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数学学习方法 > 数学的毕业论文范文(2)

数学的毕业论文范文(2)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数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数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把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巧妙而灵动地转化为数学活动。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发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并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技能,提升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做法与思考。

  一、走进生活,应用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同样,生活离开了数学,那将是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巧妙创设真实的生活场境,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彰显了数学鲜活的生命力,促使学生萌生主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一)课前调查,萌发应用意识

  教师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课前,我设计了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了解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是怎样用的?由此,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衣物成分含棉量、某种酒的度数、工厂产品的合格率、树木的成活率等。并且由于兴趣盎然,一些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或请教父母,了解了其中的意义及在生活中怎样应用。课上,一张张记录着学生收集调查结果信息的纸条,喜滋滋地摆在桌面上,这些是他们对生活知识的收集和提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直接切入本课知识重点。在收集信息中,学生了解的是社会,深入的是生活实践,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得以明显提高,求百分率这个知识重点,在学生头脑中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所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坚实的一步,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他们才会善于“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创设场景,培养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学生周围的现实世界应成为探索的源泉,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寻求新知识的生活原型,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学习、理解、感受数学,为新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因此,恰当地创设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设计成四个层次进行:(1)活动前,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零币(一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等);(2)活动开始,把准备好的人民币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认识这些人民币;(3)活动中,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超市”去购买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余、缺多少钱。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亲历体验,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小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生活背景,如买菜、去超市购物、收存零钱、用好压岁钱等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节,但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策划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家庭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魅力。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应用题”之后,启发学生按下表把自己或家里买的东西记录下来,并列出算式。

  在操作中,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及互相间的数量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些学生还从自己的表中发现“当花的钱一样多时,买单价贵的物品就买得少,买单价便宜的物品就买得多”的函数思想。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熟悉的生活中,他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地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

  二、走近学生,倡导有效的学习方式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将会受用终身。”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以旧悟新,巧妙迁移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教师应把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学每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方法。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在让学生学懂小数乘法意义上,要求学生做到:想、比、算,即想整数乘法计算法则,比整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与小数乘法意义、法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要准确无误。通过分组讨论或同桌相互讨论,使多数学生掌握了这个新知识,但还有少数学生对积的小数点搞不清楚,这时我重点释疑,告诉他们怎样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如何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这些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促进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二)操作体验,巧建概念

  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成为共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历数学学习过程,在不断的体验与创造中学习。比如,在教学有关概念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物或模型进行演示。如教学“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概念时,可让学生准备一个小萝卜、一把小刀,师生一起切萝卜: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萝卜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此时对面、棱、顶点等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这时教师再出示长方体模型 ,并从模型中抽出长方体的骨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让其观察,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有12条棱,每个顶点由3条棱相交而成,它们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再把长方体的6个面展开,学生便直观地看到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等特征。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结合,既建立了概念,又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实践能力。

  (三)以形表数,感悟算理

  数学教学中,每一部分知识都有一定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一些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来化解教学难点,使教学难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教学“一个数乘分数”时,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图形来帮助理解。

  这个教学过程把一个高度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通过折纸有效地把形和数紧密地联系起来,灵动地将形转化为数学符号(即算式)。使学生在经历抽象――直观――抽象的探索过程中,在理解其意义的同时,真切感悟了计算分数乘分数时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

  实践证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务必引领学生经历有层次的数学活动,获得真切的数学实践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操作等活动场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用相融的过程中,最终获得数学素养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数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自古以来,数学就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令许多人望而生畏,然而,它又以其广泛的应用性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吸引着无数有志之仕为之折腰。

  下面谈谈数学的美

  一、数学美的发展

  人的美感的形成,是长期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在自然人化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的结果,是形式的和谐。

  从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人已具有了圆、圆柱、圆锥、圆台、球、垂直、平行、弧形、三角等几何概念,同时也对均衡、比例等特性有了较多的体会,审美意识也就产生了。在他们绘图和设计中表现出对空间关系的关心,这种关心铺设了通向几何学的道路。陶器、编织物上的图案显示出和谐性、对称性和相似性,这些特性反映了图形中蕴含着一些初等数学关系,由此,一种朦胧的数学美也就孕育其中。

