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地理>

初三级地理复习工作总结(2)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初三地理复习工作总结(四)

  一、教学方面

  1.初三复习时安排怎样更合理

  1)第一轮复习侧重夯实基础

  (1)定好复习计划

  (2)课本基础知识要过关

  (3)区域位置要记准

  (4)自然地理多归纳

  (5)人文地理抓案例

  (6)注意能力训练

  2)第二轮复习侧重培养能力

  (1)强化读图、培养能力

  (2)加强训练、注重实效

  (3)关心热点、综合渗透 3)第三轮复习侧重挖掘潜力

  (1)依据考纲、回归教材

  (2)回顾反思、巩固提高

  (3)强化能力、规范答题

  2、初三教学重难点是什么?怎样突破?

  (1)自然地理部分要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教学时应注重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2)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教学时要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3)区域地理部分在教学时应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象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3、初三作业安排怎样更高效?

  每天检查作业固然重要,但易出现抄袭现象。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按时完成更加重要。

  二、高考试题评价

  1、试题总的来说不难,因为较难的自然地理部分占的比重很小,特别是最难的地球部分没有出现。但是试题比较灵活。

  2、答案在题干中,答案在材料里。所以学生只要“清醒”一点,正确答案和正确思路很容易找到。

  这次的教训是平时的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可能少了点,也有一些部分训练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改变的部分。

  三、学生培养

  1、一批本生培养

  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后进生管理

  1)先弄清差生为什么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然后“对症下药”

  2)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兴趣

  3)班主任的作用很重要

  3、尖子生培养

  1)真正改变文科的“学苗”,合理安排文科时间

  2)若组建尖子班,就应组建“真正”的尖子班

  四、年部管理 学校应严格管理教师教学时间,提倡教师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以便学生有更多

  初三地理复习工作总结(五)

  临近期末,为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特作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的:

  1、现在试题的一大特点是灵活、联系实际,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识图、析图、解图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能识图、会用图、能根据图示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到对他们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3、通过复习弥补知识的缺漏,强化重点,解决难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4、使学生通过复习既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1、现状:A、复习时间较短,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B、一部分学生仍不太会读图,个别学生,地理成绩不理想,班级之间差距较大。

  C、不过学生有信心继续学好地理知识,各班学风浓厚,争取取得好成绩。

  2、对策:

  ①一方面:发放复习资料,强调复习方法,复习要做到“四到”:眼到、心到、嘴到、手到。也就是要用心,对于易错难写字要动手写写,为防止走神,边记边念。对照课本内容认真复习一遍,对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要强调理解记忆,布置到位,

  目的要明确。教师每堂课先点一下重点难点,梳理知识脉络,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各班分组进行基础知识过关,课代表每天公布当天复习内容,要求组员到组长处过关,并签名。

  ②第二方面: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运用及识图能力的练习和提高。并查漏补缺,以及综合运用练习。主讲全品上的课时练习。

  ③第三方面:落实。每天抽查几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情况,及时督促。 ④第四方面:指出重要地图:南亚、东南亚、西亚、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等地图

  初三地理复习工作总结(六)

  一、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 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⑷地

  球卫星照片

  4. 地球仪

  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

  (二)地球的运动

  注意:①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

  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②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

  五带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由北到南的顺序)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66.5°N--90°N,北极圈以北)、北温带(23.5°N--66.5°N,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热带(23.5°N--23.5°S,南北回归线之间)、南温带(23.5°S--66.5°S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南寒带(66.5°S--90°S南极圈以南) 我国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五带特点:(1)寒带:终年严寒,有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

  (2)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3)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

  (三)地图的阅读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三要素又称地图的“语言”(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程度 ①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比例尺类型: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小 → 表示范围大 → 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 → 表示范围小 → 内容详细

  (2)方向:①一般方法: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指向标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地图上能够通过图例辨别地理事物(参照教材18页了解常见图例)

  2、地图的选用:根据使用目的选择不同地图。 (四)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求两点相对高度,同在海平面上,海拔相减;如果一个点在海平面以下,则海拔绝对值相加)

  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同一条等高线个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数值差相等 ,这个数值差叫等高距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顶 山脊 山谷 陡崖 a., b. c.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凸高为低) d.陡崖:等高线重合(重叠)处

  2.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把不同的海拔和深度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里,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

  陆地表面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200米,地面平坦;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 高原:海拔较高,>500米,面积较大,外围陡峭、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海拔较高,>500米,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等高线密而数值较高 丘陵:海拔不高,<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与山地相似但等线数值较低 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与山顶相反

  3.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二、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海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

  2. 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北极却是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却是陆地(南极洲)。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半岛:陆地伸入海洋的凸出部分(三面环海) 岛屿:四面环海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 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 2.七大洲和四大洋(如图1-3):大洲名称:① ② 洲 ⑥大洋洲 ⑦南极洲。

  大洋名称:A、北冰洋B、大西洋C、太平洋D、印度洋。

  (1) 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

  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 七个大洲的分布

  (3) ①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有北美洲和南美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

  ②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③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

  ④穿过赤道的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⑤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大洋洲和亚洲。

  ⑥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

  (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大印北)。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屿格陵兰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

  (5)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6)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7)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二)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在两亿前年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泛大陆),周围是一片海洋,6500年前开始分裂,到现在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分成六个板块,各个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参照42页教材图记忆)

  4.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常形成山脉。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5.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天气和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

  4

  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卫星云图上白色代表云区,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

  3.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8页。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教材49页图3.5)

  4. 根据空气污染指数来判断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状况:污染指数小,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大。(污染指数0~50优,51~100良,污染指数

  (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气温的测定: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气温的表示符号℃,读法“摄氏度”, 日平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一天观测4次) 2.气温变化:

  (1)气温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2)气温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点连在一起组成的线。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各点的气温相等;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小;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上存在气温差异;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4.气温曲线图的的阅读方法:一是找极值,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二是看弯曲,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三是分析变化,即分析气温的变化。(同时要学会绘制)

  (2)(三)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 地区降水少,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 在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世界“雨极”);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世界“干极”)。

  (四)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气候的分布:热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寒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极圈内,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前缓慢之后迅速,特别是人口越来越多。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3.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 = 总人口/总面积(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分布特点: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地区、近海地区、平原地区。

  (1)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①社会经济条件: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②自然条件: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都在平原地区,所以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

  (2)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原因:极端干旱;过于湿热;终年严寒等。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4.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

  ②人口不断减少停止增长,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等费用增加等问题。

  ③采取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比利时、瑞士为法语国家;

  ____: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宗教建筑:____&mdash;&mdash;教堂;伊斯兰教&mdash;&mdash;清真寺; 佛教&mdash;&mdash;寺庙,佛塔。)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 、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地形、资源、土壤、水文、交通因素等。

  ① 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② 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山地区聚落稀疏(与人口分布相同);

  ③ 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④ 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如下表: 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如不加以保护,导致无法挽回额损失。 五、地区发展差异

  1.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mdash;&mdash;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布特点: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2.联合国是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

  3.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第二位是加拿大)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4.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mdash;&mdash;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mdash;&mdash;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猜你喜欢:

1.初三级地理复习工作总结

2.九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3.初三地理上册知识点小结

4.九年级地理备课组长工作总结

5.初中地理科组总结

6.初三语文工作总结6篇

87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