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阅读训练记叙文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一语文阅读训练记叙文(一)

  节日是人们奖给自己庸常生活的礼品。情调别致的汴京人一年中安排的节很多,尤其隆重的是“三大节”:寒食、冬至春节。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以冬至后105天为寒食,寒食第3天为清明。由于俩节日日期太近,汴京人都是混在一起过。

  汴京过清明,民间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寒食前一天称为“炊熟”,汴京城内,家家户户用面粉和红栆蒸制成飞燕状的枣馍,用柳条穿起来,插在门楣上,叫做“插柳”。这一天还要熬制杏仁大麦粥,制作馓子、麦糕、乳酪等大量食品,供寒食“灭火”后只吃冷食用。寒食节三天不许做饭,这对于常年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来说,无疑是一年中最得劲的日子,故民间有谚语说“馋妇思正月,懒妇思寒食”。寒食节期间,各级“公务员”也放假七天,与民同乐,汴京城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个“黄金周”。城内城外,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上坟扫墓、踏青游玩、休闲购物的人流,孟元老用“田野如市”来形容。人们采来杂花装饰轿顶,折来柳枝垂挂下来当轿帘,然后“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在青草地上蹴鞠(踢足球),进行放风筝比赛,秋千上是沐浴春风的少女。北宋诗人王禹偁写《寒食》诗曰:“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寒食节灭火,到清明时需要重新取火,所以皇宫每年都要举行“颁新火”仪式。仪式之前由宫中内侍用榆木钻火,先得火者,朝廷赏绢三匹、金碗一口。唐朝时,新火只是赐给近臣贵戚,宋朝皇帝宽厚仁爱,体恤下属,赐新火的范围扩大,凡是京官,皆得馈赠。大文豪欧阳修曾赋《清明赐新火》诗赞扬皇恩浩荡:“鱼钥侵晨放九门,天街一骑走红尘。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添侍臣。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烟新……”祥瑞的轻烟伴随着特权的荣幸,溢于言表。

  画家张择端倾艺术之功,将汴京清明节的繁荣热闹尽收画中,绘就了不朽长卷——《清明上河图》。展开画卷,巍峨高耸的城楼,雄伟壮观的虹桥,舟楫相连的汴河,鳞次栉比的商铺,摩肩接踵的游人,无不演绎着汴京曾经的辉煌。

  1.下列有关“大宋汴京寒食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寒食节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三大节日之一。

  B.大宋时寒食节在冬至后第105天。

  C.与清明节相比,大宋汴京人更重视寒食节。

  D.大宋汴京人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混在一起过。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大宋汴京寒食、清明民间习俗的一项是(  )

  A.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着用柳条穿起来的枣馍,这枣馍是用面粉和红枣蒸制成的,像飞燕的形状。

  B.家家户户都熬制杏仁大麦粥,制作馓子等大量食品,用于寒食后食用,因为寒食节不准动烟火。

  C.汴京城内外,大街小巷,人们上坟扫墓、踏青游玩、休闲购物,非常热闹。

  D.皇宫每年都要举行“颁新火”仪式、“颁新火”,就是皇帝把宫中钻木所得的火种赐给京官。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家庭主妇把寒食节当做一年中最舒适的日子,因为在节日期间,她们可以不必操持家务。

  B.从寒食节开始,大宋汴京各行各业都放假七天,汴京城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个“黄金周”。

  C.采来杂花装饰轿顶,折来柳枝当轿帘,野炊,这是大宋汴京人过清明时的场景。

  D.踢足球,放风筝,荡秋千。所有这些活动都被北宋诗人王禹偁写进了他的《寒食》诗中。

  高一语文阅读训练记叙文答案:

  1.D

  (A寒食节应是汴京人最隆重的“三大节”之一,不是各朝各地都如此;B《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宋时期汴京人的生活,寒食节在冬至后第105天,只是大宋汴京人的习俗;C文中无据)

  2.D (此项所述的是宫廷礼制而非民间习俗)

  3.C

  (A“她们可以不必操持家务”应是她们可以不必生火煮饭,因为寒食节只能吃冷食,但并不代表妇女们不操持其他家务;B“各行各业”应为“各级‘公务员’”;D王禹偁《寒食》诗中只写了儿童摘花、追蝴蝶、荡秋千的情景,未写放风筝踢足球的情景)

  高一语文阅读训练记叙文(二)

  ①推开屋门,母亲在蒙头睡觉。我叫了一声,妈!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道,谁呀!

  ②是我,妈,你不得劲了吗?她缓慢地翻身坐起,白发蓬乱,一脸倦容地看我一眼,瞌睡。

  ③我一边拿起梳子给她梳头一边笑说,大白天的,睡啥觉?她看一下外面,这不,天才亮吗?

  ④我说,快吃晌午饭了,你不去捡“宝贝”,别人就捡跑了!

  ⑤她说,老神仙给我留着哩——别梳了,老婆子了,头发梳恁理顺有啥用?

