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四年级方法>四年级语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走,我们去植树》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

  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我们一起去植树!

  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

  片片枝叶对是快乐的音符,

  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

  让每个人对健康、幸福。

  多栽一棵树,

  就多增添一片新绿;

  亿万棵树连起来,

  就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

  今天栽下绿色的希望,

  明天长成参天的大树。

  叫风沙乖乖低头

  让百鸟翩翩起舞。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

  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我们一起去植树!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教案

  一、文本研读:

  《走,我们去植树》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大力倡导学生去植树造林,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编排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是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共安排了四课,分别是《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

  《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描写了少年儿童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示了植树造林的好处,号召人们踊跃投入到植树活动中去。《第一朵杏花》真正写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尤其是对台风与物候的关系有着深刻研究。本文不以“竺爷爷的故事”为题,而选用“第一朵杏花”,突出了这“第一朵杏花”是故事的中心事物,集中体现了竺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燕子》是春天常见的飞鸟,本文将燕子和春天交织起来描写,写燕子外形可爱,写燕子赶来添趣,写燕子飞行轻快,写燕子休息美态,都置于春天这一大背景之中。正因为万木滋荣、百卉争妍的春天降临大地,才招来燕子,而燕子轻掠、戏水,乃至停歇时组成正待演奏的乐谱,都使春色更添生趣,二者相映生辉,让读者获得优美感受。《古诗两首》:《江南春》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秀丽春光,同时由烟雨迷蒙中的楼台佛寺联想到南朝覆灭,流露了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春日偶成》,表达了春日郊游,偶有所感,于是由着意兴所至,写下了这首即景生情的作品。

  “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这一主题在之前的春学期教材中已有所体现,这样的编排,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如《第一朵杏花》原来安排在第七册的第五单元,现在把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放到了“早春二月”的学习中来,也许更能激起孩子们对第一朵杏花的期待和关注吧。

  苏教版的第一篇课文均为诗歌,每次读这样的诗歌,就会在脑海闪现一幅幅明丽的画面;每次读这样的诗歌,心就会慢慢静下来,为之动容,受之点化,心更明澈。

  二、教法选择:

  1、图文对照,读懂诗歌

  课文精心安排了两幅插图。第一幅,红领巾带着微笑,扛着树苗、铲子,提着水桶,一路欢歌向前进。鸟儿向他们问好,小河向他们表示感谢。身后是片片村庄,绿树环饶,清河拥抱,红花点缀,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看着看着,不禁有诗句跳入脑海:“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多么亲切的召唤,带着希望,带着鼓励。“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领巾。是红领巾,是植树,让大地换上新颜。

  翻动书页,满眼的绿树,沟沟坎坎,坡坡岗岗,目力所及,绿意盎然,更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有了绿树的世界充满希望,带来遐想。欣赏着,欣赏着,不禁会感叹:“森林是人类的朋友!”不禁要呼唤,要感谢:“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用心欣赏插图,轻易就走进了诗中。忍不住要细读,发现诗歌用比喻、拟人清晰地告诉读者植树的好处:(1)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2)增添新绿,染绿版图;(3)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4)建设“四化”(提供木材。也可认为是对上文的总括,尊重孩子的理解。看成总括更容易理解文章结构。)

  插图是文本的重要资源。借助插图,诗画结合,更有助于走进诗歌。

  2、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本文是首轻快明丽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在文章出现了两次,一呼一应,震撼着我们的心。如今,还有多少孩子能为植一棵树而弯下纤弱的腰,伸出友爱的手?但如果真正让孩子知道了“植树的好处”,真正明白了“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的重大意义,孩子是会为之动容的,载下一棵树,护出一片绿也就不是梦。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第一次出现在第一节。它在一二节的语境中,表达的是孩子们植树时的愉悦。课文的插图中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课文中的“和煦、轻快、欢声笑语”,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为什么这么愉悦、欢快,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童年伴随着的是一棵棵小树吗?这样的植树目的,这样的课文主题,显得过于浅显、过于单薄了。诗歌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些吗?

