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人教必修一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

人教必修一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

时间: 舒雯911 分享

人教必修一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

  药性学好高中语文,就要在课下及时练习。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人教必修一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必修一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及解析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张良出,要项伯

  【解析】 A项,“距”通“拒”;B项,“蚤”通“早”;D项“要”通“邀”。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籍吏民       B.沛公军霸上

  C.范增数目项王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解析】 D项为名词的使动用法,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沛公居山东时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财物无所取

  【解析】 A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B项,古义: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C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夫妻关系。

  【答案】 D

  4.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令张良留谢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B.①项伯杀人,臣活之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②拔剑撞而破之

  D.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②何辞为

  【解析】 A项,均为副词,于是,就。B项,①代词,他,指项伯;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C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承接。D项,①介词,替;②句末语气词,呢。

  【答案】 A

  ★5.(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题)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客何为者

  C.沛公安在 D.大王来何操

  【解析】 A项,被动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心意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停止

  C.头发上指 上:向上

  D.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解析】 止:阻止,使……止。

  【答案】 B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皆叛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B.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

  C.拔剑切而啖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怀王与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与俱去

  【解析】 A项,代词,他/助词,的。B项,连词,来/介词,用。C项,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项,均为介词,解释为“和”。

  【答案】 D

  8.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 ①体现的是“忠”,⑤与“勇”和“谋”无关。

  【答案】 D

  9.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解析】 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樊哙的行为只能说是“果敢作为”,不能说“粗鲁莽撞”。

  【答案】 C

  10.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击,卫兵跌倒在地上。

  (2)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D.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解析】 将:动词,统领军队。

  【答案】 D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封于项长于臣

  B.梁以此奇籍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C.独籍知之耳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解析】 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A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桓楚在何处”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均为副词。第一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却、竟然”的意思。

  【答案】 B

  13.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  )

  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④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⑤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⑥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

  【解析】 ①是写项羽缺乏坚持的精神;④是太守说的话。

  【答案】 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解析】 D项中“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误,应为项梁带领项籍,也不是立即起事。

  【答案】 D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

  (2)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3)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氏世代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平息。项梁杀了人,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吴中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待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其中有一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四、语言表达

  16.下面是高考作文中写司马迁的错句,请你用简明幽默的语言加以点评。(不必仿句式)

  例句:尽管司马迁多次遭受宫刑,但他还是忍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伟大的《史记》。

  点评:“多次”?“一次又一次”?你难道比汉武帝还残忍吗?

  (1)错句:司马迁在被施行腐刑之后,不顾身体的腐烂,写出了千古绝唱《史记》。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句: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不得不忍受断腿之苦……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应找准错句中的知识性错误,然后用简明幽默的语言反驳,为了增强语势,可以用反问句或感叹句。

  【答案】 (1)受了腐刑,身体就得腐烂;判了无期徒刑,还不就得当无期限的徒弟?

  (2)求求你了,司马迁受了宫刑已经够惨的了,你就别再让他变成孔乙己了!

  17.面对项羽的责问,刘邦一席话消除了项羽的猜疑,躲过了一场即将降临的劫难,为夺取天下赢得时机。可见说话不仅是一种需要,也是一门艺术。请根据甲、乙两种不同的语境,分别说几句话。要求得体、连贯,言之有据,达到纠正别人错读的目的。

  甲:与你同桌的张思清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将“面面相觑”读成“面面相虚”,你怎么纠正他?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物理课上,李老师提了一个较难的问题,要求大家回答。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做声。李老师说:“同学们,怎么面面相‘虚’呀?”李老师将“面面相觑”读成“面面相虚”。你怎么纠正他?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用语必须能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又不至于太驳对方面子。只要语气委婉,表意清楚即可。

  【答案】 甲:思清,好像应该读“面面相觑”吧?以前老师给我纠正过,我也记不准了,查查字典吧!

  乙:李老师,这个字好像不是念“虚”,语文课本里也有,我记得语文老师读的不是“虚”,不知道谁读错了?

人教必修一鸿门宴课堂同步练习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下册课文鸿门宴同步练习

2.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鸿门宴》练习试题及答案

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鸿门宴》练习试题及答案(2)

4.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鸿门宴随堂检测及答案

5.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6.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梳理

7.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8.政治必修1第1课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207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