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接下来由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浙江省浙北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浙江省浙北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选择题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2012年4月4日,这首唱了600年的民谣再次在洪洞县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前响起。与这一活动关联最密切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国民大革命 B.工农武装割据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指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被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C.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A.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观察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于1965年

  ②西藏是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区

  ③西藏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多个民族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的团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列条款,出现在198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是

A.“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应扶助其发展”
B.“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
D.“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提出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分三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制度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是指

A.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关于《告台湾同胞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发表该公告的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B.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成功运用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D.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抗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倍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D.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

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 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
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 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中书省)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然中书和枢密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财政该由三司管,三司失职,可以换人,不该让两府侵其事。”钱穆先生的这段话描述的下列哪个朝代的制度?

A.汉 B.唐 C.宋 D.明

  宋代王谠在《唐语林,文学》中写道:“中正,乡曲之表也。藻别人物,知其乡中贤愚出处。”这里的“中正”是指

A.人名 B.官职 C.地名 D.制度

  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①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②最初是临时机构 ③始终由高官任职 ④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三元里人民发出《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查尔英夷素习,豺狼成性,抢夺为强,即前明倭寇之党。我天朝曾经将尔诛灭,因大洋各属国,求我皇上准其通商,我皇上体天地好生之德,容尔狗邦通商交易。”对这一文件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可以作为研究鸦片战争的辅助资料 ②反映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绪

  ③带有天朝上国的封建思想 ④主要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如下图,山海关城南有作为兵营的日本营盘、法国营盘、比利时营盘、意大利营盘、德国营盘和英国营盘的遗址。这六国营盘应该出现于

英国营盘 德国营盘 意大利营盘

  A.《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

  C.甲午战争后不久 D.《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宣读的《北京学生界宣言》开篇就写道:“呜呼国民!我最亲最爱最敬佩最有血性之同胞!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这表明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国民的

A.平等意识 B.民族意识 C.民主意识 D.共和意识

  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共要走

A.城市中心道路 B.统一战线道路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国共合作道路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综合题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6分)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2)以上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 (4分)

  材料三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3)材料三中说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3分)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4分)

  材料四 关于台湾问题,胡锦涛指出,当前台海局势仍十分复杂敏感。“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是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反对“台独”、遏制“台独”势力的冒险活动,符合中美双方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

  -----2004年10月25日胡锦涛会见美国国务卿鲍威尔

  (4)请根据材料四指出目前两岸统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4分)

  (13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科举制)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不说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

  ——钱穆《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195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钱穆先生对科举制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论证科举制在当时的影响。(10分)

  (16分)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8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请列举三项成就。(3分)
看了"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的人还看:

1.高中历史必修1期中练习题及答案

2.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3.高一历史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4.2015春学期肇庆市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5.湖南高中历史学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175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