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复习计划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复习要有一个清晰的计划。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复习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复习计划(一)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高一地理备课组进行一次集体备课,议题为:商讨迎接会考和期末统考的复习计划和策略,提高备课组教育质量。

  一、高一地理期末复习总体安排,先单元复习再综合复习。

  单元复习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复习,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单元复习可依据下列的原则与方法:

  1.深化、细化知识点,复习到位。

  单元复习阶段,我们应逐项落实其中的要求,深化、细化各知识点,将考试内容分解为概念、规律、特征等,确实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规律、特征的引出和适用范围,纠正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争取一步复习到位,避免“夹生饭”,留下后患。

  2.讲练结合,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单元过关。

  单元复习,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虽然说是这些内容学生以前都学过,现在是“复习”,但学生的知识遗忘率甚高,有时说是上“新课”也不为过。但是,教师一定要避免将课上成“新课”

  一定要充分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边讲边练,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考试,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有时也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

  要注意对习题的讲解,尤其是解题思路的讲解,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讲练的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的顺序,将教材中相关内容融会贯通,建构每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归纳好的大量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细化,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题目,争取题目对知识点的高覆盖率,每一单元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确实过关。

  3.熟悉地图和其他各种地理图表,建立“脑中的地图”

  在刚刚开始复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而在地理考试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

  4.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在复习的过程,固然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但也要有意识地增加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各种教法、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可以弥补教师授课的不足。

  单元复习是整个高一地理复习的基础,没有这个牢固的基础,综合复习就将是“空中楼阁”。

  2.综合复习的原则和方法

  综合复习以综合练习及讲评为主

  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需有针对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不易过深,过难。及时讲评练习,查缺补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调整心理素质,提高应考能力。

  二、具体课时安排

  第17周:新课结束

  第18周: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及相关练习

  第19周:后三章的复习及相关练习

  第20周:期末综合练习

  1月16日下午开始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复习计划(二)

  高中地理的学习不同于初中,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一点心得。地理的学习,不同于政治历史的文科知识点的背诵应用,也不同于数学化学物理纯理性思维的考察,而是介于文理之间,要在充分理解各章节的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对图形计算类题型再加以剖析,通过一定的计算分析得到答案。尤其是必修一,计算和理解的内容偏多,要求同学们必须熟记知识点。相对于其他的文科科目,地理的知识点相对少很多。所以,想要做好期末的复习工作,同学们必须要理好各章节的知识点网络。另外,地理的学习不能脱离图形,俗话说,无图不地理,所以,地图对于地理科目来说,是重中之重。在这里,要求同学们,以书上和地图册上的图形为核心,以老师接下来给大家总结的提纲为指导,以平时的练习为辅助,进行全方位的复习工作。下面,我总结了必修一各章节的知识要点网络,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个整体指导作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5、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6、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7、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8、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知道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会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

  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

  §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比较突出。

  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

  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

  (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

  (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

  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3、能绘制出洋流的模式图。

  4、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

4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