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必修1说课稿

高一化学必修1说课稿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高一化学必修1说课稿

  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1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1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常见物质的检验》。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一第二单元,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以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物质的检验为切入点,以一系列探究实验回顾了Cl、SO4、CO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原理与方法。此外,引入了焰色反应的基本操作及其在金属化合物检验中的应用。并对现代化学分析测试做了简单介绍,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是对学生初中科学中已经学习的有关常见物质检验方法的一个延续和拓展。同时,也为以后其他离子检验方法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定为,掌握Cl、SO4、CO3、NH4 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检验的相关知识,为本课时的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物质检验知识尚不够系统和完善,需进一步总结、归纳。此外,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操作尚不够严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焰色反应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方法的应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Cl、SO4、CO3、NH4 等离子的检验。

  2.能用焰色反应、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3.说出一些现代化学的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设计,增强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质的检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以一名新闻播报员的身份,向学生播报三则新闻:

  (1) 2009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并指明酒后驾车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市工商局查获一批假的全毛毛衣,其主要成分为腈纶。

  (3) 市面上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的纯净水。其中,有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出售。 以生活中的事件激发学生兴趣,并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交警、工商局检验员、水质检测员三种角色,切身感受生活中物质的检验。

  2.实验探究,启迪新知

  在每个小组汇报表演后,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完善检验方法。

  第一组成员结合生活经验,不难想到向酒精检测器吹气,根据硅胶变色情况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1 -2-2-++-2-2-+ -2-2-

  表演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经过交流讨论,能够得出溶液、试剂颜色的变化可以作为物质检验的依据。据此,我将引导学生回顾运用指示剂、pH试纸等检验物质的相关知识及操作。

  第二组成员结合初中科学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点燃毛衣纤维闻气味的方法。进而归纳总结出第二种物质检验的依据:闻气味或观察气体的逸出。由此我将展开对NH4检验方法的讨论。学生根据上述结论,不难得出利用氨气特有的刺激性气味来检验NH4的存在。我将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NH4的检验:NH4Cl与NaOH溶液加热。并对方法进行完善:闻气味后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对于第三组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纯净水的表演,则可得出物质检验的又一依据:沉淀的生成或溶解。由此我将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Cl、SO4、CO3进行检验,并对Cl检验中,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SO4检验中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等注意事项做重点强调。

  2- -2-2--++ +3.追溯历史,攻克难点

  在完成以上的角色扮演和实验探究后,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在检验Cl、SO4、CO3、NH4时,都是-2-2-+

  利用了这些离子与一定的试剂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气体或者沉淀来达到检验的目的,但是对于钾离子和钠离子用复分解反应却难以鉴别,那我们要怎么来检验它们呢?”

  由此,引入本节课的难点:焰色反应。通过课堂演示钾离子与钠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让学生对焰色反应的操作步骤和原理等有进一步的了解。

  4.拓展新知,巩固小结

  最后,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随着科学发展,未来的化学实验中检验离子的方法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我将对一些好的想法予以肯定,并对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的常用仪器做简单介绍。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常见物质的检验

  一、常见离子的检验

  1.NH4的检验

  2.Cl的检验

  3.SO4的检验

  4.CO3的检验

  二、焰色反应

  操作步骤

  原理

  2-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 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mol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 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 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 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 个电子;

  (6)1.204*10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3、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高一化学必修1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 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 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495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