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广东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试卷

广东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试卷

时间: 丽仪1102 分享

广东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试卷

  广东的期末考在即,各位高一的同学在第二学期即将结束之前,做一份历史复习试卷吧。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广东高一第二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广东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试卷一、选择题

  (共80小题。每题1分,共80分)

  1.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显,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2.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说:“掩低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由此可见

  A.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进步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3.马克思在谈及小农经济形态时说:“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都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由此可见,小农经济具有

  A.分散性 B.落后性 C.封闭性 D.脆弱性

  4.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③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④明清时期出现了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者并存的局面最早出现于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6.有学者为了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最晚应该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找到的最有利证据应是

  A.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B.《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C.《诗经•国风•召南》载,“蚕妇发髻高高耸,日夜养蚕无闲空”

  D.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

  7.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诗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称道的工艺技术是

  A.冶铁技术 B.缫丝技术 C.青瓷技术 D.造船技术

  8.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官营手工业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9.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0.下图是北宋时期赋税结构的变化图(单位:万贯)。据此可知,当时

  A.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B.政府实行重商抑农

  C.政府降低农业赋税 D.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11.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出

  A.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B.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C.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12.“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这里的“我”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3.16、17世纪的欧洲通货膨胀,币值下跌,物价大幅上涨,此称“价格革命”。直接导致这一现象的是

  A.中世纪城市复兴发展 B.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中西贸易的巨额逆差 D.农业生产的急剧下滑

  14.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

  15.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16.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7.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18.意大利在经历了两个世纪活跃的发明创造之后,大约到1550年衰落,这一转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贸易中心变动 B.文艺复兴中心转移

  C.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理性主义成为潮流

  19.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20.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少买”以防止贵金属流出;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多卖”,实现贸易上的顺差。材料强调“少买”“多卖”实际上是

  A.对外贸易的不同方式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贸易保护主义 D.自由放任原则

  21.从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贸易据点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将近三百年,“西方势力席卷南亚和东南亚,却始终未能越过中国的南大门一步”。决定性的原因是:

  A.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B.中国海禁闭关政策成效显著

  C.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D.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尚不具备征服全世界的能力

  22.1516年,托马斯•莫尔爵士在《乌托邦》一书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他控诉的是

  A.黑人奴隶贸易的罪恶 B.圈地运动使农民境况悲惨

  C.大工厂制对工人残酷剥削 D.机器生产破坏了田园生活

  2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使用机器的生产部门是

  A.棉纺织业 B.冶金业 C.铁路运输业 D.远洋航海业

  24.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英国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出口的法令。这种做法反映了英国

  A.同别国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B.已经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方针 D.企图垄断先进的生产技术

  2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需要 B.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D.世界市场的形成

  26.1870-1913年,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了2倍以上,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

  C.工厂制的形成 D.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

  27.1870年,31岁的美国人洛克菲勒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了美孚石油公司。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这体现了

  A.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B.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

  C.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D.石油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28.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社会的进步,这主要是指

  A.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B.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C.它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它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29.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 B.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30.近代自然经济之所以“瓦而不解”,有人总结,是因为地主“不会废”,资产阶级“没想废”,农民“没废成”,无产阶级“没废完”,帝国主义则说,“废他个啥!”这里的“废”是指废除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封建土地国有制

  C.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土地买卖制度

  31.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创办福州船政局

  32.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创办了一批中国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D.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33.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国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天津机器制造局

  3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洋务运动对中国传统经济冲击最大的是

  A.创办近代企业 B.派遣留美学生

  C.开设新式学堂 D.筹建近代海军

  35.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C.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D.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6.奕訢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37.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等几种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A.由私人投资兴办 B.采用机器设备生产

  C.都设于通商口岸 D.都是资本主义企业

  38.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A.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39.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企业性质不同的是

  A.上海发昌机器厂 B.大生纱厂 C.福州船政局 D.继昌隆缫丝厂

  40.1912年民国政府颁行《商业注册章程》,减免了清朝规定的注册费用,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该措施意图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鼓励创办实业 C.恢复市场秩序 D.巩固新生政权

  41.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须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外资企业出现 B.洋务运动兴起 C.工人运动高涨 D.实业救国高潮

  42.下列对中国近代“抵制洋货”这一历史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B.促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富强

