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篇

时间: 巧绵1291 分享

  有人从万历十五年中悟出儒教误国,那其他人又悟出了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万历十五年,在我国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细节,但实质上确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于是,作者黄仁宇便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对这段时期加以详实的叙述。

  初读此书,并没太大兴趣,以为就是正史野史拼接起来的文字。而其朴实却十分有力道的语言,以现代化口吻描述一段段古代帝王、君臣以及百姓间的故事,着实深深的吸引着我。

  皇帝,永远是被仰视的对象。而万历优柔寡断,他甚至不敢对臣子下绝对的命令,文官集团用一些道德观念就可以紧紧的束缚着他。不过,毕竟他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帝王,说他软弱,谁会相信?

  他所有的妃都顺着他说话,唯独郑妃敢于讥笑他。不是大逆不道,而是因为郑妃确实走进了了万历的精神世界。

  我从来不知道,人可以这样的平等,即使在封建时代,人性的光辉也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皇帝又怎样,平民又怎样,只要存在一种傲骨的气节,不屈的个性,然后明智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似乎理解了伏尔泰的那句话:人生而平等!

  郑妃并没有拥有绝色的容貌,她的智慧与机警,使得万历在她面前尽述衷肠,挥泪如雨。作者描述的景象让人为之动容,我们为什么不以真诚的态度待人呢?纵使他在你之上,纵使他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人与人之间不缺乏信赖。

  作者用近乎司马迁所持有的公正态度,评价那一时期的人物。包括一代名相张居正,一代名将戚继光,一代名臣海瑞,一代名僧李贽。作者用他的语言魅力拉近了读者与历史名人的距离。他们有血有肉,他们自相矛盾,他们有和常人一样的内心。

  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悲剧色彩,没有人能够至始至终都活的那么精彩,这就是人。万物都在变化着,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生存方式。清廉的海瑞固守着儒家思想的成规,他古怪的规矩不为时人所容纳,他青史留名,却仍有遗憾;抗倭英雄戚继光,他的将才也渐渐被埋没,他的军事思想也只能是纸上的字符,很多无法实现;多受后人崇拜的哲学家李贽,一生只在理想中漂泊,他的行为甚至和他的思想完全不同——即反对孔子的是非标准,追求自由,却依靠着达官贵人生存。

  或许,我们只能找对一个方向,然后更加智慧的应对一切。

  这是我通读全文的一点感想,我不知道是否一定正确,但我希望今后我读的书能使我更加明智。

  弹跳着的字符串成了一章古谱,述说着久远的故事,却无法陌生,因为似乎就在眼前。那图画般的人物正向我哭诉,哭诉他们内心的痛苦。我看得到他们生前的光辉和屈辱,我读懂了他们的性格与荣辱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一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

  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是指:以一个时间基点为原点,前后各推一段时间,梳理整个大历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终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观感”。具体到万历十五年,即为1587年为基点,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明清两代为中国封建制度画上了一个句号。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从明成祖设立内阁,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明清政治达到专制顶峰。明代的“仁宣之治”、隆庆新政和张居正改革为后世治国者所称道。经济上,从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开始,到清代中期的摊丁入亩政策,农业人口激增,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耕文明达到极盛。

  在江浙一带,则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制造业、纺织业等成为解决地方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军事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背景下的边防矛盾呈现由内向外转移的过程。行省制度得以完善,中国疆域空前辽阔。

  北方诸镇的边防措施——万里长城得以修复,火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军事领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装在镇压内部起义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学高度统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选拔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万历十五年》是即我在床头读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本一关于中国阶段历史的描述,由于习惯性失眠,书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为深夜的躁动而随风去了,但也却有一部分随着可吸入颗粒物一起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惊诧,此书中许多人物身上,竟都有当今现实社会的影子。

  若将万历儿时看做我们的当代,他原本聪明敏感、乐于上进,也曾经励精图治、喜欢读书,他本不是暮气沉沉、消极厌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为臣僚的老师或家长,从不曾将他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确切的说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同样也像像我们的学生时代,很多时候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原本活泼好动、乐于思考,最终却极度厌学。诸如参加完升学考,要将书本剪碎或早上依旧习惯的坐在写字台前却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万历皇帝作为学生,臣僚做为教师,最大的失败之处,是大臣们剥夺了万历作为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应有的个性、思想和活力。

  张居正不让他练习书法,申时行不让他练兵,所有人都不让他立三皇子为太子,甚至与他生前形影不离的爱妃都不能与自己埋在一个坟墓里。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着皇上,又有什么趣味?但他毕竟是皇上,依然拥有无尽的奢华和整个国家,而当今社会我们的悲哀何至于此。

