  (2)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

  译句: ▲ ▲

  9.滕公“性疏达不疑”在文章第二段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 ▲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①

  杜 甫

  彩云阴复白,锦树②晓来青。

  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晚年从成都草堂迁往夔州后所作。②锦树:繁花盛开的树。

  10.颔联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5分)

  ▲ ▲

  11.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细雨”一联唤醒开头两句。请作具体分析。(6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论语•述而》)

  (2)日月忽其不淹兮, ▲ 。(屈原《离骚》)

  (3)云无心以出岫, ▲ 。(陶潜《归去来兮辞》)

  (4)彼童子之师,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5)黑云压城城欲摧, ▲ 。(李贺《雁门太守行》)

  (6) ▲ ,多于在庾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7)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 。(范仲淹《岳阳楼记》)

  (8) ▲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16题。

  日 规

  汪曾祺

  西南联大新校舍对面是“北院”。文学院的学生走过北院,将出侧门时,往往都要停一下:路边开着一大片剑兰!

  这片剑兰开得真好!花很大,比普通剑兰要大出一倍。可是,这些花谁也不能碰一碰,这是化学系主任高崇礼种的。他不爱串门拜客闲聊天,爱种花,只种一种:剑兰。大家都知道高教授的脾气:他的花绝不送人。而且大家知道,现在他的花更碰不得,他的花是要卖钱的!这样,高教授的生活就提高了不少,他家汽锅鸡的香味时常飘入教授宿舍的左邻右舍。哪位说:教授卖花,未免欠雅。先生,您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不知道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的教授,穷苦到什么程度。因此,高崇礼卖花,全校师生,皆无非议。

  只有一个人可以走进高教授的花圃,蔡德惠。蔡德惠是生物系助教,坐办公室。生物系办公室和化学系办公室紧挨着、门对门。蔡德惠和高教授朝夕见面,关系很好。

  蔡德惠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门功课都很好。他生活上很刻苦,联大四年,没有在外面兼过一天差。联大学生像蔡德惠这样没有兼过一天差的,极少。

  蔡德惠在中学时就立志学生物。他对植物学尤其感兴趣。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对植物分类学着了迷。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单是背那么多拉丁文的学名,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可是蔡德惠觉得乐在其中。有人问他:“你干嘛搞这么一门干巴巴的学问?”蔡德惠说:“干巴巴的?——不,这是一门很美的科学!”他是生物系的高材生。四年级的时候,系里就决定让他留校。一毕业,他就当了助教,坐办公室。

  高崇礼教授对蔡德惠很有好感。蔡德惠算是高崇礼的学生,他选读过高教授的普通化学。蔡德惠的成绩很好,高教授还记得。但是真正使高教授对蔡德惠产生较深印象,是在蔡德惠当了助教以后。他很勤奋。每天高教授来剪花时候(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还在高卧),发现蔡德惠已经坐在窗前低头看书,做卡片。虽然在学问上隔着行,高教授无从了解蔡德惠在植物学方面的造诣,但是他相信这个年轻人是会有出息的,这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高教授也听生物系主任和几位生物系的教授谈起过蔡德惠,都认为他有才能,有见解,将来可望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高教授对这点深信不疑。因此每天高教授和蔡德惠点头招呼,眼睛里所流露的,就不只是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敬佩。

  高教授破例地邀请蔡德惠去看看他的剑兰。蔡德惠当然很喜欢这些异国名花。他时常担一担水来,帮高教授浇浇花;用一个小薅锄松松土;用烟叶泡了水除治剑兰的腻虫。高教授很高兴。

