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四年级方法>四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2)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知识点

  【文章结构】

  全文分六个部分进行叙述:

  第一部分:讲雨来的本领高。

  第二部分: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讲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讲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

  第五部分:讲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

  第六部分:讲雨来并没有死。

  【教材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六个部分叙述。

  第一部分讲雨来的游泳本领高。雨来生活的芦花村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是抗日根据地。芦花村旁有还乡河,河里有芦苇,雨来每到夏天就到还乡河游泳,所以练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领。

  第二部分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他在夜校跟着老师轻声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第三部分讲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在战斗形势异常紧张的关头,生活在革命家庭中的雨来,在危急的情况下毫不慌张,勇敢地掩护了李大叔,并机智地把敌人引开。

  第四部分讲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雨来机智地回答敌人的盘问;拒绝了敌人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威胁、毒打下也没有屈服。

  第五部分讲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村里人都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部分讲雨来并没有死。雨来能够在敌人的枪口底下巧妙逃生,进一步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

  本文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又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小英雄雨来勇敢机智的品质,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本文篇幅较长,因此要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作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因为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2、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直朝后院跑去。

  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因为年龄小,面对雪亮的刺刀,敌人以为雨来害怕,不顾一切朝后院跑去,实际上,雨来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

  3、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鲜血滴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几行字上,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句子未加任何雕琢,意思却含蓄深刻。这句话既写了当时的场景,又将鲜血和爱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会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

  4、有志不在年高。

  志:志气、志向;年高:年纪大。有志气不在于年纪大,指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大小来衡量,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异成绩。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二、对词语的理解

  晋察冀边区:晋,山西省简称,察,察哈尔省(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简称,冀,河北省简称。晋察冀边区是我抗日根据地之一。

  门槛: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也有用石头的)。

  推推搡搡:搡,猛推。推推搡搡就是使劲推的样子。

  劫难:灾难。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

  鸡冠花:一种草本植物,开的花形状像鸡冠,通常为红色。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教学建议

  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可读性强。可结合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学时,可结合课题,提出问题供学生自读时思考:本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雨来,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然后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三、四部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围绕“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敌两方面讨论,并让学生概括说出三、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在学生阅读的时候,要提示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快速阅读的方法,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可以从本课的重点语句发问,如,“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为什么作者要强调这句话?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发问,如,课文第六部分写雨来能够在敌人的枪口底下逃走,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有何联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几次,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句话?第一次是出现在雨来上夜校情景下,写出了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二次出现在雨来被鬼子毒打、鲜血直流的情况下,血滴溅在课本上,用来烘托雨来热爱祖国的决心和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知道,雨来之所以能和敌人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和他平时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另外,课文几次出现这句话,更加突出了雨来的品质。

  关于各部分内容的概括,建议在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给各部分加小标题。对每部分加小标题的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基本概括了本部分的内容,语句通顺即可。以下标题供参考: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作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也可用课文原句作小标题: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搬回原地”;④“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来没有死”。)

26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