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政治>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点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经济生活是高一学生要学的政治课程,有哪些基础知识点要我们了解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点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经济生活需要有各种生活资料。吃、喝、住、穿、用等方面需要的生活资料,是人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工具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便不能存在。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一切经济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进行的。

  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个网络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

  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真正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建设事业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发展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既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又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4.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坚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

  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5.我国人民生活在2000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津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主要是就经济目标来说的。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剐跨过小康的门槛,还偏重于物质消费,不能更多地注重精神消费;还偏重于生存消费,不能更多地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

  6.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时,我国将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届时社会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将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全国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民族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在实现经济目标、追求物质文明的丽时,还要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学习和运用经济知识,用“经济眼光”分析问题

  所谓“经济眼光”就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都要从经济上进行分析,要有“经济头脑”。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经济背景,而且要学习算经济帐,还要懂得经济法规。

  学习贯彻十七大有关精神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露协凋可持续,收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遣到二00二年比二000年翻两番。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在人娄社会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不管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还是迄今为止数千年的文明时期,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生产。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因此,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只有当一个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其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生活需求,而且还有较多剩余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有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各种社会活动。无论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都要以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动,使整个社会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又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生产条件怎样变化,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劳动者的劳动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性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

  土地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在内的任何一个行业和部门,其生产必须管助于土地才能进行。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实体,都可以追溯到土地。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

  (3)资本。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资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资本通常有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和商品形态。

  (4)经营管理。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的作用,不会自动发挥出来,必须有另一种生产要素对它们进行组织、联结和整合,才可能发挥它们的合力作用。这种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经营管理。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因而,经营管理也是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

  (5)科学技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台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土地、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缺一不可。其中,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类要素看得见,摸得着,被称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是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社会生产。

  4.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民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在一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6.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一个国家的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GDP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一国(或地区)GDP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当然,GDP这一统计指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在人们还没有寻找到一个

  更好的并且很成熟的统计指标之前,GDP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7.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要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8.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开了积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积累就是指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有了积累,才会有条件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和有收入;才会有条件去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也才有力量去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可见,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2)社会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三条渠道:①政府的财政渠道。②企业的利润留成。③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学习贯彻十七大有关精神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1.个人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在总收人中,扣除需要缴纳的税收和社会保障金的余下收入是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个人总收入一(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2.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应从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出发,但通常需要考虑两个因素:(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在当期增加消费、减少储蓄;预期未来收入将会减少时,则在当期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发生影响。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同时,消费对生产又有反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我国目前推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课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4.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直接关系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

  学会正确消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应当努力使我们的消费做到既是适度的,又是合理的,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5.适度消费的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量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生产量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自然会增加就业,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适度消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适度消费体现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的生产目的。适度消费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又必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6.影响生活质量高低的因素

  一个家庭拥有的消费资料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反映的是消费水平的高低,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但是,生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物质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外,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

  (1)与精神消费状况相关。受教育、听音乐、看电影、社会交往、游山玩水等等,都属于精神消费。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一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2)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闲暇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它是消费者享用自己的收入和进行文化、娱乐、交往活动的时间。

  (3)与生活环境有关。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7。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

  艰苦朴素是一种传统美德,页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良品质。(1)提倡艰苦朴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2)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链康成长;(3)提倡艰苦朴素,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与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密切联系着的。

  我们要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从日常的生活消费做起,努力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8.消费结构及分类

  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

  (1)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生存消费是指维持生命存续所必须的消费,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消费;享受消费是指为了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进行的消费;发展消费是指为了求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消费。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截然分开,相互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变动的。

  (2)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是指满足生理需求的消费;精神消费是指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

  (3)耐用消费品消费、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消费品分为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凡是在消费之后,消费品被消耗掉的,就是非耐用消费品;而在损坏之前可以供人们长时间使用的消费品,就是耐用消费品。除了购买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进行消费之外,人们还需要支付费用接受各种眼务,这就是服务消费。

  (4)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自给性消费是不通过市场交换、不支付费用的消费;商品性消费是通过购买商品或付费接受服务进行的消费。

  9.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首先发现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人们把这种变化趋势称作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100

  由于思格尔系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10.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消费结构的这种进步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日常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消费结构的进步还突出表现在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11.消费的弹性和刚性

  合理安排不同的消费项目,需要了解消费需求的“弹性”。当某种消费品的价格上升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减少对它的消费;当某种消费品的价格下降的时候,人们通常又会增加对它的消费;当人们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通常也是减少的;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通常也是增加的。

