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2017年海南省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7年海南省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2017年海南省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我们要做哪些练习呢?别着急,先那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2017年海南省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17年海南省高三语文联考试卷

  第1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的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所以说文艺有社会性。我们虽看重文艺的社会性,却与一般从社会学观点谈文艺者所主张的不同。在他们看来,政治经济中的种种社会势力对于文艺倾向有决定性作用;在我们看来,这些势力虽可成为文艺风气转变的助因,而它的主因仍在作者对于读者的顾虑。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不同,因为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审美趣味不同。汉人的典丽的词赋,六朝人的清新的骈俪文,唐宋人的平正通达的古文,多少都因为当时读者特别爱好那种味道,才特别发达。中国古代文艺欣赏者首先是作者的朋友和同行的文人,所以唱和的风气特盛,而文艺作品一向是用来给别人欣赏的,味道有特别的偏好。在西方,有爱听英雄故事的群众才有荷马史诗和中世纪传奇,有喜欢看戏的群众才有希腊悲剧和伊丽莎白后朝的戏剧。近代人喜欢看小说消遣,所以小说最盛行,这些都是很粗浅的事例,如果细加分析,文学史上体裁与风格的演变,都可以证明作者时时在迁就读者。

  一个作者需要读者,就不能不看重读者;但是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作者在艺术上也决不能有伟大的成就。就一般情形说,读者与作者比,文化程度较低,审美趣味较劣,也较富于守旧性。因此,作者常不免处在两难境遇:如果一味迎合读者,揣摩风气,他的艺术就难超过当时已达到的水准;如果一味立异为高,孤高自赏,他的艺术至少在当时找不到读者。在历史上,作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因袭者,守成者;一是反抗者,创新者。不过这只是就粗浅的迹象而言,如果看得精细一点,文学史上因袭和反抗两种势力并非绝不相谋。纯粹的因袭者决不能成为艺术家,真正艺术家也绝不能只反抗而不因袭。所以聪明的艺术家在应因袭时因袭,在应反抗时反抗。他接受群众,群众才接受他;但是他也要高出群众,群众才受到他的启迪。这话看来像圆滑骑墙,但是你想一想曹植、陶潜、阮籍、杜甫、韩愈、苏轼、莎士比亚、歌德、易卜生、托尔斯泰,哪一个大家不是如此?

  一般人都以为文艺风气全是由少数革命作家形成的。我对此颇表怀疑。从文艺史看,一种新兴作风在社会上能与势力,固然因为有大胆的作者,但主要是因为有同情的读者。唐代诗人如卢仝、李贺未尝不独树一帜,他们却未能形成风气。一种新风气的形成,表示作者的需要,也表示读者的需要;作者非此不揣摩,读者非此不爱好,于是相习成风,弥漫一时。等到相当时期以后,这种固定的作风由僵化而腐朽,读者看腻了,作者也须另辟途径。文艺的革命和政治的革命是一样的,只有领袖而无群众,决不能成功。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才能养成,才能因袭;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也才能破坏,才能转变。作者水准高,可以把读者的水准提高,这道理是人人承认的;读者的水准高,也可以把作者的水准提高,这道理也许不那么浅显,却是同样正确。

  (摘编自朱光潜《谈语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社会学观点谈文艺的人认为,政治经济中的种种社会势力对于文艺倾向有决定性作用。

  B.作者在创造时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但不能一味地迁就读者,否则就不能有伟大的成就。

  C.作者有守成者与创新者之分,其实,在文学史上这两种势力并不互相抗衡,而是相通的。

  D.无论是破坏一种风气,还是养成一种风气,都需要作者与读者一起共同携手打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会受到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审美趣味的影响,某种文体特别发达,都是因为当时爱好这种文章的人特别多。

  B.一般来说,读者相比作者而言,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审美趣味较劣,也比较守旧,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就会有一定的顾虑,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C.唐代诗人如卢仝、李贺独树一帜,诗风大胆,有一定的成就,但没有形成一种风气,其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同情他们的读者。

  D.作者与读者相辅相成,互相助进,作者水准高,也可以把读者的水准提高,反过来,读者的水准高,也可以把作者的水准提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有其社会性,作者经常会迁就读者,文学作品的体裁与风格的演变就是明证。

