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政治 > 高一上学期政治重点提纲(3)

高一上学期政治重点提纲(3)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一上学期政治重点提纲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条件下,产品分配必然按照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前提条件)

  ②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在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需要的情况下,现实的选择即“按劳分配”。

  ③必要性。(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目前,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脑体差别还存在,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是谋生的手段。因此不能实行平均分配,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自然成为制约实现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5。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虽然公有制企业的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是,在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仍然占较大比重。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A、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B、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③原因: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B、确立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国家收和支出就是财政。

  (1)主体:国家

  (2)本质: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3)内容:是对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征收具有强制性特点。

  (4)实现形式:国家预算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包括财政的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奖金。

  (2)形式: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征收而最广。

  (3)影响因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3。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形式或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注: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

  其内容: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 保险等。

  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 困难户救济等。

  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

  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4、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

  (1)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2)注:①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

  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④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二、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1)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配置职能)

  (2)调控经济平稳运行。(即经济稳定职能)

  (3)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职能)

  ①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②促进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竞争力。

  2、人民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即政权的保障)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即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

  (3)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即收入公平分配的保障)

  第九课、征税与纳税

  一.税收和依法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

  形式。

  (1)主体:国家。(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同其他财政收入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2)依据:税法。(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三性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关系:①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②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③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1)增值税:①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 ②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③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②我国个人所得税,按照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特色:纳税人所得越高,(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④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⑤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

  1、纳税人和负税人:

  (1)纳税人含义: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负税人含义: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

  (2)联系: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③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①从一般意义上讲税收是国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意识:

  ①义务意识:自觉成信纳税,反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②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