  蔡德惠简直是钉在办公室里了,他很少出去走走。他交游不广,但是并不孤癖。有时他的老同学会到他的办公室里来坐坐。在蔡德惠那里坐了一会的同学,出门时总要看一眼门外朝南院墙上的一个奇怪东西。这是一个日规。蔡德惠自己做的。所谓“做”,其实很简单,找一点石灰,跟瓦匠师傅借一个抿子,在墙上抹出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长方形的正中,垂直着钉进一根竹筷子,——院墙是土墙,是很容易钉进去的。筷子的影子落在雪白的石灰块上,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这是蔡德惠的钟表。蔡德惠原来是有一只怀表的,后来坏了,他就一直没有再买,——也买不起。他只要看看筷子的影子,就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不会差错。蔡德惠做了这样一个古朴的日规,一半是为了看时间,一半也是为了好玩,增加一点生活上的情趣。至于这是不是也表示了一种意思:寸阴必惜,那就不知道了。大概没有。蔡德惠不是那种把自己的决心公开表现给人看的人。不过凡熟悉蔡德惠的人,总不免引起一点感想,觉得这个现代古物和一个心如古井的青年学者,倒是十分相称的。人们在想起蔡德惠时,总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个日规。

  蔡德惠病了。不久,死了。死于肺结核。他的身体原来就比较孱弱。

  生物系的教授和同学都非常惋惜。

  高崇礼教授听说蔡德惠死了,心里很难受。这天是星期六。吃晚饭了,高教授一点胃口都没有。高太太把汽锅鸡端上桌,汽锅盖噗噗地响,汽锅鸡里加了宣威火腿,喷香!高崇礼忽然想起:蔡德惠要是每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这一天晚上的汽锅鸡他一块也没有吃。

  蔡德惠死了,生物系暂时还没有新的助教递补上来,生物系主任难得到系里来看看,生物系办公室的门窗常常关锁着。

  蔡德惠手制的日规上的竹筷的影子每天仍旧在慢慢地移动着。

  (选自《汪曾祺小说自选集》,有删节)

  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蔡德惠的生活状态。(6分)

  ▲ ▲

  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高崇礼什么样的情感?(4分)

  ▲ ▲

  15.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写花,简要分析作者的意图。(4分)

  ▲ ▲

  16.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误用的并存和折中

  夏丏尊

  ①从小读过《中庸》的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和习惯,凡遇正反对的东西,都把他并存起来,或折中起来,意味的有无是不管的。这种怪异的情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随在发现。

  ②已经有警察了,敲更的更夫依旧在城市存在,地保也仍在各乡镇存在;已经装了电灯了,厅堂中同时还挂着锡制的“满堂红”;剧场已用布景,排着布景的桌椅了,演剧的还坐布景的椅子以外的椅子;已经用白话文了,有的学校同时还教着古文;已经改了阳历了,阴历还在那里被人沿用;已经国体共和了,皇帝还依然坐在北京……这就是所谓并存。

  ③如果能“并行而不悖”,原也不妨。但上面这样的并存,其实都是悖的。中国人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来掩饰其悖,使人看了好像是不悖的。这方法是什么?就是“巧立名目”。

  现在的督军制度,不就是以前的驻防吗?总统不就是以前的皇帝吗?不都是在那里借了巧立的名目,来与“民国”并存的吗?以彼例此,我们实在不能不怀疑了!

  ④至于折中的现象,也到处都是。医生用一味冷药,必须再用一味热药来防止太冷;发辫剪去了,有许多人还把辫子的根盘留着,以为全体剪去也不好;“某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不新不旧”也和“不丰不俭”“不亢不卑”……一样,是一般人们的理想!“于自由之中,仍寓限制之意”,“法无可恕,情有可原”……这是中国式的公文格调!“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这是中国人的信仰态度!

  ⑤这折中的办法是中国人的长技,凡是外来的东西,一到中国人的手里,就都要受一番折中的处分。折中了外来的佛教思想和中国固有的思想,出了许多的“禅儒”;几次被他族征服了,却几次都能用折中的方法,把他族和自己的种族弄成一样:这都是历史上中国人的奇迹!

