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中历史重难点分析

高中历史重难点分析

时间: 碧瑶1194 分享

高中历史重难点分析

  不管学习哪个学科都会有重点和难点,这也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地方,如何攻克重难点也成了学习上的重大任务,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于高中历史的重难点分析情况。

  高中历史都有哪些重难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易错点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指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易混点

  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高中历史重难点分析

  3、明朝以前,宰相(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易错点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该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写法。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易错点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4、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7、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8、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9、国民革命运动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易混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易错点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5、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6、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7、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8、中国要避免十年““””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易混点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易错点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易混点

  1、“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即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2、用对比记忆法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易错点

  1、注意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易混点

  1、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黄金时代”)。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

  3、《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易错点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注意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4、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易混点

  1、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的统一性表现:

  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

  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易错点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3、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易错点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攻略 :不靠死记硬背一样能学好历史

  我们都知道历史知识点不仅多而且琐碎,但作为历史学科的基础,考生们往往会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与历史课本“搏斗”。这种方法不见得有错,但的却不利于科学记忆以及兴趣的培养。今天历史君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不用死记硬背也能学好历史的方法。

  一、紧 抓 史 纲, 明 确 知 识 框 架

  史纲就是主干知识线索,即那些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按照纵向或横向线索加以整合的知识点集合。对史纲的梳理在二轮复习就已经完成,由于这些知识点是考查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再次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提炼重点,明确知识线索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

  譬如,按照纵向线索,我们可以梳理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中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民本思想及其实践、人文主义思想 的发展、古今中外民主与法制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历程等若干线索。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线索为例,可以将必修二的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 单元、第八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梳理,进一步明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有:经济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并且逐渐形成制度化、 体系化的世界市场。

  再如,按照横向线索梳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明清之际的中国与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下的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1949年至1956年的新中国等都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梳理。梳理时,一定要明确其经济、政治、思想的阶段特征,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落 实 史 实,查 补 细 节 知 识

  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基本史实的识记和理解是高考的关键。因此,考生需要在这十几天内对《考试大纲》明确的知识点进一步落实。根据近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下列知识点是常考考点,需要强化复习:

  必修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行省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 战争、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

  必修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商业、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 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 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必修三:百家争鸣、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儒学成为正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进一步落实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认真阅读五本教材。一方面,查漏补缺,复习主干知识之外的枝节知识;另一面,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即三本必修之间的联系,必修与选修、选修与选修之间的联系,做到复习无盲点。

  三、强 化 史 法,提 升 应 试 技 巧

  在将基本知识点和主干知识线索高效复习一遍甚至多遍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调整心态,认真整理、分析以前做过的典型试题及前几年的高考真题。

  将自己以前做错的题,得分较低的再看一遍,深入分析研究,明确错误原因:知识性失分,要及时回归教材;方法性失分,要重新审题,理清该题思路,找准切入点;过失性失分,要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等毛病。

396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