  B.聪明的艺术家在处理因袭和反抗时的方法非常得当,他既接受群众,也会高于群众。

  C.古代的文艺作品,唱和风气很盛,文艺作品是给别人欣赏的,其格调低俗。

  D.新风气往往是在旧风气的打破中形成的,也是源自于作者与读者这两方的需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雍熙二年举进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历保宁、镇海二镇从事,凡十年。王化基、吕秸之、乐史荐于朝,擢著作佐郎,才一月,会考课,又迁殿中丞,出知彭州,加监察御史。转运使刘锡、马襄上其治迹,召归。会浦洛之败,奉诏劾白守荣辈,狱成,太宗奖其勤,面赐绯鱼。

  川峡豪民多傍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诏师道使两川议其事。师道以为迭使主领则争忿滋多,署以名级又重增扰害,廷奏非便,卒罢之。改祠部员外郎,出为京东转运使。真宗嗣位,进秩度支。咸平初,范正辞荐其材堪长民,徙知润州。以漕事入奏,特迁司封,改工部郎中。擢枢密直学士,掌三班。俄擢权三司使,从幸澶渊。

  师道弟几道,举进士礼部奏名,将廷试,近制悉糊名较等,陈尧咨当为考官,教几道于卷中密为识号。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师道固求辨理,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诣御史府推治之。坐论奏诬罔,责为忠武军行军司马,尧咨免所居官,为郓州团练副使。以郊祀恩,起为工部郎中、知复州,换秀州。

  大中祥符二年,以兵部郎中知潭州,迁太常少卿。师道敏于吏事,所至有声,吏民畏爱。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岁满,复加枢密直学士,换左司郎中,留一任。大中祥符七年,师道暴病卒,年五十四。

  师道性慷慨尚气,善谈世务,与人交敦笃。工为诗,多与杨亿辈酬唱,当时称之。

  (选自《宋史·刘师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B.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C.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D.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课:按一定的标准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并根据官吏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给予赏罚。

  B.嗣位: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正妻所生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土地、户籍等事宜的机关,部长官称为工部尚书。

  D.幸澶渊,文中指皇帝到澶渊。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师道被人推荐,受到赏识。王化基等人向朝廷举荐他,他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刘锡等人上报他的政绩;范正辞举荐他可以担任地方长官。

  B.刘师道恪尽职守。他奉命弹劾白守荣等人,结案后,皇帝给予他奖赏;他被朝廷派往处理川峡棘手事务,他分析实情予以上报。

  C.刘师道因弟弟的事被贬官。他的弟弟在进士考试中作弊,他坚持申辩,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结果他和考官陈尧咨都被贬官。

  D.刘师道有治理才干,也有文才。他勤于政事,所到之处有名声,受人敬畏、爱戴;他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5分)

  (2)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 绛 唇

  周邦彦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注】周邦彦,今浙江杭州人。此词作于作者从庐州转荆州时,时年34岁。

  8.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9.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 , ▲ ”两句,以雕刻为喻,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2)白居易《琵琶行》中,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到了“直把无声作有声”的境界的两句是 “ ▲ , ▲ ”。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句子是 “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后 来 者

  刘庆邦

  祝艺青的老家在黑龙江的双鸭山,她爸爸在井下当矿工,死于一场瓦斯爆炸事故。祝艺青大专毕业后,妈妈求人在矿上给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可祝艺青不愿到矿上去工作,说是不愿步爸爸的后尘,一到矿上就会流泪。妈妈说:那怎么办呢?你大学也毕业了,总得找一份工作吧!

  这时祝艺青提出,她要到北京去找工作。她提醒妈妈:你不是说我有一个表舅在北京当司长吗?妈妈想起来,她确实说过,祝艺青有一个表舅叫李海平,在北京一个国家机关当司长,李海平还是她的同学。

  祝艺青的妈妈问到了李海平的电话。她在电话里跟李海平套了半天近乎,才把女儿祝艺青想在北京找工作的事对李海平说了。

  祝艺青来到北京后,住在李海平家里。祝艺青一见面就管李海平叫舅,管李海平的妻子夏百合叫舅妈,把表字都省略了。夏百合见小祝长得高高挑挑,鼻子眼儿都没什么毛病,说话还算懂理,没有反对让小祝暂时住在他们家。她心里有了一个打算。