  ⑥在这并存和折中主义跋扈的中国,是难有彻底的改革,长足的进步的希望的。变法几十年了,成效在哪里?革命以前与革命以后,除一部分的男子剪去发辫,把一面黄龙旗换了五色旗以外,有什么大分别?迁就复迁就,调停复调停,新的不成,旧的不成,即使再经过多少的年月,恐怕也不能显著地改易这老大国家的面目吧!

  ⑦我们不能不诅咒古来“不为已甚”的教训了!我们要劝国民吃一服“极端”的毒药,来振起这祖先传下来的宿疾!我们希望我国军阀中,有拿破仑那样的人;我们希望我国政治家中,有梅特涅那样的人。辛亥式的革命,袁世凯式的帝制,张勋式的复辟,南北式的战争,和忽而国民大会,忽而人民制宪,忽而联省自治等类不死不活不痛不痒的方子,愈使中华民国的毛病陷入慢性。我们对于最近的奉直战争,原希望有一面倒灭的,不料结果仍是一个并存的局面,仍是一个折中的覆辙!

  ⑧社会一般人的心理都认执拗不化的人为痴呆,以模棱两可、不为已甚的人为聪明。中国人实在比一切别国的人来得聪明!同是圣人,中国的孔子比印度弃国出家的释迦聪明得多,比犹太的为门徒所卖身受磔刑的耶稣也聪明得多哩!至于现在,国民比聪明的孔子更聪明了!

  ⑨我希望中国有痴呆的人出现!没有释迦、耶稣等类的太痴呆也可以,至少像托尔斯泰、易卜生等类的小痴呆是要几个的!现在把痴呆的易卜生的呆话,来介绍给聪明的同胞们吧:“不完全,则宁无!”

  (选自《平屋杂文》,有删改)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 ▲

  18.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 ▲

  19.请结合文章,阐述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 ▲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杭州李先生遭遇了一场家长群“危机”。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汽车来接送孩子吗?为此,李先生被踢出了群。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 文 答 案

  1.A 2.D 3.B 4.A 5.D 6.C 7.C

  8.(1)天下太平和动乱的规律,就像黑和白、东和西,之所以黑白混淆、东西颠倒,是朋党使它们错乱。(4分,1句1分)

  (2)当时执政大臣刚刚制定新法,天下反对的声势很盛,他们担心滕公对新法提出意见而皇帝采信他的话,所以一起捏造事实诽谤滕公。(4分,1句1分)

  9.在皇帝面前论事不掩饰,说的都是肺腑之言;面对流言中伤,谈笑自若。(4分,每点2分)

  10.生活境遇:生命垂老、生活困窘、孤独无依。(3分,1点1分)精神状态:自哀自怜、苦无知音。(2分,1点1分)

  11.“细雨”揭示出首联景物“彩云”和“锦树”变化的原因,(2分)使读者豁然开朗。(2分)尾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完整、丰满。(2分)

  12.(1)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春与秋其代序(3)鸟倦飞而知还(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甲光向日金鳞开 (6)钉头磷磷 (7)樯倾楫摧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3.贫穷:买不起怀表等细节。热爱学术:植物分类学枯燥,但他乐在其中。有生活情趣:侍弄花草、做日规等。(6分,1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

  14.对蔡德惠因贫困而死的悲伤;对自己未能尽力帮助一个优秀青年的自责。(1点2分)

  15.花是连接高教授和蔡德惠师生情谊的纽带,和下文日规的情节相映照,爱花体现了他们高雅的情趣,高教授卖花从侧面反映了特定的历史环境。(4分,每点1分)

  16.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日规的情节;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为蔡德惠英年早逝惋惜;斯人已逝,但精神尚存;叙述语言平实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6分,1点2分,答满3点即可)

  17.首先提出观点: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和习惯“并存和折中”;(1分)其次列举社会“并存和折中”的具体表现;(2分)再次指出“并存和折中”思想给国家带来的危害;(1分)最后呼吁人们放弃这种错误思想和习惯,吃一服“极端”的毒药。(2分)

