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做好每一份试卷,能够让你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所以,还在等什么呢?让我们从这份试题卷中找出那些你欠缺的知识点吧!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北京西城区南区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

  北京西城区南区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

  其他

  很多成语往往和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有关。比如“完璧归赵”就源于蔺相如的

  故事。下面成语中涉及共同历史人物的是 与 。(只填序号)(2分)

  ①破釜沉舟 ②三顾茅庐 ③班门弄斧

  ④毛遂自荐 ⑤四面楚歌 ⑥门庭若市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淳朴惦记辨别悬梁刺骨

  B.脊梁闲暇惬意高瞻远瞩

  C.怠慢荡漾奔驰谈笑风生

  D.粘贴缥缈包裹再接再厉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敦煌莫高窟众多的石窟中,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神采各异的飞天画像。

  B.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虚心求学,不耻下问。

  C.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伟大事业。

  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洋淀人主要靠这方水、这片苇维持生活,而不是靠种地。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学会发扬和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B.为了防止森林火灾不再蔓延,当地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C.农民工组合的精彩表演,成为春节晚会中最耀眼的“草根明星”。

  D.日本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核电安全再度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两岸环保组织将加强沟通,合作保护共有的濒危物种——黑嘴端凤头燕鸥。

  B.《战国策》中的“蹴鞠”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蹴”是用脚踢,“鞠”就是球。

  C.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正如后人评论的那样,“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D.南通街舞队不是单纯Battle(斗舞),他们的街舞融入了京剧、腰鼓、太极拳……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B.“世外桃源”一词源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D.短篇小说《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

  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奇妙的警戒点》,完成第16~17题。(共6分)

  奇妙的警戒点

  一位军医,因治疗伤兵,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在治疗间隙,他倒头呼呼大睡起来。突然从前线又运来了一批伤员,需要立即叫醒这个军医。可是,不管人们用手推他,还是往他脸上喷水,都难以让他醒来。最后,还是他的助手想出一招,在军医耳边轻轻地说:“伤兵又来了,请你起来动手术。”他毫不迟疑地一骨碌爬了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睡眠期间,整个大脑皮层都处于抑制状态,但其中也有某个不受抑制并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这个部位被称作“警戒点”。警戒点的神经细胞没有被抑制,对外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警觉能力。通过警戒点,睡着的人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

  警戒点有两种形式。上面的例子,军医大脑的警戒点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被唤醒的,自己本身并没有自动从睡梦中醒来,这种警戒点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形成被动警戒点的事情出现一般是不定时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只知道这件事将来有可能要发生,所以只有等到它发生的时候,才会醒来。

  此外还有主动性的警戒点,即不需外界的任何刺激或提醒,可以自动地从睡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这种警戒点在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警戒状态。一般形成主动警戒点的事情是人们提前知道将来一定会发生的,而且知道什么时间将要发生,潜意识里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样在大脑中事先就预留了一块没有被抑制的区域,所以人们可以主动醒来。

  大脑的警戒点是人类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在古代,人们经常受到野兽的威胁,即使睡觉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久而久之,人的大脑中便保持了一个奇妙的警戒点,这个警戒点甚至在人酣睡时也是清醒的,所以有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值勤哨”。

  警戒点最初只是让人类在睡眠中可以自我保护,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警戒点除了它最初的作用外,还可提醒人们注意到重要的事情,完成必要的任务。因此,人类的警戒点的作用就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当人们需要完成关键的工作时,警戒点的钟声就会响起。

  【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讲述一个军医的故事?(2分)

  【小题2】.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现象分别属于哪种形式的“警戒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

  在环境嘈杂、机器轰鸣的工厂里,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大,有的工人甚至能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酣然入睡。奇怪的是,环境的嘈杂并不能吵醒他,而一旦机器声停止,环境安静下来,工人却可能马上醒来。

  答:

  【材料二】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平日里我们可能六点钟起床,某日我们可能需要在凌晨四点钟起床去搭乘火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很少因为睡过了头而延误火车。即使我们不用闹钟也能按时醒来,甚至提前醒来。

  答:

  (一)阅读《目送》(节选),完成12~15题。(共10分)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题1】阅读全文,补充填写下面表格中的内容。(3分)

  【小题2】.作者在第⑦段中,为什么用“一瞥”而不用“一望”?(2分)

  【小题3】.本文以“目送”为标题,好在哪里?(2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又说“不必追”,你怎样理解?(3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9~11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弗敢加也 加:

  (2)望其旗靡 靡: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

  【小题3】.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思想的句子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2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 ”三个部分。

  默写(4分,每空1分)

  ⑴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⑵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⑶李白《把酒问月》一诗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从这句诗脱胎而来的词句是: ? 。

  作文(40分)

  请以“在路上”为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看了"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的人还看:

1.中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2.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3.2016年初三上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4.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77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