  课文第二次出现“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是课文的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这一次出现又蕴含了什么意思,表达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也仅仅是为了首尾呼应吗?作者说,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为什么说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为什么说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仔细分析,这两句是承接三、四、五节而来,是对三、四、五节的一个总结。因为植树可以给人们提供清新的氧气,作者把树木比喻成绿色工厂;树木可以绿化荒山,染绿祖国的版图;孩子们栽下的不仅仅是伴随着自己成长的树苗,栽下的还是绿色的希望,是若干年之后,人类、动物生活的更加愉快、幸福。这时的孩子们再去体会“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就不单单是愉快、欣喜,它厚重多了,中间有沉甸甸的责任,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三、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和煦”“版图”、“音符”“绿色工厂”等词语。

  3、 学会观察图画,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4、 联系课文内容,了解植树的好处。

  5、 通过朗读体会少先队员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从小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比喻用法,体会比喻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五、微型课设计

  授课时间:20分钟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内容,了解植树的好处

  2、 指导写生字,完成课后第二题

  3、 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倾听能力

  教法:图文对照、朗读感悟

  学法:用抓住主要信息的方法看图;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 看图导入

  观察课文图画,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去干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能力,能从图画中搜寻主要信息,看懂图意,能用一句话表述清楚图画的主要内容;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在句子训练的基础上,将图画内容用一段话叙述出来,由句到段,指导说具体、说清楚;在观察与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师生评议、生生评议,培养 倾听能力。

  二、 读文,整体感知

  1、 多形式读诗歌,感知主要内容。

  (范读——引读——男女生对读——自由读)

  2、说说植树的好处,相机释词:和煦 音符 版图 乖乖翩翩起舞

  3、再读诗歌,体会少先队员愉快的心情,读出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决心。

  【设计意图】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词语意思,读中体会少先队员愉快的心情,读中感悟少先队员绿化祖国的决心。

  三、 写字指导

  1、范写:渠 厂 栽

  2、比较字形:乖——乘 版——板

  3、描红:课后第二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写字教学“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牢记写字指导,本课生字中的“乖、版”与“乘、板”是形近字,很容易混淆,教学中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式区分字形,强化记忆。

  四、 布置作业

  看插图写一段话,评分标准:若能用上课后3题中的4个词语,得80分,用上6个得90分,用上8个得100分。

  【设计意图】采用随文练笔的形式读写结合,落实中年级片段训练的要求;在片段练习中尝试运用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注重了词语的运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课程”,把“语用”摆到了重要位置;把“抄写词语”变为“在运用中抄写”,是落实减负增效理念的体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难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今天我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课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做了一些引导:

  一、 抓住课题,整体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教学时我通常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上课时,我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如果把前面一个字"走"去掉,意思有什么不同吗?(2)读了这个课题,大致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现了"加上一个‘走'字,有叫别人一起去植树的意思;没有‘走'字,只是讲‘我们去植树'这件事,没有叫别人一起去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读一读课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不难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诗歌是写与植树有关的内容。""这首诗是号召别人一起去植树的。""这首诗歌是写植树节到了少先队员去植树有的。"此时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诗歌,看看自己想得对不对。读完以后,有学生提出了补充意见:"这首诗除了叫人们去植树,还写了植树的好处。"于是,我让学生拿起笔来找一找,哪几个小节写了植树的好处,在这个小节前面作个记号。学生很快找到了第3、4、5、小节。"那么剩下1、2两个小节又是写什么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诵读感悟"环节。

  二、 抓关键词句,指导感悟 对于一篇课文而言,一般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对于一个章节或一个段落而言,也有能够提示概括主要内容、能统领全段的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它们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第1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来体会植树的季节和少先队员参加植树造林的快乐心情。而学生独特的感受又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体会"轻快的脚步"时,一个学生认为"冬天过去了,春风来了,人们脱下厚厚的、笨重的棉衣,换上了轻薄的春装,要加快脚步趁着美好的春光植树所以脚步显得很轻快。"而他的同桌则认为:"轻快的脚步还说明他们心情很高兴,因为感到高兴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所以脚步就显得很轻快。" 而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则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来展开想象,促进感悟。学生们还想到"少先队员们在学校操场边植树。""少先队员们在小区里植树。""少先队员们还在公园里植树。""少先队员们在江河边植树。"......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那些植树的少先队员们就已经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滩、沟渠、山坡、公路边走来,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于是,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进一步真正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抓课后问题,引导思考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4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可以教学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找出写植树的好处的章节重点阅读,查找资料了解,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之中巧妙的设计一个讨论"植树造林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便会想起家具,课桌、架桥、铁路枕木等都会用到树木。它的好处数不胜数。也可以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全诗,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效率高。

猜你感兴趣:

1.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

2.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

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二课第一朵杏花

4.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要点复习资料

5.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6.四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课文第12课

7.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种子

3029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