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2017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2017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2017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会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重要的考试,历史知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背诵。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2017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2017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篇一

  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理解其意义

  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9年宪法: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3、祖国统一大业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2017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篇二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造成广泛深远影响,发展成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情况

  日内瓦会议(瑞士):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结果: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

  万隆国际会议(印尼):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作用: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上,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中国在注重参与联合国的外交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17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篇三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了解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的“冷战”的战略轨道,即马歇尔计划。这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北约: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约。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这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

  华约: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7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局面的正式形成。

  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德国分裂:杜鲁门主义出台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朝鲜的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了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被美国发现,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军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经过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是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共同体合并而成);1973年-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正式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联盟变成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后,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根本性变化;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以及两极格局的瓦解。

  >>>下一页更多精彩“2017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305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