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课堂案例

高中语文课堂案例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高中语文课堂案例

  高中阶段是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向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转变过程中重要而艰难的一个环节,围绕课堂教学案例,提出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策略。下面学习啦小编给你分享高中语文课堂案例,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案例(一)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模 块中的文本材料如何把握,特别是对如何把文本材料中的内容教授给 学生产生困惑,不知如何处理。处理简单了,学生会忽略相关内容; 处理复杂了,又常常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没兴趣,上课就会 感到沉闷,想睡觉。

  新课程标准追求“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重视知识与能力整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平等对话和沟通,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不可否认,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因此,在语文必修第四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每个课文的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面就其中一篇课文说说我的做法与思考。

  [案例内容]

  第四册必修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窦娥冤》,新教材节选了除了 第四折之外的所有内容,篇幅很长,生字、词较多,有些语句距离学 生年代久远,理解困难。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这篇文 章至少要用四课时,光阅读课文就会用一节课的时间,可能还不包括 作相关练习的时间;而且这么做的话,学生很可能不感兴趣,无法发 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这一模块学习的是中外戏剧,每篇课文都是名家的经典剧本。于 是我将学生分成四个活动小组,每组演一个部分的内容,正好平均分 配,从楔子到第三折,每一组参演一部分,演哪一个角色自己报名; 接着提出具体要求,不要求将文本材料背下来,但是要求将剧中语言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将较复杂的剧情加以概括;然后同学们再评选出 哪一组演得最好。给他们两天的时间准备。

  这样一布置,学生立即就有了兴趣,下课之后,纷纷到课代表那 报名参演,课下认真准备。等到上那节课的时候,各组的同学轮番上 场,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剧情一一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而没有上场的同 学在下面观看得津津有味。这样《窦娥冤》的戏剧情节就被同学们掌 握了,在这个过程中,剧中人物形象也比较深入学生心理,以后进行 下一阶段教学时,学生们就会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扮 演孛老的同学嘴上粘上三条纸,将普通白纸用黑笔涂成黑色,就代表 胡子;有的同学用废纸做成衙役手里拿的杀威棒;用的用纸做成令箭 等等,不一而足,充分反映了他们的自我创造能力、创新能力。

  就这样,在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中,铃声响起。这堂课圆满结束了,但同学们却又意犹未尽,满怀兴奋,沉浸在胜利的自豪感中。

  [思考与点评]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通过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课改新路,大胆实践课改精神,从现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态,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高中语文课堂案例(二)课堂上的小“智慧”

  【案例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在课堂上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一只鸟飞进了教室,某个同学从板凳上跌落等等,课堂常常在一片喧闹中久久不能平静。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生成性,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遇到这类和教学完全无关的突发事件时该如何处理呢?生成性的课堂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案例描述】

  夏末秋初的一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学生本来就没有精神,再加上天空阴沉好像要滴下水来的样子,这节语文课就上得很沉闷。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我正想如何将下一个知识点落实下去,突然一声炸雷,大雨瓢泼般落下。学生全都惊呼起来:“下大雨了!”所有的眼睛望向窗外,嘴里还发出各种各样的感叹和评价。看来,后面的十几分钟就要泡汤了。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作文话题:“风”,今天,我是否可以让学生以“雨”为话题进行一个片断练习呢?

  于是,我要求学生安静下来,观察雨,然后展开自己的联想,以“雨”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听着挺感兴趣,很快就安静下来,开始沉思,几分钟后,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写起来。十分钟后,所有的片段交上来,都比平时要写得好。

  第二节课,我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讲评,引导他们从描写逐步深入到对“雨”的精神、意义的思考,由“雨”扩展出去,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思路比较开阔,想到了各种时节的雨,各种特点的雨,雨的节奏、雨的声音,由雨引起的思绪等等。

  【案例评析】

  上完这节课,自己有一点小得意:我没有让这十几分钟白白浪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顺势利导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喜好,宜疏不宜堵,在那种情况下,强要落实原来的教学计划几乎是白费力气,而且没有任何效果,那为何不顺势而为呢?我认为在这堂课上,教师基本做到了重视调动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要求有检查等方面,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比如因明天要开运动会,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学生特别浮躁,我就设计了与运动会有关的语言运用题和学生一起做,学生兴致高涨,训练效果非常好。

  【教学反思】

  不过,课后我发现有一个女生没有交上写作片段,在大家写的时候,她紧捂着耳朵趴在桌面上。课间我将她批评了一顿。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该女生从小对大雨充满恐惧,尤其害怕打雷。

  反思自己当时的行为,如果课间不是粗暴的批评,而能加以询问,引导学生描写出自己的害怕,收到的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由此可见,教师不光要有知识,还要有善于观察的眼睛。

  高中语文课堂案例(三) 从“给妇女起名字”谈起

  《荷花淀》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篇目,也是历来很受公开课青睐的一篇美文,许多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剖析,教学方法可谓“百花齐放”。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着研讨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展开。但是,我曾经看过一节公开课的录像,独到的解析视角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有个学生这样问:“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 这个问题似乎脱离了教学常规,但老师却抓住了这个契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有学生说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还有一名学生说那个找借口的应该叫翠花——上酸菜等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学生读后尽管大笑,但仔细体会后总觉得不是味道。教师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这样一来,一篇小说成了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

  这个案例说明,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育智功能。


猜你感兴趣的:

1.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3.语文课堂突发事件案例 课堂上突发事件案例

4.九年级语文教学成功案例

5.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

285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