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2016年南昌二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6年南昌二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2016年南昌二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二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对于高二的历史,往往在期末的时候要怎样复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2016年南昌二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16年南昌二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25题

  1.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唐,到宋代则大大强化,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影响到宋代文化生活的运行,故A项正确;儒家本就讲究慎终追远,材料反映的祭祖两分局面变为不同阶层共享,与理学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否发达并不影响民间祭祖,更不能决定民间祭祖行为的重要性上升,故C项错误;文化氛围的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题干所述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

  2.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本题可用排除法。A、B、C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均排除。依据材料文字“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可知内府对六部实行监察权,故D项正确。

  3.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C.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棉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并没有反映雇佣关系,无法判断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说明更多的劳动力从事棉花的种植,棉花属于农作物中的经济作物,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卖到市场上,这体现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结合题干“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可知种稻和种棉者比例为三与七,但无法判定种植面积比例,故D项错误。

  4.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儒学主流派别即程朱理学的特称,不包括陆九渊的心学,明代王阳明发展了心学,促进了理学的繁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所取代,故A项正确;宋代理学的出现,已经是儒学严密的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概念的变化,未涉及对道学的批判问题,故C项错误;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故D项错误。

  5.《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维护国家主权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清政府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不据理力争,属于典型的没有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体现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中英的对峙不是武力上,而是谈判桌外交上,“畏惧英国武力威胁”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清政府并不是鄙视英夷不屑斡旋,而是希望签订条约后,侵略者抓紧离开,故D项错误。

  6.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答案】无

  【解析】无

  7.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中的信息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其目的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故B正确;抗战时期,中共主张团结地主阶级进行抗战,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进行了合作,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

  8.1939年12月,英国的民间团体“中国运动委员会”开办了一个专门出售中国珠宝、丝织品、扇子、瓷器以及儿童玩具的市场。这一活动也得到《泰晤士报》很大的帮助。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手工业制品享誉英国 B.欧战爆发英国急需中国物资

  C.英国各界掀起援华抗日热潮 D.中国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英国民间团体开办出售中国的手工业制品的市场,并不能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制品享誉英国,故A项错误;这些手工业制品并不是战争所需的,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团体和报社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但英国政府此时尚未表态要援华抗日,“英国各界”说法不当,故C项错误;中国抗战引起了英国民间团体和报社的关注,故D项正确。

  9.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某部队曾向中央发出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C.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D.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重庆政协会议的召开主要是讨论和平建国,所以会议期间中共并未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即经鄂中”可知,战争发生地是湖北一带,不是陕北解放区,故B项错误。刘邓大军千里挺近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与材料中“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不符,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可知中共部队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由材料中“即经鄂中”可知战争发生于中原解放区,故D项正确。

  10.费正清在评价毛泽东的一篇报告时说:“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以下对于毛泽东这一报告的说法正确的

  A.此时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完成 B.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C.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D.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根据题干信息“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知是中共八大,因为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需求与生产力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项正确;A 项是三大改造完成,故A项错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的是七届二中全会,故C项错误;邓小平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故D项错误。

  11.1980年与1975年想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面糊哈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天草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无

  【解析】无

  12.邓小平说:“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C.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是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B项正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1992年之后,材料涉及内容的只是所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了阻力,故D项错误。

  13.1991年2月,《解放日报》先后发表四篇署名“皇甫平”的社评,社评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指出“我们如果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随即,《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纷纷发文,对“皇甫平”的观点进行指责和围攻。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未确立 B.尚未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共识

  C.仍然坚持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D.苏联解体影响中国发展道路的抉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项错误;1991年对“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大多数人还不能接受,表明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共识尚未形成,故B项正确;1978年后改革开放就开始突破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是1991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三十年来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政策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两个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属于“制度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材料中“政策性开放”是指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逐步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与材料中“制度性开放”不符,故A项错误;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属于“政策性开放”,故B项错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属于“政策性开放”,与材料中 “制度性开放”不符,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中 “制度性开放新阶段” 相符,故D项正确。

