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

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

  历史学科以其历史知识的广博性、历史意识的教育性和思想性以及历史思维的社会性和思辨性,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能力等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宋朝的建立

  一、宋朝的建立

  1、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2、宋建国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

  3、北宋的统一是不完全的,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二、文官体制

  1、背景:北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2、措施

  (1)军事:

  ① 961年,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史,一般由文官担任。

  ② 军事部署上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③ 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离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2)政治(选拔官员):

  ①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② 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正副枢密使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官担任。

  ③ 实行关、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便于官员的调迁撤换。

  三、科举制度的完善

  1、制度的完善 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式,以后成为定制。

  2、规则的完善 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

  3、内容的完善 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试,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4、影响: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辽、西夏和北宋的和战

  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127年,金发动靖康之变,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2、1127年,宋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3、南宋金之间的关系

  (1)1140年,岳飞抗金取得郾城大捷

  (2)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

  (3)此后南宋金长期对峙

  三、榷场

  (1)定义: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

  (2)管理:榷场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

  (3)商品: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各政权对榷场交易的商品种类有严格规定,如北方的战马,南方的铜铁、硫磺之类的军用物资,一般都严禁出境。

  (4)影响:虽然榷场的设置处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四、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1、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3、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1279年,元军在厓山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

  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经济中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表现

  (1)农业

  ① 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耕地的大量开垦,人们因地制宜的开辟了圩田、沙田、梯田。

  ②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 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很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宋代的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① 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还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

  ② 棉花种植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③ 宋代的制瓷业较前代发达,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④ 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海上丝绸之路

  1、原因:

  (1)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3)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能够制造大型的远洋船舶,指南针普遍使用)。

  2、表现

  (1)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2)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

  (3)这条商路中国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3、影响:

  (1)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2)但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少海外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统治者的政策和态度决定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命运

  (3)宋以后出于政治的需要,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逐步走向闭关自守,成为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猜你感兴趣的:

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2.初一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知识点总结

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5.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337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