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语文 >

八年级语文作文读《梵高传》的感想

时间: 巧绵21291 分享

  一提起梵高,人们想到的无疑就是天价的画作与自杀。梵高的一生是有所追求的,但也是悲悯的,接下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梵高传》读后感吧!

  《梵高传》读后感

  “提奥,浅需要太阳。我需要那种炎热非常、威力无比的太阳。整个冬天,我感到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把我向南方吸引。在我离开荷兰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像太阳那样的东西。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太阳也就无所谓绘画。也许,可以使我趋向成熟的东西就是这个灼热的太阳……只要我有了太阳,把我内心的寒冷驱散,使我的调色板燃烧起来……”

  梵高正是如此地热爱着蔚蓝天空上那颗“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的、“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的星球。他的“傲慢的愿望”,正是“直接面对太阳”,19世纪著名的画评家阿尔贝·奥里埃这样形容道。只是无论是梵高还是这位评论家都不知道,100年之后,梵高和他那些色彩绚烂、个性突出、热情奔放的油画,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一颗威力无比、灿烂辉煌的太阳。

  仰望太阳的时候,太阳的光与热会灼伤眼睛,这是连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而仰望梵高这颗绘画界里的太阳的时候,他的画、他的话、他的经历、他的痛苦,灼伤的却是心灵。在阅读欧文·斯通为梵高所作的小说体传记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时候,我所经历的正是一个心灵被灼伤的过程。

  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一般书籍中称其为文森特·梵高。他是19世纪著名印象派画家,与高更、塞尚并称为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梵高的画以其浓烈绚丽的、以黄色调和钻蓝色调为主的色彩,旋转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热情有力的笔触,以及他对人物性格的深层次了解和他对大自然本质的个性化描绘而名闻世界,犹以他的《向日葵》、 《莺尾花》、《星月夜》和《麦田》最为著名。他的故乡荷兰在阿姆斯特丹为他建立了博物馆,保存了他几乎全部的素描、水彩、油画。他的画,即使一张小小的素描习作,在现在的拍卖会上,也可以达到别的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天价。这就是梵高,一个作为成功画家的梵高。

  然而《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并非是写这样的一个梵高,这样一个为世人的眼睛所熟悉的梵高。《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作者欧文·斯通希望可以重现这位伟大画家的生活,重塑这位伟大画家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这本书的序里,作者这样表述他写作的目的:“面对着文森特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我的确被惊呆了……我进人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的世界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者渴望了解梵高,渴望知道是怎样的生活使梵高可以如此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体悟到生命?或许由于作者的艺术修养,使他对梵高的作品表现出比我们高得多的鉴赏力,使他可以在梵高的作品中看到比我们多得多的情绪与内容,也因此使他对梵高的一生和梵高本人有比我们更多的好奇。然而,每一个曾经看过梵高那些有着强烈颜色对比的画作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那在画布与笔触之间洋溢着的强大的生命力;每一个可以感受到这生命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像作者一样,产生了解梵高的渴望——即使这种渴望并不如我们的作者如此强烈。《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的价值正在于此。

  正像这本书的名字,当你随着作者的笔,跟随梵高在英国、荷兰、法国等各处游走的时候,你会被梵高因其对生活的无限渴求而表现出来的生活热情与激情而感动—感动这词用得不好,我想还是用前面曾经提到的“灼伤”更好。梵高的生活热情是会像太阳的光芒一样灼伤你的心灵的。无论遭遇到怎样的不公与困难,无论是在多么大的失败之后,或许他也会消沉,但是当他决定了自己下一步所要走的道路时,他所表现出的执著与热情都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那样的热情实在是过于鲜明了!

