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2019中考语文中必须规避的100个错别字及诗歌鉴赏

时间: 惠敏1218 分享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中考复习备考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简介:诗歌鉴赏

  知识点一: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1.理解诗歌的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古诗词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很含蓄,对阅读量有限,理解水平不高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审视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难得其要领,而题目告诉我们这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②了解作者

  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明乎此,就可以明白,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③理解诗句

  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诗眼”。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键词语和“诗眼”里。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 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从题目看,这诗是作者呈给张丞相的。那么,呈给张丞相要干什么呢?颈联的下句“端居耻圣明”给我们透露了信息:在这圣明之世,诗人不愿闲居着。显然,这是一首“干谒诗”,作者是求张丞相能推荐自己做官,为朝廷效力。

  ④分析形象

  客观存在的景色,事物及活生生的人,一旦被拢挫于笔端,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形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读者把握文学作品情思的主要途径。鉴赏作品的形象首先要弄清诗歌的主要意象,即景、物、人(包括抒情主人公)。景色的鉴赏要抓住情景的氛围和感情基调,并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心境来准确把握。景物的氛围一般有凄凉、清冷、幽深、空阔、辽远、静谧、热闹等,有冷暖两种基调,可反映出作者或喜或悲,或恬适或忧寂的思想感情。如《天净沙 秋思》,前三句话描写了秋天野外黄昏的景色,九个景物,烘托出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深秋落日,昏鸦归巢,人已还家,而游子尚在天涯,从而抒发了异乡游子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物象的鉴赏要注意其人格化形象所象征的人的品格、志趣、抱负等。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歌以人格化的手法写石灰的采石,烧石,泡用过程,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宁受千种磨难万般艰险甚至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留取人生之清白。叙事写人诗主要与怀远思乡、友人情谊、吊古伤今等有关。如白居易的《观刈麦》:通过叙述刈麦时节的两种典型形象现象,割麦者“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苦,拾穗者“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辛酸,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农民受到的沉重剥削与压迫,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

  含蓄凝炼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①诗句中动词、形容词。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举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贾岛经反复推敲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呢?敲字暗示门已关闭,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显得环境的幽静,这就有了审美情趣。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剩下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意思,意蕴浅多了。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出来,生动而又形象。动词、形容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

  ②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如杜甫诗《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一只小小的沙鸥罢了!这个比喻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再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的愁思是多么深长呀!修辞方法用得好,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③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请看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中“凄凄”和“袅袅”两个叠词用得传神。“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和感伤,“袅袅”形容秋日的苍凉和惨淡。这两个叠词不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那一份惜别之情表现得格外凝重。再如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

  ④拟声词。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那“关关”的和鸣声,激起了岸上的小伙子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对鸟鸣声生动而形象的模拟,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趣。

  ⑤数词和表颜色的词。数字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枯燥、乏味的。但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数字入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叙事抒情。辛弃疾词《西江月》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和乡土的气息,不但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反而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除数词外,古典诗歌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表颜色的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色彩美,借以抒发作者的某种心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中将江、鸟、山、花四景分别敷以碧绿、洁白、苍青、火红四种颜色,“江碧”衬“鸟”之白,“山青”衬“花”之红,色彩鲜明,令人赏心悦目。

  3.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①抒情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②对比烘托。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烘托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

  ③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和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都成功地运用了一些典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修辞。诗词当中经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互文、双关等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与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联为一体,把现实与自然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生平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知识点二:诗歌鉴赏解法指导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托物言志,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对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拟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经典示例】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观刈麦》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步骤二),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经典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l 第四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l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l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l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l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2019中考语文中必须规避的100个错别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凭(平)心而论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2019中考语文中必须规避的100个错别字及诗歌鉴赏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中考复习备考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9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简介:诗歌鉴赏 知识点一: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1.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5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