  15.20 世纪50 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推动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C.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成员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本目的在于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政权,在外交上采取拒不承认和封锁的战略,企图扼杀新中国,故D项正确;A项符合“一边倒”外交原则,故A项错误;B项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故C项错误。

  16.恩格斯说,古希腊某执政官的改革使“雅典”这一“民主共和国”,“直接从氏族社会中产生。”恩格斯的评价主要是基于该执政官规定

  A.公民依据财产多寡参政 B.把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

  C.陪审法庭有最高立法权 D.公职面向所有阶层开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据“直接从氏族社会中产生”可知此时不再强调贵族和平民的区别,说明氏族贵族势力已被铲除,结合所学可知该执政官是克里斯提尼。依据财产多寡参政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故A 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把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故B项正确;陪审法庭有最高立法权是在伯利克里时期,故C 项错误;公职面向所有阶层开放是在伯利克里时期,故D 项错误。

  17.希波战争时代的希罗多德在记述几场重大战斗时始终未提神的干预和帮助,同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恰成鲜明对比。这一历史变化体现了

  A.人文精神的兴起 B.工商贸易的繁荣 C.民主政治的形成 D.历史叙述的科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材料 “在记述几场重大战斗时始终未提神的干预和帮助”体现了人的伟大和力量,这是人文精神的反映,故A项正确;工商贸易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形成都是人文主义形成的条件,材料不能反映出来,故B、C两项错误;特洛伊战争与希罗多德战争都属于文学作品,都有作者个人加工成分,无法体现叙述的科学性,故D项错误。

  18.“以此为标志诞生的近代自然科学,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首先作为革命的精神力量,对西欧观念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上评价针对的是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

  C.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D.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科技。文艺复兴运动时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故A项错误;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冲击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故B项正确;伽利略的主要贡献是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不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故C项错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故D项错误。

  1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

  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依据材料“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可知从本质上说,美国不是专制暴政国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可知,各州通过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防止多数人的暴政,而不是通过“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故B项错误;材料“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体现了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故C项正确;美国通过“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0.《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使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这段论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出发点是

  A.阶级斗争的开展 B.旧生产关系的变革 C.整体世界的演进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共产党宣言》。A、B、C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大工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考查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出发点,故选D。

  21.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监督,对选民负责且选民可以随时撤换委员,这些均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A项正确;直接民主制度是指每一个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所有政策的制订,例如公民投票决策便是其中一种实践直接民主的方式,B项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并未获得广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支持,只是城市市民、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斗,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22.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直接导致的革命事件使俄国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很快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出现苏维埃和临时政府政权并存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中“彼得格勒工人罢工”“国际妇女日”“打倒专制制度”等信息表明这次直接导致的革命事件是“二月革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符合题意。A项完成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表述不准确;B、C两项都是十月革命后的事件。故选D。

  23.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可见,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二战后初期”对应的只有杜鲁门时期,故C项正确;威尔逊时期 是一战阶段,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罗斯福时期指的是经济大危机和二战时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肯尼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4.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不到3年。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2大上又提出一个20年计划,要用10年(1970年实现)时间在物质、技术水平方面超过美国;再用10年实现按需分配,建成共产主义。材料表明当时

  A.赫鲁晓夫出现“左”倾冒进倾向 B.斯大林模式受到一定冲击

  C.推行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材料“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不到3年。……要用10年(1970年实现)时间在物质、技术水平方面超过美国;再用10年实现按需分配,建成共产主义”表明了赫鲁晓夫急于求成的“左”倾冒进思想,故A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受到冲击是指赫鲁晓夫改革中农业和工业方面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推行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美国处于优势,故D项错误。

  25.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A项应该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建立“没有国界的欧洲”,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欧洲政治一体化还未完全实现,故C项错误; “扫清障碍”表述过于夸大,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4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年轻时,范仲淹曾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根据龚杰《张载评传》整理