  一个渴望生活、渴望直面太阳的梵高,他以他的热情生活着,并且希望将自己的热情传递给众人,感染众人。“我们内心的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文森特对提奥说。如果说那个散发着自亮光热的圆球是天空中的太阳,那么文森特·梵高便是我们人世间的太阳。他燃烧着他的热情,照亮着我们,照亮着我们这些需要太阳的光与热的庸碌的人们。

  《梵高传》读书笔记

  读《梵高传》,二千七百多页,微读统计我用了46个多小时。这46个多小时,是从去年9月开始,断断续续读到昨天,中间读了好几本别的书。

  这本书读得十分辛苦,比高晓松的五千多页的《鱼羊野史》读得还辛苦。因为我决计坚持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所以就坚决耐着性子坚持读完。真是虐心。

  这本书资料详实,引用了大量当事人的信件,把文森特·梵高所生活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他心路历程,以及他每作一幅画时的心理,做了深度的剖析,几乎可以把它当做心理分析的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读。

  极不幸的基因

  书读得辛苦,是因为文森特·梵高活得太痛苦。

  文森特出生于比较有名望的世家——梵高家族里,一位叫简的伯父是海军上将,一位森特伯伯是著名的画商。他的父亲是牧师,母亲是一个阴郁的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家庭主妇。

  文森特的母亲让孩子们不准和下流圈子的人相处,她说:“与上层社会交往更为妥当”“同下层阶级打交道则意味着将自己暴露在各种诱惑之下”文森特从小至11岁都被母亲关在家里,一出来便没办法适应,恐惧占据全身,几乎患上自闭症。

  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都具有的癫痫病史,大概不幸潜藏在了文森特的基因里。后来发现他的弟弟妹妹,大多身体不健康或者神经脆弱而早逝。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家发现,潜伏性癫痫病发作类似于脑电波引起的火花,由少数“癫痫性神经”引发的非正常神经元放电的“”,一次癫痫性“轰炸”可能会动摇这些掌管意识和认知的神经基础,大脑变得越来越亢奋时,人就易怒、冲动和具有攻击性。每次轰炸就会降低下一次轰炸的门槛,也会永久性改变已经被动摇的神经运作功能……文森特三十几岁时,这样的癫痫就常常发作。

  文森特少年时代,就多动、敏感、易怒,好冒险。“我是个狂人!”文森特于1881年宣布,“我感到内心有一股力量……一团熊熊燃烧、无法熄灭的火焰。”他的这些感觉里,不知是不是科学家所说的神经元。所以他行为不合常态且反复无常。

  评价文森特这个人,需要运用大量的最高级的副词。

  极低的情商

  文森特长着扁平的头颅、橘红色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和乱糟糟的胡子——他不幸长相不好看,加上天生敏感,又总遭到潜在的狂暴的袭击,因此他做人做事总是用力过猛,无法跟人正常相处。

  他总是给亲人带来痛苦。他的我行我素制造了不少的“丑闻”和麻烦,“因为不想见到他,大家再也不会到家里来拜访。至少邻居是这样的。但不得不说,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他的父亲多洛斯写道。写对于牧师家庭来说,是失去教众的灾难。父亲多方努力弥补无效,极为愤怒地叫喊:“我无法忍受了!” “这让我痛苦不堪!”“你让我活得生不如死!”到六十多岁时身体健康垮掉不幸去世。这使文森特的母亲终生不能原谅他。

  对朋友,他总渴望认可,却得不到认可。“在海牙,他越来越遭到孤立,结果他对每一位朋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比如对拉帕德,对高更,开始倾注过于强烈的感情,寄予过高的期望,给人极大的压力,然后迅速闹翻。致使像高更这样精明的人,到文森特死也不愿再见到他。

  在任何地方都遭受排斥,文森特看到自己面前只有孤独。他变得越来越尖刻、暴躁、愤愤不平。

  一个人总免不了与人打交道。文森特正因为总是坚持个人观点,常常都大声而凶狠地跟人争论,不懂得屈服和折衷,自然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他做什么都老是失败:从作为画商短暂而失败的开始,到不光彩的神职经历、迷惘的福音传道使命、偶然的杂志插画工作,以及最后短暂绚烂的画家生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他不仅怀疑人生,也怀疑自己。

  他一直想摆脱“永远做不好事”的名声,但总是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可。当他把作画作为终身追求时,却因为画卖不出去,他无法自食其力,以致于终身都被挫败感的耻辱缠绕。

