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期末阅读练习题:草原文化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期末阅读练习题《草原文化》以供大家学习。

  《草原文化》阅读原文: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具有鲜明特点。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缘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韧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具有依托自然的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早期铁器时代以前。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有复合式刮削器、镶嵌石片和骨片、骨角、蚌器相结合的复合工具等。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草原文化的载体,即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人粪生活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众所周知,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穹庐为室毡为墙”,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的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

  《草原文化》练习题目:

  1.下列关于“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B.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一直使用了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

  C.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较,更具有它的优越性的一面。

  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文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B.草原文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方面。

  C.“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也是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

  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

知识拓展: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为主,可为家畜、野生动物提供生存场所的地区。草原由大气、土壤、生物等共同作用形成。其中,大气温度、降水量占主导地位。中国草原面积约31908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33.6%,可利用22434万公顷,分布在中国西北部。从大兴安岭,经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缘,至横断山脉划一斜线,线以西为草原区,以东为农耕区。

  草原特色

  1.开阔平坦,视野宽广,适于奔驰,辽阔无垠

  2.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3.雨量约在250mm~750mm

  4.缺乏高大的植物

  5.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人工种草

  中国草原牧场在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枯草期,也是草原生产的劣势期。发展人工种草,可以弥补天然草场枯草期产量低下的不足。实验证明,适合大面积栽种的良种牧草,北方有紫苜蓿、披碱草、老芒麦、羊草、无芒雀麦、红豆草等;南方有红三叶、白三叶、百脉根、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等。人工种草可以使载畜量提高3~10倍,由0.67~1.0 公顷草场养一只羊,提高到0.07~0.27 公顷草场养一只羊。

  草原环境

  草原气候各不相同,但所有大型草原区通常是炎热(至少在夏季)而干燥的,不过也不像沙漠那么干热。通常,热带草原每年平均降雨500—1500毫米(20—60寸),每季气温约15—35℃(59—95℉)。干季可持续8个月,只有湿季期间才会出现降雨多于蒸发的情形,导致短暂河川流动。热带草原气候与稀树草原气候重叠很广。如前所述,这些植被类型彼此差异很小,稀树草原只是乔木稀落的草原。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小小改变可使这两者互相转换。

  温带草原比热带草原干燥一些,也比较冷,至少在一年当中部分时间里是如此。热带草原季节性温度变化可能很小,但温带草原区温度变化可达40℃(72℉)。北美洲草原区每年平均降雨量为300—600毫米。1月平均温度从北方的-18℃(0℉)到南方的10℃(50℉),7月平均温度北、南各为18℃(64℉)和28℃(82℉)。北美洲草原区最北地区的年均温低于0℃(32℉)。

  草原出现于各式各样的气候和地质环境,也与许多不同土壤类型有关。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影响着土壤形成,这又导致草原土壤异于其他土壤。草原枯枝落叶层及其分解型态通常造成上层富有机质土壤(可达地表以下300毫米)的发展。沙漠土壤没有这一层,与森林土壤典型枯枝落叶腐烂表层也不相同。其结构松散,富含植物养分。土壤下层是典型的白中带黄,尤其是深度2米左右的土层。

高一语文期末阅读练习题: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期末阅读练习题《草原文化》以供大家学习。 《草原文化》阅读原文: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1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