  C.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多次“抵制洋货”运动

  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3.据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年。此后的13年(至1949年),中国的工业产量和农业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帝国主义掠夺 B.国民党发动内战 C.北洋军阀混战 D.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4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实施“一五”计划 B.组织人民公社

  C.进行三大改造 D.发动“大跃进”

  45.以下关于三大改造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保证了工业化的进行 ②消灭私有制是主要内容

  ③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④以计划发展经济违背了当时的世界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6.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改造方式是

  A.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公私合营 D.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47.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48.《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下列事件中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 D.八字调整方针提出

  49.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某领导人宣布:“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过。”这种“乌托邦”的想法,并非梦呓,而是有一个所谓物质基础。这里的“所谓物质基础”应是指

  A.国民经济恢复 B.三大改造完成 C.“ 一五”计划完成 D.“粮食卫星”

  50.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存在着两次“自毁性”的经济运动,它们指的是

  A.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B.一五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

  51.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实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的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

  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

  D.人们迫切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52.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前期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展开

  53.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中,作者记述道:“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元钱也始终花不 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 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

  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 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

  54.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下列属于““””时期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抓革命,促生产”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55.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我们都下海吧”,所有的年轻或不太年轻的人们都在用这样的词汇互相试探和鼓励。上述“中国公司元年”最可能是

  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3年

  56.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其主要目的在于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C.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7.“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①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②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③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58.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中,环渤海经济带属于这一体系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沿边开放城镇

  59.下列事件,与“走出去”战略无关的是

  A.海尔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B.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

  C.招商引资热潮的出现 D.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

  60.20世纪初,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过《京华百二竹枝词》,其中咏叹女学生这样写道:“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这一社会风俗变化源于

  A.汉唐遗风 B.因循守旧 C.欧风美雨 D.以俄为师

  61.清末的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你认为从该诗中能反映出①近代服饰的西化;②洋货充斥中国市场;③国人崇洋现象普遍;④传统服饰已完全被抛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这一变化表明

  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 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

  63.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以身着绿军装为时尚。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审美情趣 B.政治观念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

  64.下列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蓝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65.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6.《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斥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67.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正确的是

  A.《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B.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在台湾

  C.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D.《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报刊

  68.清末民初山西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A.文化娱乐生活落后 B.教育日渐衰落

  C.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农村生活水平高

  69.中国人近代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台湾 B.天津 C.广东 D.湖北

  70.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互联网 B.轮船航运业 C.电报业 D.大众报业

  71.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72.大危机前,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一现象直接造成了

  A.股票投机盛行 B.工业利润剧增 C.市场虚假繁荣 D. 经济危机爆发

  73.下列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巨大

  C.为法西斯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D.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彼此团结共同应对

  74.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 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A.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D.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

  75.下面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④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6.历史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这场“大手术”指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

  B.政府参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大规模干预经济

  C.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政权干预资本家的经营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

  77.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黄金时代”结束。下列哪条建议可以被政府采纳以使其走出“滞涨”困境

  A.扩大社会保障支出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D.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78.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它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样 B.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看法一致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79.下列属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是

  A.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B.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C.纷纷提高关税壁垒 D.采用自由放任政策

  80.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 平。19 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B. 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C. 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D. 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广东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试卷二、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81.1932年至1934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28银行的存款年增幅平均在15%以上,全国银行存款总额有较快增长。这表明当时中国

  A.金融秩序平稳健康 B.经济大危机影响不大

  C.社会财富逐渐增长 D.工商业发展身处困境

  82.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83.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萌发

  84.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85.据统计,美国收入在一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在1982~1985年大约少得联邦津贴470美元,收入在一万至两万美元的损失360美元;而收入超过八万美元的家庭则只损失170美元。这是因为

  A.社会福利发展明显不均 B.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税收

  C.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D.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广东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试卷三、填空题

  (本大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86.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痼疾,它会严重影响封建王朝的统治。为此,各个时期的统治者纷纷采取措施试图缓解甚至解决这一问题。如王莽的土地国有制;隋唐时期的均田制;明朝时期严格清查土地,绘制成册,称之为“ ”;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是 。

  87.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在19世纪 年代,在东南沿海,开始出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到20世纪初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 。

  88.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历史事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新航路的开辟,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它 ;对于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来说,新航路开辟则直接带来的是 。

  89.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经济方面,该会对后来中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有 ;

  90.“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完善、

  以及 。


猜你喜欢:

1.高一下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2.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3.高一上历史期末试题

4.2016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5.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370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