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 中考语文试卷小说散文阅读汇编(2)

中考语文试卷小说散文阅读汇编(2)

时间: 郑晓823 分享

中考语文试卷小说散文阅读汇编

  中考语文试卷小说散文阅读汇编(三)

  3、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 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说来就来了。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1.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

  2.陶淘这一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3.欣赏文中加横线句子。

  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4.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贺先生的为人处世与他的读书治学密不可分,联系你的读书经验,简要谈谈读书对你的影响。

  中考语文试卷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示例:相貌平凡;洒脱随性;学识渊博;从容镇定;责任感强;富有情趣。

  解析:作者以第三人称向人们讲述了主角贺先生的故事。先写一间大学,渲染一下文化氛围,再引出人物,从名字、专长、外貌、应激反应等,再把他放到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通过残酷的生活条件及与淘淘等的对比,把贺先生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答题时要注意“形象特征”四字的要求。

  2.示例:①陶淘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起到线索作用;②陶淘在生活中的表现与贺先生形成对比,突出贺先生的品质;③陶淘的积极变化侧面体现了贺先生的人格魅力。

  解析:人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陶淘在文中主要起线索和映衬作用。

  3.示例: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了贺先生在遭受迫害时的镇定,照应了前文的“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解析:“”中,贺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手里提着一面铜锣,贺先生的几个同辈因为受不了这种侮辱而自杀,但是贺先生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他还将普通的蔬菜做成各种美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种精神,在贺先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贺先生追求的是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一个人只要有追求,他就会有生存下去的欲望,所以贺先生没有因为生活的残酷也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表现得非常镇定。

  4.示例:①“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篇目,贺先生是研究《庄子》的专家,以“逍遥游”为题目符合贺先生的身份;②贺先生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以“逍遥游”为题目强调了贺先生的性格;③以“逍遥游”为题目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4、交代写作顺序。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7、作文为文章行文的线索。本文标题的作用可按上面的提示逐一思考。

  5.示例:《论语》显现了 孔子诲人不倦的身影;《呐喊》充满了对黑暗统治和丑陋现象的痛恨;《巴黎圣母院》洋溢着对爱、对人道主义的向往,始终闪烁着人生的光芒……它们教会了我欣赏并弘扬真善美,厌恶并摒弃假恶丑。

  解析:观点要正确,论述须有理有据,语文通畅。

  4、继父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包骨头贴到南墙上了!

  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再能顶个屁,还不就是人家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卖命地干。

  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

  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的,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去?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他倒劝起母亲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家孙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胎,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爸,皱纹何时如蛛1般吞没了您?

  爸,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他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

  爸,胃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倘若您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您多少啊?!

  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我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也没说起过生父。在我们兄妹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

  1.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下列句子,简要分析加点词反应的人物的心理(4分)

  ①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

  ②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

  3.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4分)

  4.“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中考语文试卷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答:内容上,强调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结构上,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题旨。

  【解析】某一句段内容的作用就是其对文章表现有哪些好处,通常可以从内容、中心、结构

  三方面方面分析。内容上,“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说明继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文章中心是表达对继父爱戴、怀念之情;结构上这两句分别在开头结尾,很容易分析出“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题旨”的作用。

  2.①答:“柔柔软软”写出了继父瞅着“我”时的满足与幸福的心理。

  【简析】“柔柔软软”的眼神能够给人以温柔幸福的感觉。

  ②答:“抹眼泪”写出了母亲感动、感激和内疚的心理。

  【简析】“眼泪”可以表现多种情感,对母亲来说,她对于毫无保留地帮助自己抚养自己与前夫的多个孩子的现任丈夫,既感动也会掺杂拖累了对方的愧疚的情感。

  3.答:“继父”只表明他的身份,如果用“继父”指称,显得生硬,有距离感,所以用“他”指称继父;以“爸、您”指称,能更直接抒发对继父深厚的感情。【简析】指称代表着人对人的态度,所以用“继父”陈述事实,用“爸”等称呼表达情感。

  4.答:从继父下班后去摆摊,直到去世前还在摆摊,他会修理各种电器,常常帮助别人,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人;从继父把糖让给我吃,把母亲夹给他的菜夹给我们,为了攒钱养活一家人,从不吸烟喝酒,一年四季穿旧衣服,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关爱孩子、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从继父不仅自己能忍受邻里街坊的风言风语以及爷爷奶奶他们的脸色,还劝母亲不要计较,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宽宏大量和好脾气的人。

  【简析】人物形象分析需要注意梳理好不同事件,并对事件归纳分析所能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切记没有头绪,看到哪写到哪,非常容易漏点。

看过中考语文试卷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的还看了:

1.中考哲理散文阅读题

2.初三语文散文阅读题

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4.初中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题

106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