  她家早就想雇一个保姆,帮着做家务,因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没雇。她看小祝身体条件还不错,也受过教育,不妨就雇小祝来给他们当保姆。当保姆也是工作,这样就等于给小祝一个工作的机会。李海平说,这个我不管,想让小祝当保姆,你去跟小祝谈。不过我要说三点,希望你能记住。第一,要尊重人家的意愿,不要勉强人家。第二,聘人家当保姆,必须给人家发工资。第三,大家人格平等,不要居高临下,看不起人家。对了,我还要补充一点,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是有女儿的人,小祝也是她妈妈的女儿,我们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夏百合有些不耐烦,说得得得,张口就是一二三,官僚!就这样,祝艺青成了舅妈夏百合所雇用的一个保姆。

  来北京之前,祝艺青对要找的工作有过多种设想,但她从没有想过要当保姆。舅妈跟她谈话时,也没有明确说雇她当保姆,只是说让她帮忙做点家务。帮忙不是白帮忙,是有报酬的帮忙,舅妈承诺每个月给她一千五百块钱。祝艺青心里有些抵触,但她不能推辞。舅妈说了,其实要是给她安排工作的话,李海平还得求别人,能不能找到也很难说。关键是,舅妈在话语里对她传递了一个不客气的信息,倘若她不愿帮忙,舅妈绝不勉强她,她爱去哪里都可以。她爱去哪里呢?她能去哪里呢?在表舅没给她找到工作之前,她最好还是住在表舅家里。舅妈答应每月给她一千五百块钱,对她来说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诱惑,她手上正用的手机是五百多块钱买的。

  祝艺青当保姆的活儿并不重,每天的硬任务就是给舅妈正上高中的女儿晓灵做一顿午饭。舅舅和舅妈一上班就是一整天,中午不回家吃饭。晓灵自己不愿做饭,也不爱吃妈妈给她留的饭,往往泡一碗方便面完事儿。有祝艺青在家里当保姆,晓灵就不用泡方便面了,她想吃什么,祝艺青就给她做什么。有时晓灵还是想吃方便面,祝艺青就给她煮。晓灵对祝艺青说,不要把她吃方便面的事告诉妈妈。祝艺青答应了,就说中午吃的是手擀面,里面放了西红柿和鸡蛋。因为祝艺青和晓灵年龄大小差不多,祝艺青感到了晓灵对她的信任,这让她感到很欣慰。除了给晓灵做饭,她每天的任务还有洗碗、洗衣服、擦桌子、擦地等家务劳动。这些事情都不难做,上班的和上学的一走,她一会儿就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她有足够的时间看手机,看电视,看书,写笔记,逛大街,熟悉周围的环境。

  夏百合对祝艺青的表现不是很满意。祝艺青刷碗时,她嫌祝艺青老是开着水龙头,任自来水哗哗地流。祝艺青擦完了地,她认为祝艺青擦得不到位,不彻底。她指着门后的一个角落,让小祝过去一下,说你看看,这地方你就没有擦到,灰毛毛还存在着。还有,你擦地的程序也不对,擦之前应该先扫一遍。晓灵中午回家有时吃方便面的事,也被夏百合发现了。为这件事,夏百合专门找祝艺青谈了话,谈得相当严肃。

  祝艺青的眼圈儿渐渐地红了。祝艺青不会给妈妈打电话诉说她心中的委屈。前几天妈妈给她打电话,她说她在北京一切都很好,舅舅对她很好,舅妈对她很好,妹妹晓灵跟她也很舍得来,她生活得很愉快。

  人的好多话不是跟别人说的,都是跟自己说的。祝艺青跟自己说话的方式是写笔记。她说,太压抑了,太累了,简直想哭一场。她有些想妈妈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才是她真正的亲人,要哭,只能在妈妈跟前哭。

  (选自《后来者——保姆在北京之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祝艺青爸爸死于一场瓦斯爆炸事故,这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因这个原因才有祝艺青到北京去找工作的故事。

  B.李海平是祝艺青的一个表舅,在北京做官,他架子很大,祝的妈妈在电话里跟他套了半天近乎,才把想说的事对他说了。

  C.祝艺青长得高高挑挑,她来北京对要找的工作有过多种设想,但她听了舅妈的话,为了那一千五百块钱,当上了保姆。

  D.在夏百合眼里,祝艺青做的一切都是不合格的,对这个漂亮女孩处处防范;晓灵则是一个单纯的高中生,与祝艺青平等相处。

  E.小说的故事情节不复杂,但传递出来的信息却很丰富。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年轻人的奋斗与挣扎,读出现实与理想的错位,等等。

  (2)小说中的祝艺青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写李海平的“三点一补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祝艺青的眼圈儿渐渐地红了”这句话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下一页更多有关"2017年海南省高三语文联考试卷”的内容

155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