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公开课教案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版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版块之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和教法说明

  (一)对课文的简介

  《一个人的遭遇》是一篇长达8页的课文,,那么,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抓住文章的主题,并且让学生有所体会呢?我觉得抓住一个灵巧的切入点很重要。抓好切入点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快速准确的给整篇文章进行解剖,并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符合长文短教的要求。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主人公的“心”的变化,结合其他人物和主人公的关系来揭示深刻的主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洛霍夫,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创伤。作家用了十年时间酝酿,完成了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二) 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语文教参中,对于本专题有这样一些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作者的立场与情感;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命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另外,《语文学科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这篇课文的基本要求是:

  1.能复述《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的特点。

  2.能结合作品举例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叙述语言。

  将两者结合之后,再加入自己的教学想法,我认为这篇作品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塑造了索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所以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从这两个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教学中对索科洛夫心理变化的梳理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那么,整个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了,教学重点就在于此。

  另外,因为现在的学生都身处安定的环境,就算能把握战争给人带来的直接伤害,也无法很好理解到战争给人心理带来的巨大创伤。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对于学生来说,在领会上有着一定的难度,就将此做为教学难点。

  (四) 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篇长文如何进行短教,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找准切入点就成为了关键。围绕着索科洛夫这个人物,我也分别考虑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第一种设计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把握全文的内容,以索科洛夫的个人遭遇及其内心情感的变化为主线,寻找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注上你的感悟。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来说他们找出来的细节,并站在一定高度进行补充说明,加深,拓展。之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索科洛夫这一个人的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普通人,作者想要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种设计,把熟悉课文,熟悉主人公的任务放在课外的预习中,课堂中则是直接用文中主人公三次落泪的细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最终让学生自己推出主题,既完成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能迎刃而解。

  第三种设计,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第一种设计实在,可以深入地挖掘主题,但是时间不允许;第二种设计新颖,但是光是眼泪挖掘不够深入。所以我选择了第三种设计。

  课堂导入:

  《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人?索科洛夫,还有谁?凡尼亚。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但是他们原来素不相识,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走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肖洛霍夫的作品。

  一、为什么索科洛夫和凡尼亚走在一起呢?

  1、凡尼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用来形容凡尼亚的时候,最多的是什么字?

  [明确]小。小家伙,脏小鬼,小脚,小眼睛,小雏儿,孩子的弱小

  2)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形象)孩子的纯真

  3)为什么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促使索科洛夫打定主意收养凡尼亚的根本原因是:

  [明确]孩子的悲惨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

  同是战争受害人,相逢何忍再分开? 所以他们虽素不相识,却走在一起了。

  孩子那么弱小,那么纯真,但是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

  二、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是怎样的状态,他有过怎样的遭遇呢?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划的曲线图。

  其他同学考虑三个问题:(一)随着索科洛夫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 (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三)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怎样写得,为什么?

  划曲线图:

  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离开……

  (一)随着索科洛夫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

  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离开(悲愁的心, 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

  (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

  1、儿子死后:(指名朗读9、10两段)

  “我走到棺材旁边 ……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提示] 与得知妻女炸死的悲痛比较:

  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与前文的第一段 “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 )

  躺了一会儿,才把信念完了。

  那个词更悲? 我们看到索科洛夫的遭遇一次比一次悲惨,为什么?

  [明确]比较前面的“缩”,前面是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但如今亲人的离去,更让我心痛,形象的说法,两个“一会儿”让我们感受到索科洛夫无法言语的悲痛。

  经历了这么多的痛,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敌人的枪弹再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我觉得这里描绘的那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哀莫大于心死”,这里,作为父亲的我,“心”死了。

  他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公开课教案

258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