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时间: 磊安793 分享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累,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抽时间温习巩固,语文成绩一定会不断提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自”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家(整治)推之四海(推广、延伸)

  B.格物(推究)领悟(明白、理解)

  C.治国(治理)致知(获得)

  D.清谈(清淡的)不知所措(处理)

  2.下面句子中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_,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__外界误认为________自己。

  ③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________过程的向导。

  ④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________。

  A.①探察②探索探讨③探索④探察

  B.①探索②探察探讨③探索④探察

  C.①探察②探察探讨③探索④探索

  D.①探讨②探索探讨③探索④探察

  3.在下面的横线上加入一段文字,先后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南极是一个冰雪有2000米厚的大陆,________。

  ①1983年7月,测得最低气温为零下89.2℃

  ②在南极点,年平均温度达零下50℃

  ③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大陆在等待着我们去征服

  ④它是世界上最寒冷、风最大的地方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C.①②④③D.③④①②

  4.填入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①( )今天寒风刺骨,( )我还是早早出门了。

  ②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饿死,( )吃你的饭。

  ③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 )不会用思想。

  ④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 )轻于鸿毛呢,( )重于泰山?

  A.①虽然……但是②不是……就是③但是④不是……而是

  B.①尽管……可是②宁可……也不③可是④不是……就是

  C.①虽然……但是②宁可……也不③可是④是……还是

  5.填空。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中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课内阅读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老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概括第③段中的事例,这个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

  7.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9.作者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11.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三、课外探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2.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13.下面是对文章第③~⑦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一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14.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1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清”应解释为“不切实际”。

  2.C3.A4.C

  5.礼记 大学 礼记 大学 中庸

  6.要探察竹子的性质,就要进行实地的栽种、研究和观察(科学实验)。证明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这一观点。

  7.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8.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9.传统教育的弊端,学生动手能力差,做研究时没主张,没主意。

  10.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1.略。12.C13.D14.A、B

  15.(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3)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16.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

8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