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三年级方法 > 三年级语文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建议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建议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建议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建议,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请学生用各种方式了解一些关于友情的动人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曾为好朋友做过什么事情,或者想一想自己的好朋友曾为自己做过的让自己感动的事。

  2、本课要求会认的8个字中,应注意“输”“拭”为翘舌音,“恒”为后鼻音。“输”“拭”“捂”“竭”可联系已学过的“愉”“试”“语”“喝”进行比较记忆。要求会写的字中,“炸”“输”“型”“酒”“掩”“咬”等字可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指导,其中“炸”“酒”字可与“昨”“洒”进行比较记忆;注意“否”“咬”中,“口”在不同位置时的书写特点;对结构复杂的字,如“拳”“掩”等应加强指导。

  3、课文描写具体,事件感人,能够比较容易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引发共鸣,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学的具体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为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谈话营造紧张、危急的气氛;还可以利用课题导入新课: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说说“她”是谁,“我”是谁,再简单介绍小女孩、阮恒的情况,用几句话说清楚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使学生在对话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4、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人物神情、动作的词句,提出问题,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如,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联系上下文提出问题。如,既然不是针刺疼了他,怎么会“啜泣”呢?为什么“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根据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提出问题。

  如,小男孩“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他有什么痛苦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做简单的分析,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文中泡泡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读书方法。可让学生联系上文,在质疑、释疑,了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临的严峻情况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从而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迫在眉睫”一词的意思。

  抓住阮恒小手的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中,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最后下定决心举起手来。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他“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是为什么?可先让学生推测医生安慰阮恒的话,引导学生领会虽然献血不会死,阮恒所担心的只是一场虚惊,但他那愿为朋友牺牲自己的美好心灵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引导学生思考他这种想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从而对阮恒献血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把握全文内容:这种想法是在医生问是否有人献血,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之前就产生了。之后,阮恒献血过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一直到“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为止,这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始终在困扰着他。

  5、教师可组织对课题的讨论:为什么用阮恒的话当题目?还可用其他什么做题目?引导学生通过题目的比较,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更深刻地感受阮恒的品格。根据课文的内容,题目还可拟为:“献血”“可敬的阮恒”等。为什么作者用阮恒的话当题目?“她是我的朋友”,是阮恒献血前真实、朴实的想法。虽然阮恒误认为给别人献血自己就要死掉,但他还是选择了献血。可见,“朋友”在阮恒心中是多么重要。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在这句话中得到最真实、最准确、最集中的反映。

  6、可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把握环境特点读。如,指导读面临严峻局面的句子时,语速要稍快,读出紧张危急的气氛;把握感情基调读: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举——放——举”这三个动词要读出语速的变化(从慢到快),特别是最后“举起来”语气要坚定;图文对照入情入境地读: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画面向学生展现了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7、课后第二题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决,因描写阮恒动作、表情的句子有多处,可根据学情有所侧重地进行处理。

  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想一想医生安慰阮恒的话。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神情、动作的变化,是内心痛苦不断加剧的直接反映。产生这种痛苦的原因在于阮恒缺乏献血方面的知识。医生的话使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可见医生的话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想象医生安慰阮恒的是什么话:不要怕,只需要你的一小部分血就可以挽救那个小女孩的生命,你不会有危险,马上就好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医生说的话。

  8、课上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课前了解的关于友情的故事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于友谊的故事。可能的话,结合课文内容来交流,会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步阅读》中的文章《平分生命》,同样是一个关于献血的动人故事,可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学习读一读,议一议。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教学札记

  在东林小学我执教了叙事类课文《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课上完以后,听课老师感觉我的课型和写人文章的课型比较相似,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脱离了课境。怎样将叙事课文和写人课文区别教学,我进行了反思。

  1.关注故事的情节,整体研读文本

  写事的文章不可避免的有人的存在,但在教学上写人的文章和写事的文章在教学上肯定是有区别的。我想,要上出叙事课文的味道,除了要聚焦人物,还要关注故事情节本身的一波三折,努力发挥文本自身的“召唤”功能。

  小姑娘急需输血——在沉默中举手献血——充满恐惧的献血——误解献血会死——了解冒死献血的原因。这是文章的情节变化,也暗合着读者的阅读心理。在教学第二课时,我省去了前四段和后三段,主要研读了阮恒献血时的心理,因为没有联系前后内容,这一部份情节内容就孤立起来了,学生在感受阮恒矛盾心理时并不细腻。比如有一个环节我请学生想像阮恒在献血时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回答大多是“我一定要坚持,我要救小姑娘”,很少有学生说到阮恒还觉得很害怕,在此基础上再转折为了救朋友,阮恒坚持着。包括让学生想像医生会怎么安慰阮恒,也有不少学生写的内容都是医生要让阮恒坚持下去,而没有从献血是不会死的这个角度去劝慰阮恒。

  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我只关注阮恒这个人物,而没有关注整个事件,把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教学时没有幅射全篇课文,忽视了前后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把一篇写事的课文上成了写人的文章。

  2.课文情感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对人物进行定性

  写人的文章往往是以事衬人,写事的文章往往是以事说理。再次审视文本,我感觉到教学这篇写事课文应该通过读懂在误以为献血会死的情况下,阮恒为小姑娘献血这一件事,从而感受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而不仅仅是对阮恒个人的赞美。

  教学本课时我聚焦主人公——阮恒,对这个人物进行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研读和分析,最后的落脚点变成了对这个人物进行定性,比如勇敢、善良、无私奉献。这样的教法就与写人课文上法无异了,教学也落入了俗套。

  在感受到阮恒的害怕,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后,教学应走向哪个方向呢?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文章的理即友爱在文境中进行升华,比如基于文本想像小姑娘对阮恒的感激之情,在此基础上拓展一些友爱小故事,或读几条友情格言等等。当然这些还是不成熟的想法,但是叙事类的课文教学应努力走事理结合的路子。

  ↓↓↓点击下一页查看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288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