  18.例证和引证。(2分)指出了折中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2分)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2分)

  19.如果不能完全的拥有一样东西,那么宁可完全舍弃;表现出与“折中并存”对立的坚定态度;呼吁人们放弃误用至今的“折中并存”思想。(6分,1点2分)

  20.略。

  参考译文:

  神宗皇帝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搜求天下英杰,希望有奇异的人才应时而出,从而得到俊异伟岸雄才大略的士人。滕元发最初为英宗皇帝所知,可是没有来得及重用,就把他的姓名记下存于宫中,因此神宗皇帝听说过他。后来见到滕公,看滕公果然姿态气度雄健而豪爽。神宗向滕公询问天下太平和动乱的原因。滕公不加思索地回答说:“天下太平和动乱的规律,就像黑和白、东和西,之所以黑白混淆、东西颠倒,是朋党使它们错乱。”神宗说:“你了解君子小人如何结党吗?”滕公说:“君子不结党。就像草木一样,紧密缠绕互相攀附的一定是蔓草,不是松柏。朝廷如果没有朋党,就是中等智虑的君主也可以治理好,不然的话,就是非常圣明的君主也治理不好。”神宗叹息说:“真是至理名言啊。”随后以右正言之职知制诰、知谏院、任开封府知府,又拜为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神宗准备重用他。

  滕公性格疏放豁达,从无疑心。在皇帝面前议论大事,就如同对自家之人,父子之间一样,说话毫不掩饰,像是能直看到他的心肝肺腑。神宗了解他的赤诚,事不分大小,人不分亲疏,都向滕公征询。有时半夜降下亲笔诏书,使者来回传递,滕公随事解答,从不假意谦逊。当时执政大臣(王安石)刚刚制定新法,天下反对的声势很盛,他们担心滕公对新法提出意见而皇帝采信他的话,所以一起捏造事实诽谤滕公。神宗虽然不相信这些谣言,但还是让滕公离开朝廷去外地任职。以翰林侍读学士任郓州知州,又改任定州和青州知州,接着留守南京,后又任齐州和邓州的知州。可见神宗皇帝重用滕公的想法并没有衰减。此时滕公妻族中有人犯了大逆不道的重罪,朝中的小人们就利用这件事极力地排挤滕公,一定要达到剪除滕公的目的。神宗知道滕公并没有罪过,只是降了他的职,让他任池州知州。后改任蔡州知州,还没赴任,又改任安州知州。滕公遭罢黜,入朝辞行,没有见到天子。而天子左右那些嫉恨滕公的人又用流言蜚语中伤他,士大夫都为滕公的安危担心,滕公却谈笑自如,说道:“上天知道我正直,天子知道我忠诚,我怕什么呢!"于是上书为自已辩解,神宗看了之后,心知滕公之冤,随即命他任湖州知州。

  就在准备重新任用他的时候,神宗皇帝去世了。滕公读了神宗的遗诏,仆倒在地上昏死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说:“完了,我没有向朝廷尽忠的机会了。”当今皇帝即位,改命滕公任苏、扬两州知州。加龙图阁直学士,又命他为郓州知州,调任真定府知府和河东路帅臣。滕公治理边镇十分严厉,威严惊西北,被当时士民称为名将。有一个任走马承受的宦官,诬告滕公有病不能胜任职守,朝廷下诏迁滕公任许州知州。御史台上疏说明滕公镇守边关威镇一方的实情,朝廷便下诏让他继续留在河东。这时,滕公年事已高,有七十一岁了。他极力请求到淮南去,哲宗不便勉强,就让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扬州知州,滕公还未到任就去世了。


季秋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相关文章:

1.下学期高三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2.高一语文春季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3.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4.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5.2018高考语文情境默写及答案

419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