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小学语文科技论文

小学语文科技论文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小学语文科技论文

  科普类说明文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内容。它担负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与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的任务。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科技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科技论文篇一

  1.加强朗读训练,挖掘科普文情感因素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但审视我们的科普说明文教学,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对说明方法的理性讲解与对科学知识的大量渗透,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朗读。虽然科普类文章简洁通俗,但作为文章,即使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表达再流畅,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与文本开展对话活动。例如:在教学《太阳》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笔者就借助各种形式的读来实现,先要求学生默读,找出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把它们的密切关系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抓住“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就……”这些重点词语比较读、引读。最后全班学生合读、小组配合读,学生自然朗读成诵。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读得有情有趣、津津有味,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他们潜移默化找到了情感因素。

  2.展现语言趣味,焕发科普文独有的魅力

  我们小学语文的新教材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科普类说明文:《太阳》《鲸》《冬眠》《航天飞机》《大自然的语言》……这些科普说明文虽然短小精悍,但十分生动,很有趣味。写人记事类文章,能用生动形象与动人的情节打动学生;写景写物的文章,能用深刻的哲理与华丽的辞藻打动人。那么说明文却没有,尤其是科普类文章。如果说这类文章的魅力,那就是具有科学的真知,可以让人增长知识,这是其他类型文章都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时,笔者就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百科探秘》节目,里面有很多有关恐龙的视频,然后图片配上轻灵的音乐与笨重迟钝的大象作对比,还让学生自己去扮演一个考古学家。这样,学生不仅能提出许多具有价值的问题,还把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激发出来。由此可见,科普类的说明文也能有趣味,也能焕发出应有的魅力。

  3.了解说明方法,读出科普文趣味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习科普类说明文时要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仔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说明方法”,但只是“了解”,并不是“理解”!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教学一篇说明文,就得讲透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样,本来就没有什么生动情节与思维发散地方的说明文,就被教师弄得支离破碎。这样的课堂,学生当然缺乏学习兴趣,文字缺乏应有的魅力,科学也缺乏生命与活力。例如:在讲到埃及金字塔时,教师会自然而然地渗透一些说明的方法,这样效果当然比较好。

  师:大家知道埃及的金字塔到底有多高吗?

  生:埃及金字塔高约146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大楼。

  师:你把“146米”与“40层”这两个词语读得比较重,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这两个词语能准确地反映出金字塔的具体高度,同时与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大楼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金字塔是很高很高的建筑物。

  师:也就是说,通过具体的数字能说明金字塔的高度,并且与大楼进行了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金字塔的高度有一种具体的感觉,是吗?你是否知道这两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与作比较呢?

  4.引导自我阅读,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科普类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等特点。教学实践证明,对于科普类说明文的语感形成,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与局部上进行梳理、把握说明的内在结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致力于说明文逻辑与结构的把握呢?实践证明,表格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就绘制了表格并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我阅读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表格不仅是在梳理和把握文章结构的时候可以用,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再次出示这张表格来辅助学生进行复述的练习,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美国有一个调查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在分析那些内容较深、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时,若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与制作图表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地提高。利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就是在引导他们对科普类说明文进行自我阅读、自我领会,再到实践运用。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科普类的说明文除了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外,更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小学语文科技论文篇二

  科普类说明文如此重要,其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只有19.1%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欢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纵观我们现在的科普说明文教学,要不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要不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在这样的课上,知识,成了课堂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就只是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简单呈现,这样的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又在哪里?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从何说起呢?

  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传授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如何以科学常识的渗透为凭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何让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呢?以下我结合自己执教的人教版第七册《31飞向蓝天的恐龙》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风趣”,展现语言文字的趣味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看来,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在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探秘》节目的有关恐龙的视频;在课堂上,我利用优雅唯美的鸟儿图片配上了轻灵的音乐与笨重迟钝的大象形成对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小小考古学家,学生不仅能马上提出许多具有价值的问题,更是将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一下子激昂起来。

  二、品味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生动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这堂课上,我的教学活动一直围绕着“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恐龙这一阶段演化的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得这堂课上语文的味道浓郁而深远。如,在让学生领会作者语言的条理性和生动及灵活性的时候,我紧扣文中的三个“则”来进行操作:

  师:这么多种恐龙,作者用了6个“有些”,你们读起来觉得啰嗦吗?繁琐吗?

  生:不会,因为他不能够不是使用的6个完全一模一样的“有些”,而是还夹着使用了“有些……则”

  出示3个红色“则”,齐读:“则”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找到原因了吗?

  生:每个“则”字前后的两种恐龙有些相同的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

  教师点拨:一个“则”字,既把两种不同的恐龙连在一起,又非常明显的使之前后两种恐龙形成对比,交代的清楚明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的灵活妙用。

  三、融入情感,激活语言文字的魅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时候,把自己教学成功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有情有趣”。他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反思我们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有多少老师千方百计地着力于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在学呢?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合作训练朗读: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为了飞翔,恐龙的一支体形开始发生变化,它们……

  生齐: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地面上,各种恐龙开始了激烈的生存斗争,为了生存的需要……

  生齐: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被驱逐到树上生存的一部分恐龙开始……

  生齐: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

  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徐星用词的准确生动,也深刻感受到这位考古学家执着追求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学生在课堂上说道:“学完这篇课文我觉得太让人惊叹了,这么多年前的事物都被这些科学家推理出来,他们一定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考察,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这种精神真让人敬佩!”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只有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而灵活地运用好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才能使我们的说明文课堂渗透着丰盈的语文味。

  四、引导自我阅读,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科普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我感受到科普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把握说明的内在逻辑结构。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在分析内容较深、结构复杂的文章时,如果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法,其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高。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引导他们对科普说明文进行自我阅读、品悟领会,再到实践运用这一过程中最好的拐杖!

  吕淑湘先生曾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事实上,一篇文章,从作者的笔下诞生始,它就是作者的代言人。哪怕叙述再客观冷静,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老师当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品读语言的韵味,挖掘课文的情感,拓展引领去实践,通过激发趣味因子、品味语言因子、开创实践因子、感悟情感因子这样一些列的措施,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一次次情感和智慧的旅行,这样的课堂方能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也才会焕发其独有的语文魅力,只要我们改变科普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方式,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昏昏欲睡的科普类说明文课堂必将就此得到颠覆,科普说明文的语文特点也将更完美地凸现出来!

310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