  材料二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在英国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欧文从小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800年,欧文管理了一个拥有2500多个工人的工厂。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了第一步实验。他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禁止使用童工,取消针对工人的罚款制度,尽力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他创办了工人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设立工人学校,设立医疗费和养老金制度。欧文在提高了工人福利的同时也积攒了一大笔钱。

  1821年,他公开提出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的新社会。1824年,欧文变卖了所有家产,从英国来到美国。他在印第安纳州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

  ——根据柯尔[英]《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和《欧文文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和欧文各自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张载和欧文都探索了理想社会,分析两者的异同。

  【答案】(1)张载:儒学危机和三教合一的趋势;商品经济繁荣对民俗民风的冲击;土地兼并严重。

  欧文:工业革命开展,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生活悲惨。

  (2)异:①方式上:张载以复古的方式在儒家经典中寻找理想社会;欧文: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开创性地探索理想社会。

  ②内容上:张载的理想社会是以奉行儒家伦理道德和维持等级秩序为特色的;欧文的理想社会是财产公有,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前提:张载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欧文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

  同:两者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空想);两者都充满了理想色彩;都强调天下大同(为公);都重视实验验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空想社会主义。

  第(1)问,第一小问,张载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依据材料“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结合时代背景得出思想上儒学出现的变化,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习俗造成了冲击;依据“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得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第二小问,欧文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依据材料“1800年,欧文管理了一个拥有2500多个工人的工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工业革命开展,工厂出现;依据“欧文从小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得出阶级矛盾尖锐,工人生活悲惨。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得出张载以复古的方式寻找理想社会,依据材料“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了第一步实验”得出欧文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开创性地探索理想社会;依据材料“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出张载的理想社会是以奉行儒家伦理道德和维持等级秩序为特色的,据材料二“1821年,他公开提出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的新社会”得出欧文的理想社会是财产公有、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联系时代背景得出张载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欧文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第二小问,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他们实验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得出其相同点。

  27.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你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1)体现: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主张: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意义: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观点: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探索: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 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启蒙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第(1)问,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可以结合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结合“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 “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等信息分析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紧扣“天然禀赋”,结合第一小问的解答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卢梭反对封建王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评述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首先选择一种自己的认识,但是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论述,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所选择的认识进行分析归纳。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在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1)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2)差异: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约法规定也为国务员;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或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具有进步作用;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辛亥革命;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可以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的地位和作用,从材料“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可以看出当时各阶层的地位,根据材料可知1832年后更多的阶层获得了选举权;第二小问,结合时间,多角度展开分析,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等加以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图表信息,直接对比概括可知。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性质、作用及影响三个角度,结合相关史实回答。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东北地区与中国的发展历程的关键词”

  从上表中选出2一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所学加以阐释。(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

  主题:东北地区见证了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关键词:辽阳行省,清王朝。

  阐释:

  辽阳行省: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利时受到中央节制。辽阳行省主要管辖东北地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清朝:清朝由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东北被称之为龙兴之地,是中国古代史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王朝。

  总之,东北地区见证了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

  (示例2)

  主题:东北地区见证了中国近代屈辱史。

  关键词:旅顺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七三一部队。

  阐释:

  旅顺大屠杀:旅顺大屠杀是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军队于1894年攻陷旅顺,对城内人民进行了屠杀。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七三一部队:七三一部队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是日本法西斯东北发动细菌战屠杀中国人民的主要罪证之一。

  总之,以上三个关键词都见证了日本的侵华逐步深入的历史,也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示例3)

  主题:东北地区见证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

  关键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大连。

  阐释:

  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帮助下,在长春建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

  大连: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4年,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总之,以上关键词见证了新中国由学习苏联到改革开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等。从所给关键词中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分类,然后根据各类关键词的共性提炼主题,运用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
看了"2016年南昌二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的人还看:

1.2016年衡阳一中高二政治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2.2016年湖南衡阳永州高二政治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3.2016年七年级下册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4.2016年初二年级历史会考试卷及其答案

156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