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在紧张的复习里,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张试卷。因为试题卷的练习能够帮助我们去检测学习中的缺点与漏洞!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欢迎阅读!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

  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

  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

  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

  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

  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

  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

  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

  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A、B、C三项都成立,但都不是“最大影响”。从长远看,闭关政策隔断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这才是最大的影响。

  答案:D

  5.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从“瓷镇(景德镇)……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看出流动人口多,制瓷业发达,从“瓷镇(景德镇)上佣工”表明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关系),不包含③的信息。

  答案:D

  6.下图截取自一幅古代名画,描绘的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情形。你认为,这一经济现象最早产生于(  )

  A.春秋 B.秦汉

  C.唐朝 D.北宋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图片中可知,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应是在北宋时期,故选D项。

  答案:D

  7.曾经在央视热播的连续剧《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③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使用广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明清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逐渐兴盛。②③④均是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①叙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答案:D

  8.在徽州地区的读书人家常见一副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代 B.唐代 C.清代 D.汉代

  解析:材料反映了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徽州地区的读书人对经商亦很重视,“营商好”,故选C项。

  答案:C

  9.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众多商人把商品贩卖到苏州,表明了苏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C

  10.在我国古代,封建政府为了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征收(  )

  A.盐税和铁税 B.关津之税和市肆之税

  C.盐铁税和关津之税 D.茶盐税和市肆之税

  解析:古代王朝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控制私营工商业,征收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故选B项。

  答案:B

  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

  A.流通铜贝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解析:解题可用排除法。流通铜贝出现于西周时期,大量商业市镇和工场手工业出现是在明朝。

  答案:B

  12.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反映可知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表明了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答案:C

  13.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解析: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故选D项。A项是促进因素,B项与其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D

  1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由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商品经济不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缓慢,从而没有能够产生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明清史散论》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商业为主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分“规模”“发展速度”、“管理机制”、“商品质量”、“商业信誉”等方面,从材料中归纳概括。第(2)问要依据“晋商”等信息分析回答第一问,依据谚语概括回答第二问。第(3)问要概括材料大意是重农抑商,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应围绕商业的地位、从业道德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规模大;发展快;重视商品质量;管理规范;注重商业信誉。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资本活跃。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诚信为本。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和影响。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主题,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要依据“本业”、“末利”等信息分析思想,结合战国是封建社会开端这一特殊地位分析影响。第(2)问要从重农抑商政策与古代商业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第(3)问要依据“本务”、“末”等信息分析思想,结合清朝在中国历史中所处的时期分析影响。

  答案:(1)思想: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

  影响:在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从材料二看是违背了材料一的思想,前者是限制商业的发展,而后者是反映由于商业发展所出现的状况。这正说明了人为地抑制商业的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的发展,从而引起城市的显著变化。

  (3)思想:清朝时仍是重农抑商的思想。

  影响:这种思想对农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
看了"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的人还看:

1.高三期中历史联考试题及答案

2.高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

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

4.高考历史基础强化练习题及答案

172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