  所有生活及画画所需要的费用,他都得向他的弟弟提奥·梵高伸手,彻骨的贫穷,自尊的煎熬,成了后来他发疯的主因。

  如果说情商高是迎合世俗和他人,文森特没有它也罢。否则他就成不了他自己。

  极偏执的性格

  文森特对宗教、对苦行、对所谓爱情……他从不按世俗的规则行事,他内心之极端自我,性情极为偏执,他认定的事情,他一定坚持到底,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说服对方依从他。

  他跟家人乃至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每份工作都被炒鱿鱼,让父母感到极为丢脸;他违背父母意愿,去做新教的牧师;他因为渴望家庭温暖,与妓女同居;他到黑地过苦行僧的生活,把自己弄成一个乞丐一样的很不体面的流浪汉……每件事都出于他自我的意愿,都做得极为用力,却每次都让父母难堪不已,痛苦不已。

  后来他开始学画画,可是内心的狂暴使他无法静下来画细腻、平滑、精致的线条,无法成为画商们青睐的对象。

  当提奥建议他尝试着从人物素描转向印象派时,文森特认为“一切反对的观点都是荒.唐可笑的,他发誓决不会改弦更张”。提奥越是敦促文森特创作一些在市场上有销路的作品,他就越是苦苦地抵制。

  然而大概正是这样的偏执,才成就了他独特的画风。那些数目庞大的画作里,写满了他的桀骜不驯、极具爆发力的性情——他的画就是他本人的写照。他的作品的特点就是过度——过度的力量、过度的紧张,强烈的表达。

  极迷醉的艺术

  文森特早期沉迷于色调暗沉的肖像画,后来逐渐接受并成为了印象派。

  “作我所感,感我所作”是文森特终其一生的写照。只有读过他的故事,才能读懂他的艺术。他说:“我,就在我的画中。”

  文森特把画画当做信仰。始终坚持,一周又一周,每天所有的时间都在工作:早上画,中午重画,晚上又破坏掉,不停地同自己作对。吹毛求疵的修改,在他看来,是为了接近一个可能的、最为崇高的目标:“把生命放进作品中。”

  文森特既是印象派画家,又不能像高更那样凭记忆,把画作得充满神秘感和具有象征意义。他总需要大量的模特(这就需要大量的开支,使他不得不每次都向提奥“厚颜无耻”地要更多的法郎),或者总是要到大自然现场去,看着眼前的人或者景,用他“扭曲的”“漫画式的”粗糙线条,以及厚涂法狂轰滥炸。

  他作画速度极快,每个动作都像在向画布发起冲锋,嘴里还念念有词、唾沫横飞。这使一些看过他作画的人(包括高更)感到害怕,说他是个“疯子”。

  书中这样描绘他作画的方式:冲撞与躲闪,攻击与退却。整齐的笔法一次又一次扫过画布,就像夏日的暴风雨一样。当他从画面上暂时撤下,双手抱胸,考虑着再次冲锋的时候,在由颜料构成的、焰火般强烈的狂热之后,是小心翼翼的、充满灵光的再次评估。紧接着,他的画笔突如其来地冲向调色板,调了又调,搅了又搅,想要找到下一种颜色;然后,他又冲向画布……——他向提奥声称,他的向日葵是“蓝色与黄色的交响乐”。

  他坚持认为,形象的直接性比精确性更有吸引力。

  所以他画的人物线条粗笨;他画的植物和花朵像火焰在燃烧——他画的著名的向日葵和丝柏树,还有麦田,都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他画的每个星星,都在不停地旋转,旋转成大大的漩涡……

  这样的画风,是不被时人所欣赏和接纳的,所以他那么尽力却总是失败,让他自己永远也想不明白。

  他内心其实矛盾冲突得厉害:一方面不屑于得到世俗的认同,认为把艺术商业化是对艺术的亵渎,尤其在他的画得不到承认时;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世人的认同,那样作品可以卖钱,可以代表自食其力和自己的成功。这样的矛盾也常常令他痛苦不堪。他想迎合世俗的审美,画能销售的画。可是画着画着他又画成他自己的风格了。他没办法画出畅销的画来,他注定一生穷困潦倒。