  ⑥我说,头发梳理顺后捡“宝贝”时,人家就说,看这老太太多漂亮;乱蓬蓬的头发,人家就会说,看,那捡垃圾的疯婆子又过来了!母亲就笑起来,你这娃儿咋不说正经话呢!

  ⑦母亲晚上七、八点就睡觉,夜里一点多坐起来自顾自说话,说累了再睡一会儿;四五点就起床,到外面捡垃圾——“宝贝”;吃过早饭,还去街上捡“宝贝”,捡累了回来就睡。一晌下来,她的“宝贝”就能堆一屋子。生物钟完全乱了,搞得一家人也跟着乱。

  ⑧妹妹老在为清理垃圾的事与母亲发生争执。妹妹要把垃圾清理出去,母亲横竖不让。每次都要等母亲出门捡“宝贝”时,妹妹才能把堆满屋子的垃圾清扫一遍。

  ⑨我清理母亲的“宝贝”时,总是先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递给母亲,对她说,这是收垃圾人给的定金。她接过来问,这是多少钱啊?我说,你数数。在母亲数钱时,我就把一屋子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⑩母亲虽然疲倦,我还是鼓动他出去捡“宝贝”,毕竟生命在于运动。母亲八九十岁了,这大半辈子,哪一天都会走很多路,干很多活。如果不让她干活,不让她走路,就等于给她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妹妹每每抱怨母亲捡“宝贝”的事时,母亲就说,你哥叫我捡哩,咋着?

  ⑾给母亲梳完头,母亲就问我,娃儿,今儿个你咋不去上班啊?我说回来看看你就走,你是不是想去捡“宝贝”呀?母亲说,谁还捡呀,你们不是都不让我捡吗?我瞌睡了,你上班走吧!

  ⑿说着母亲又躺下了。我给母亲盖好被子说,妈,你一会儿捡“宝贝”别跑恁远,迷了路找不到家咋办?母亲说,我就恁笨?嘴底下就是家!

  ⒀我走到街上,见了邻居站在那儿说话,邻居就给我说些母亲捡垃圾的小趣闻。一转脸看见母亲已经走了出来,两眼不停地在路两边查看,手里已经捡了一把垃圾。她看见我时,本能地把垃圾背到后面。

  ⒁我走过去问,妈,你不是睡觉吗?母亲说,我出来送送你。我说,你手里拿的啥呀?母亲只得拿出来,啥,捡哩宝贝!我一看又是一沓垃圾纸,手上已弄得很脏,就拉她到邻居家水池上洗手。她说,好好的手洗啥哩!我说,把手洗干净才能捡宝贝呀!

  ⒂洗手时,我看见母亲的一个指甲劈了,就掏出指甲剪给她剪指甲。她就认真地看我的手,又用另一只手摸摸我的手说,娃儿你恁有福,看你这中指多长;男人有福一人福,女人有福发满屋!

  ⒃几个邻居听见,都夸她,你看这老太太不迷了,还出口成章呢!就是您有福,才给您娃儿们带来了福气!母亲笑咪咪地问,真哩?是我给她们带来的福气?

  ⒄我看着母亲认真地点点头,是哩,都是你给我们带来的福气!

  9.下面对文章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选错一项不得分)

  A.本文截取了与母亲生活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真挚、深厚的母子之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

  B.文章第①段写“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刻画了作为老年人的母亲面对儿子的关心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C.文章采取以顺叙为主,间以分叙的叙事方式,在平实的叙事中,作者娓娓道来,自然流露情感,表达了对天下所有母亲美好的祝愿。

  D.文章把“我” 和“妹妹” 对待“母亲”捡垃圾的态度作对比,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爱戴之情以及“妹妹”的年幼无知。

  E.文章采取有限的视角,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通过“我”之眼、“我”之口来写“母亲”的言行,“我”既是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10.联系全文,概括 “我”的母亲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1.作者在文章最后写“我”的几个邻居对母亲的夸赞,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写作意图。(4分)

  12.文章标题是“母亲带来的福气”,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来探究其内涵。(8分)

  高一语文阅读训练记叙文答案:

  9.CD

  10.母亲是一个普通的老年妇女形象。(1)年迈:母亲的满头白发、作息时间以及容易疲倦都表现了老年人的特点。(2)勤劳:母亲每天捡拾“宝贝”表现了母亲的勤劳。(3)节俭:母亲数硬币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节俭。(4)可爱:母亲捡拾垃圾见到“我”时的言行体现了母亲可爱的一面。

  11.内容上:既表现邻居们的淳朴善良和邻里之间的和睦友善,又从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2)结构上:既延宕故事的情节,又引出后面文章的主题。

  12.(1)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人,母亲的养育之恩我们将终生铭记;二是母亲的关爱和母亲的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幸福。(4分)(2)文本中的“我”为了母亲的身体健康鼓动母亲每天出去捡拾“宝贝”,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希望母亲能运动,能健康长寿,而对母亲关切的问候,替母亲梳头、洗手、剪指甲等细节都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之心。(2分)(3)联系自身实际(2分)

35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