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复习资料(2)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第二模块 第三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知识梳理】

  1、基础盘点

  (1)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5、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6、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7、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8、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9、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0、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11、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1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2)古今异义

  1、且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 今义:二

  2、臣贱息舒祺

  古义:后代,此指儿子 今义:叹息,休息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4、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5、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困乏,疲倦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古义: 那个人 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7、今老矣,无能为也

  古义:不能 今义:没有能力

  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 黄河以南 今义:省名

  9、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十分,极

  1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身上的肉

  12、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结果

  13、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1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1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16、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1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

  18、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击 今义:垂手拿着

  20、亲戚补察

  古义: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

  21、国人谤王

  古义:公开批评、指责别人过失

  今义:诽谤,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毁别人荣誉

  2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

  今义:与“古人”相对,现在人

  (3)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 向东

  夜缒而出 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晨

  吾得兄视之 像对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 向上

  间至军中 从小路

  函封之 用匣子

  2、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驻扎,驻军

  越国以鄙远 以……为边邑

  刑人如恐不胜 施刑

  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沛公军霸上 驻军

  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戴着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3、动词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恩惠,好处

  亡秦之续耳 后继者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

  (4) 文学常识

  《国语》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实。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明、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因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春秋三传”。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250多年的史事。

  《国语》与《左传》的区别是:《国语》按不同国家编写,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战国策》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年间下至秦二世元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分为“八书” 、“十表” 、“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它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穷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 名句名段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疑难提醒

  文言文翻译五字诀

  留

  留就失保留,翻译时保留不译。适用对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主要是古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官职、典章制度、度量衡等专有名词。

  对

  对就是对译,找出和文言词语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语,翻译时进行替换。适用对象:多数为文言文中单音节实词,一些人称代词,也有相对的替代词。例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备”,其在文中对应的现代汉语意义为“防备”;再如,“吾、予、余”等对应的为“我”。

  删

  删就是删除,翻译时把不影响意义的词语直接删除。适用对象:现代汉语中无对等词语的部分文言助词,而删除后又不影响句意的表达。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之”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翻译时就可以删去。

  补

  补就是补充,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根据文意,翻译时应相应补出。适用对象:文言文省略句中被省去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以及介词“于”等。

  调

  调就是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倒装等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要进行语序的调整。适用对象: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

  上述“留、对、删”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二者都需要以文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前者需要掌握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活用和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后者需要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特殊句式。

  3.方法精要

  文言词句的积累重点在:

  1、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引伸义和比喻义)、词类活用、偏义副词等。

  2、文言虚词,重点是考纲规定的十八个

  3、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句等。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写作广场】

  素材积累

  (1) 课内文本写法借鉴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秘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写作的第一要着。

  运用人物间的正面冲突、人物性格相互衬托、气氛渲染、场景描写等写作技巧,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素材积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节操的诗句,比如,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乌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颂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自刎而死的壮举。明代以来,又有于谦的诗句“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无题》);壮志不遂秋容变,一任潇潇雨满帘”(《清秋述怀倒前韵》);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静夜思》);“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石灰》)……瞿式耜的诗句:“冰炭炎凉转邽换,但期长保凌寒节(《园中见雪援笔志感》)等。再如清代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模块 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知识梳理】

  1、基础盘点

  (1)字音

  A、 给加点字注音

  肄业 弭谤 訾詈 商榷 相勖 敷衍塞责 镣铐 萎缩 兑现 缔造 戳子 侈谈 磐石 赎罪 真谛 祈祷 蜿蜒 芜杂 诽谤 浅尝辄止 卓有成效 停滞

  B、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裨 塞 干 鲜

  压 豁 抹 量

  轴 载 累 角

  C、给形近字注音

  诅咒 估量 截止 泥淖

  沮丧 怙恶不悛 戳子 悼词

  狙击 沽名钓誉 杀戮 肄业 签署 山峦 编纂

  放肆 酷暑 孪生 攥紧拳头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芜( ) 嫉( )诅( )稽( )

  怃( ) 疾( )咀( )鳍( )

  诣( ) 砺( )訾( )镣( )

  脂( ) 励( )紫( )潦( )

  缔( ) 磐( )蜿( )膺( )

  蒂( ) 槃( )婉( )赝( )

  卓( ) 副( )抨( )赎( )

  绰( ) 符( )怦( )渎( )

  琐( ) 纂( )渐( ) 衷( )

  锁( ) 篡( ) 惭( ) 哀( )

  (3)词语辨析

  A驱逐 祛除

  解释:“驱逐”指赶走,如“驱逐出境”。“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的邪魔等)。二者搭配的对象不同。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面对魑魅魍魉般的爱滋病,现代医学束手无策,无法将这一恶魔祛除,这种疾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阴霾更是驱赶不走。

  B摸索 探索

  “摸索”指试探着(行进)或寻找(方向、方法、经验) “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二者使用的语境不同:“摸索”指行为的发生是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的情况下;“探索”侧重在深入的探究发现时。另外,二者的适用对象也不同:“摸索”多指方向、方法等,“探索”多是本质、奥秘等。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神州五号”的发射成功,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探索浩渺星空的飞天梦。

  (4)成语积累

  A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

  B终南捷径:比喻谋取官职或名利的便捷门径。

  C束之高阁:谓弃之不用或不去管他。

  D开诚布公:谓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E、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F、息息相关:呼吸气息出入相互关连。比喻关系或联系极为密切。

  G、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

  H、义愤填膺: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膺:胸

  I、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比喻事情突然明朗起来;形容心情感觉舒畅,一下子悟出道理来。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J、浅尝辄止:不往深处研究(知识问题等),贬义词。

  K、空头支票:票面额超过催款额或透支额因而不能兑现的支票。比喻说话不算数或不能兑现的诺言 。

  (5)文学常识

  A蔡元培(1868—1940):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学术自由,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1940年在香港病逝,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B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C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D扬振宁:安徽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6)名段名句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鲁迅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精辞妙语

  ▲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大百年校庆遭遇无校训尴尬,不少人主张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北大当之无愧的校训。

  2、疑难提醒

  (1)排除《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的语言障碍,正确把握文意。

  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多用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在文意疏通上有一定困难,复习时应提醒学生借助工具书查解并积累重要字词,并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

  (2) 把握重点段的内部结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第三段实际只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后面的多重复句是宾语的同位语。方法提示:句子主干提取法。
看过"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归纳

2.高中语文必修2基础知识总结

3.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38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