  文森特还极爱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代入感极强,所以总是把自己活成书里的人物;又因为阅读丰富,思考极深,他的画里,融入太多的他想表达的——他是用画来表达他自己。

  极依恋的兄弟情

  文森特是不幸的,他活得极为痛苦:疾病、失败、孤独、抑郁、狂躁……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说:死很难,活着更难。

  然而文森特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提奥这个弟弟。

  上帝让他遭受苦难,却又给他一个艺术上理解他、经济上无偿资助他的弟弟。

  文森特因为屡次工作被辞退,他就公然拒绝去找一份工作,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噩梦”,他还暴躁地提醒提奥说,作为弟弟,责任应该是“安慰”哥哥,而不是要使他“痛苦、气馁”。

  他就这样无止境地索取——索取更多的金钱和爱,充满威逼利诱,反复无常。

  但他又把对弟弟的依赖说成是一种束缚——“就像被线绑住的甲虫一样,只能飞一小段距离,总无法避免地受到阻挠。”

  所以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提奥能忍受他。正是提奥无止尽的忍耐和资助,才成就了文森特这个几十年后的举世闻名的艺术家。

  只有提奥这个信徒,忠实地支撑着这个社会的弃儿和反叛者。直到他身体虚弱,收入力不从心时。

  一直奋力支撑的提奥撤退了,文森特就倒下了——不管他最后是不是自杀(本传记作者有很多依据认为他非自杀而是他人误杀),当死亡来临时,他绝不后退。活着那么难。

  文森特心底深处对弟弟的付出是自知的,只不过是通过一种扭曲的方式来掩饰他的负罪。

  他最后也是被负罪感压垮的:他说,他只看到一个陌生人——一个“不幸的可怜鬼”——辜负了家庭,害死了父亲,剥削弟弟的金钱和健康,把他在南方画室编织的梦想砸得粉碎,还逼走了他的“漂亮朋友”。罪孽深重。无可饶恕。该如何惩戒他呢?

  文森特其实不属于这个俗世的。他不懂得一切规则,一直笨拙地生活,笨拙地画画,笨拙地与人交往——这笨拙不能不说是一种赤诚,赤诚到神经质。

  文森特对弱者有一种宗教的悲悯情绪,对人赤诚相待——比如在与高更的交往中,文森特看到的是兄弟情义,高更看到的是对手之间的竞争和利益——相对于高更这样精明的艺术家,文森特更纯粹。

  这样纯粹的艺术家却在37岁早逝,他个人得到了解脱,但对于艺术世界,不能不说,是一个巨星的陨落。

  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的油画在拍卖行以天价成交。你问他们最喜欢哪一个画家,他们总是说梵高啊!但你可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看了这本书后,我既愤怒又感动。

    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梵高一生清贫,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画。梵高对画画简直着了迷,他太热爱大自然了,他热爱娇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罗兰色的天空、热爱翠绿草地和淡青色的风!他对万物充满了热爱……梵高做事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地画画,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绘画中。

    我呢?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做事马虎的人,就是因为马虎,我曾多次与满分擦肩而过,记得有一次英语考试,比较简单,我几乎都会做。发试卷时,同学们都考得不错,唯独我,只考了90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粗心,竟然忘记写一题十分简单的题目。唉!.这件事使我刚刚树立起的信心,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这粗心不是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而是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我在课间写作业,十分不认真。要么一边讲话一边写作业,要么就是一边管闲事一边写作业。所以我常常写错字。有一次我把吞字写成了舌字,老师一怒之下,狠狠地扣了一分,让我悲痛欲绝呀!因为当时整章试卷只错了这一题。我宁愿错在别的地方,也不要错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字上。马克?吐温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人能够将坏习惯扔出窗外,但可以把它步步赶下楼梯。”在这个寒假,我决定痛改前非,一定要把这个坏毛病改掉。我找了一个十分安静的地方,独自写作业,不再关心外面的一切,就像个隐世高人。做完作业后,我一定要检查,正确率比平时高了很多。看来,只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界事物干扰,就能不粗心。改掉粗心这个毛病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_梵高。

29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