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考政治哲学复习提纲

高考政治哲学复习提纲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考政治哲学复习提纲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哲学复习大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哲学复习提纲

  一、哲学统论

  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气者,理之依也。

  9、下列说法均属于主观唯心: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我思故我在。

  ·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10、下列说法均属于客观唯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生万物。上第七天创造世界。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11、哲学属于文化范畴,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12、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注:如果题目指明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么只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将实践引入哲学范畴。

  二、 唯物论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除意识以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主观唯心。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

  4、规律: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它,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来,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本质上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正确的、错误的、具体的、抽象的、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意识(一切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反映物质):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坚持可知论。

  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精神(意识)的作用。

  三、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意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使实践误入歧途,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2)共同的方法论:

  在坚持实践第一的前提下,重视认识的作用。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真理的含义: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

  条件性: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认识无限性的意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309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