  但是,有些消费支出项目,不论它们的价格和家庭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对它们的消费支出都差不多,这些项目的弹性就比较小。例如食物费用、水电煤气费用、接受普及教育所需委的费用等就属于这种情况。也可以说这些方面的消费具有剐性。

  12.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行为是受消费心理支配的。人们的消费活动,从开始到终结,都贯穿着心理活动。人们的消费心理,有的是健隶的、积设的,有的则是不健康的、消极的。健康的消费心理,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实现台理消费;而不建康的消费心理,则妨碍合理消费,使人花冤枉钱,甚至花钱买罪受。禹此,要学会合理消费,提高消费的效益,一方面要学一点有关消费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刚要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13.常见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是指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违反精神文明的,或者影响合理消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生活中常见的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主要有:(1)攀比心理,表现为追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全然不顾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条件,也不管这样消费对自己合适不合适;(2)炫耀心理,表现为追求的是“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并以此作为荣耀;(3)从众心理,表现为顺从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仿效多数人的消费行为;(4)逆反心理,表现为排斥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拒绝循规蹈矩,追求与众不同。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常表观为:冲动购物;缺乏自制力;自觉不自觉地将粥物作为宣泄情绪、疏解心理压力的手段。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14.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消费者是货币的所有者,经营者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没有经营者,就没有可供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没有消费者,经营者就无法经营,更不可能实现赢利。但同时,消费者总希孳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价越廉越好、物越美越好;经营’者则希望商品或眼务的价格越高越好、利润越多越好。

  15.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要特剐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中,一般来说,经营者处于强势地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因为:

  (1)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对消费对象(商品或服务)所掌握的价格、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远远不如经营者。

  (2)消费者一般是个别消费的,而经营者多数是有组织的法人。经营者往往拥有技术、法律、关系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拥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和社会关系,拥有雄厚的资金。因此,在信息收集、交易条件分析和决策上,以及在商品服务质量检测和谈判交涉时,消费者无疑处于弱势地位。

  正因为消费者与经营者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特别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6.维护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意义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良性互动、实现“双赢”。也就是说,消费者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仅对消费者自己有利,对尊重消费者利益的经营者也是有利的。这是因为,这种维权行为使得违反诚信、甚至违法经营的企业无法获利,直至淘汰出局;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行为无法存在;而尊重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则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不断发展壮大。

  17,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此外,消费者还有权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计量、经营作风、服务态度等提出意见,有权举报经营者的侵权行为和将有关情况如实向大众传播媒介反映;并享有获得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的权利;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基于消费者的相对弱势地位,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予了消费者特殊的保护,但并没有给消费者不正当维权的权利。消费者在勇于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在消费时行为规范、举止得当,实现文明消费。

  18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当从自我保护做起。自我保护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少与经营者发生不必要的争议,而当争议发生时,也有利于争议的解决。

  我国法律规定了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多条途径,便于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解决争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协商和解具有及时、方便、经济、有利于维持当事人之间友好相处的优点,因此是实际生活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也是消费者通常首先采用的方法。但是,协商和解达成的协议是一种私下约定行为,并无法律效力。

  (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消费者耗

  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经济负担也比较轻。但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不是解决消费者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或者调解不能达成协议,以及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都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一般说来,如果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涉嫌违反法律、法规的,消费者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诉是比较有利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有行政处罚权。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当事人不能就此再向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经营者不履约的,消费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是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最有权威的方式。但是用提起诉讼的方法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消费者在时间、费用、精力等方面所承受的负担都比较重,消费者往往选择将此作为解决争议的最终途径。

  学习贯彻十七大有关精神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同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

  (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除了提供粮食,解决人们吃饭问题外,还为城乡居民提供大量的副食品。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原

  料,为工业品提供重要的市场,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富余的劳动力,为国家建设提供相当多的资金积累。

  可见,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3.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两个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最基本的部门,它们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其中尤以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的作用最为重要。

  (2)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除去食品工业产品外,主要满足人们的“穿”和“用”。

  (3)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5.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它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

  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和

  人民生活提供服务,因此也称为广义的服务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点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点

经济生活是高一学生要学的政治课程,有哪些基础知识点要我们了解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基础知识点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四课复习资料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四课复习资料

    在高一政治复习教学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很关键,复习经济生活第四课内容时也不例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四课复习资料

  •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在整个高一政治必修1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至关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

  • 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复习资料
    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复习资料

    进行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内容的复习时,学生可以整理出复习资料,对记忆知识点有很大帮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复习

  • 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知识点归纳

    在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中,具体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必

292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