  公元前6世纪,人们就从数与声音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他们认真研究了琴弦长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乐器的琴弦在一定的张力作用下,其频率与弦长成反比,从而推广研究,找出了美的一些形式因素:完整(如圆、球最美)、比例(如黄金分割)、对称、节奏等。

  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实践总结,人们发现数学美的内涵可概括为协调性、统一性、简单性、对称性和奇异性。

  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美

  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美,就拿对称来说吧,从外观上,人体左右对称,鸟类具有对称的翅膀;鹿头上顶着高大对称的角;翩翩飞舞的彩蝶,不仅双翅对称,翅膀上美丽花纹图案也是对称的;雪花呈六角对称形;肉眼看不见的许多病毒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固态晶体结构是由对称排列的原子和离子所组成。数学上的对称概念正是从自然事物形状抽象而来,对称从形式上看给人以美感,艺术家发现对称性的审美价值就赋予其创造物的对称性。现代各种徽标和图案设计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对称,既有反射对称,又有旋转对称,有平移对称,又有滑动反射对称以及这些对称的任意复合所形成的复合对称,在工程和建筑中也充满了对称设计,我国古代和世纪各地的许多建筑物都具有对称性结构,庭院布局(如故宫)则往往呈轴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理性精神。

  三、文学中的数学美

  喜欢诗词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宋代邵雍写的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寥寥20字,用十个数字描写了一路的景物,勾画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村落画卷,读来让人觉得妙趣横生,脍炙人口。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于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的座谈会上即席赋诗:物理几何是一家,一同携手到天涯。黑洞单极穷奥妙,纤维联络织锦霞。进化方程孤立异,曲率对隅瞬息空。筹算竟得千秋用,尽在拈花一笑中。此诗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中最新概念纳入优美的意境中,讴歌数学的奇迹。毫无斧凿痕迹,特别是“拈花一笑”一句极为传神,当年佛陀“拈花一笑”是告诉佛门弟子一切名利是非皆伤本体,而“拈花一笑”,一切荣辱皆无,“拈花一笑”传递的是禅意,此诗用典于此,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一首好的诗词令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它有着美的内涵,这里“文学美”的涵义包括“高尚人性的概括总结”、“审美意识的高度凝聚”、“词句结构的简洁性与对称性”以及音调上的顺畅与和谐性等,所以文学美也表现某种和谐性、简单性和抽象概括性,这样就与数学美有着某种可作类比的相似性,特别在审美标准上更有一些共同性。

  在小说创作上,很讲究“造型”的艺术,比如鲁迅先生创作出来的“阿Q”典型及其典型性格,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批人物中提取出“精神胜利法”的通性后而塑造成的人性模型,这其中包括有抽象思考的过程,类似地数学模型方法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数学造型就是去构筑、创造或设计美好的数学模型或理论模式,它们也都是抽象的产物,来源于实际背景而超越实际背景。

  德国19世纪的分析大师外斯特拉士曾说过:“真正的数学家都有几分诗人气质”,国外的传记作家常把数学家和诗人归入同一类,就是因为他们都能创造出优美的精神产品来。

  四、欣赏数学、享受数学

  数学是一门很美的学科,它既有优美的内容建构,又有美妙的思想和应用。

  自然界和人世界有许多错综复杂和杂乱无序的现象,例如物理世界和社会经济领域都有大量复杂关系问题和变化着的现象,但利用数学分析方法就可以将那些关系和现象中所隐含的秩序和法则通过公式、函数和方程表现为简单而有用的规律,从而使物理学和经济科学变得易于掌握。这说明数学不仅自身是优美的,而且还能帮助别的科学美起来。例如牛顿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在相对论基础上运用数学推导出质能转化公式E=mc2,这些都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上属于顶峰级的优美贡献。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在数学王国中尽情地享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快乐与欣慰。


猜你感兴趣的:

1.数学系毕业论文范文

2.数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数学毕业论文范文

4.数学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数学与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范文

2985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