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用字简练,阐述事件兼顾历史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是《左传》叙事的典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终于爆发了城濮之战,楚军失利,晋国称霸诸侯。次年翟泉会盟,晋与齐、鲁、宋、秦、陈等国密谋讨伐在城濮之战中背晋亲楚的郑国,况且,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路过郑国,郑文公不按礼节接待他,这就给晋国以讨伐郑国的口实。于是在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东进包围了郑国都城。区区郑国,抵挡不了两大强国而面临亡国之灾,郑文公只得起用大夫烛之武。足智多谋的烛之武熟谙敌人的内部矛盾,利用秦晋之间的罅隙分化瓦解,终于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撤军,与郑结盟,并留部分兵力协助郑国御晋。面对这样的局面,晋文公只得撤兵,郑国化险为夷。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三个问题:

  1、当时形势,大军压境,郑岌岌可危。

  2、战争起因是郑贰于楚,并对晋侯无礼。

  3、晋秦驻军的位置。三层意思总共25字却交代得一清二楚。《左传》笔法之凝炼由此可见。如果对全文统观,将会发现这段文字中还埋下两处伏笔。且说秦晋围郑的原因“无礼于晋”和“贰于楚”,都是晋郑之间的宿怨,与秦并无干系,可见这次出兵,秦受晋牵率而来,为后文烛之武说秦成功伏笔,为全篇奠定基石:“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看似平铺直叙,细味不难发现,秦晋驻军分开,烛之武夜缒入秦军,不会被晋军察觉,就是利用这一条件。

  第二部分是交代郑国一方,从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郑内部并非没有矛盾,然而大敌临境,“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正是这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促成了郑国内部的团结。为君者引咎自责,为臣者捐弃前嫌,同仇敌忾,这和晋秦联合松散,同床异梦形成鲜明对照。斗争胜负,透出端倪。

  第三部分是烛之武的一篇说辞,是本文的重点。烛之武身负救亡之任,既见秦穆公,开口把救郑事撇在一边不提,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的陈辞有四层意思。第一层先申明亡郑于秦无益。“越国以鄙远”,既不可能,到头来只能是“亡郑以陪邻”。第二层又翻转来极言舍郑之无害。保存郑,可以作为秦通往东方道路上的中继站,这对于偏在西隅称霸野心未泯的秦来说是很具诱惑力的,一反一复亡郑存郑已明。第三层,以一“且”字进一步,以晋人背信弃义的史实指出晋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不可共事。最后,说晋贪而无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城濮之战后,晋人得志,秦不免有异心。如今亡郑不唯无利,竟有“阙秦”之殃,反祸自身,怎么不令秦伯惊心。烛之武深知离间不外利害,此时言利不如言害,因此,说利只一层,说害三层,层层逼进,终于使秦伯认清利弊,作出撤军决定。烛之武长于攻心,句句为秦国谋,把郑国存亡放在一边,增强了说服力。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写秦撤军与郑结盟,晋文公得知此信息,子犯要追去,文公不许。写晋一方面,从晋侯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文公有博大胸襟,有远见。秦伯撤走,留逢孙等助郑,又为后来殽之战伏笔。

  全篇经作者苦心经营主次分明,首尾呼应,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严谨耐人寻味。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在结构上呈现一种对称布局。起始秦晋围郑,气势汹汹,郑必亡无疑,及至收局,秦晋解体,秦反助郑,前后映衬,蓄势渲染,突出了主干。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范例

2.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3.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4.高一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5.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和原文

6.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7.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51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