  张居正作为首辅原来言行不一,到我们看见了太多人士的虚伪。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黑二代。这个社会原来已经并正在真正属于这些有钱有势有权和不要命的,“学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葱”的现象难免出现。

  我一直感觉,张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希望明朝国富民强的,他仅仅是一个有缺点的聪明的刚愎自用的大臣而已。孔子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难养”的岂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触久了,都难免“不逊”起来,皇帝如此,张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也难免如此。事实摆在眼前,改变虽不及万难却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种善的种子,也时刻提醒自己,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某些偏见和不可避免的缺点,学习如何体谅并选择,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那些是“见不善而内自省”的,现实无奈与社会种.种幽暗的侧面,但却必须允许这些幽暗的存在,因为他毕竟是“丰富多彩”这个词的重要部分。

  面对如次、遇到问题、唯有积极想办法,努力让自己多一些才能,开阔些眼界,理清些思绪。而决不能消极怠工,心灰意冷。充满希望才能使我们快乐生活。

  ——我们无奈于幽暗,也尽量做到让幽暗无奈于我。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

  公元一五八七年没有弥赛亚的诞辰,没有先知的教诲,没有预兆变迁的星斗闪烁满天。有的,不过是一张张脸罢了,一张张疲惫地奔波于历史的定格之中的脸。

  万历注定不是属于帝王的时代,这张脸谱中注定没有多少王权的神气。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个瞬息,而万历朝大约是合眼的前奏,毕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前的嘉靖就感觉到了——万历同他一样早年登极,充满变革和振兴的希望,但这一些希望都随着自身年龄与矛盾的增长、深化渐渐瓦解。明孝宗(弘治)应当感到悲哀,因为他的子孙没能像他那样扭转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戏,留下那么多红红绿绿的角色。

  惟独有个人不绘脸谱,单看他一眼就觉得有凛然之气扑面而来。他不是贡生,乡试出身,也不应是有权对别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类,却绝对有憋着气唱大红脸的天赋。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刚峰。如果出生在当今社会,他一定算是个勤奋的好少年,与此同时,又是无知的愤青。想要为萎靡的朝政打一剂强心针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气,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说他简朴,却又嚣张,普天之下,凡为仕者无不惧其威风;说他忠诚,却又不能扛顶风的旗,固执于毛皮小事之间。一个儒道的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的素食者,他因为与尘世相触而不再是圣贤。这不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以博得帝王的信任。但嘉靖尚道,万历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没有人去照的镜子,被搁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没有李世民,没有长孙氏,宫廷中人人戴着面具。读《明史》我几乎没有抓到一个背影,但庆幸《万历十五年》让我勉强看见了一个海刚峰。几乎孤芳自赏的他,行走于浓妆艳抹的人群中,很干净。他死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镜碎了,却没有人去补。

  万历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镜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声音中,海瑞那张不戴面具的脸成了永远的幻影。他的矛盾并不来自内心,而是与外界摩擦的结果。我不想假设他为那个时代的良心,或许他没有资格,李贽有,因为他忏悔过。

  海瑞不会回头,他不知为何要忏悔,他要做信念,而不是心的殉道者。大明王朝合上眼的前一刻,他或许,是最后的那个愤怒的拳头。

  脸?对,他的脸,不过是一张皮。皮下的,才是硬骨头。历史的脸谱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后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过它的镜子,是不是很好?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人作家黄仁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有耶鲁大学出版的。这本书以万历十五年为基点,通过对万历及大明王朝一些重要人物如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的描述与分析,以小见大,深入分析了明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衰亡的一系列因素,提出了一些论证翔实的历史观点。

  他认为“民穷"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在于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税率过低,并不能使农民获利,只是鼓励了大小的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中国幅员辽阔,情形复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是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与全国的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他认为维护落后的经济而不发展先进的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有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纵观欧美资本的发展史,商业资本是工业资本的先驱,只有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时增进。而中国的传统政治即无此组织能力,也不愿私人财富扩充之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安全所累。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通过对明朝末期一个年份的聚焦,使中国官僚阶层的运作方式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大明帝国以诗书作为立国的根本,开国之君创建了本朝,用时也设立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在本朝历史上,除了草创的洪武、永乐两朝外,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已成定势。文官形成一个拥有共同思想的集团,他们无例外的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宋代大儒朱熹的影响,对一切事物的看法也更为一致。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文官都是有教养的人,他们读书明理,一切行为都无背与圣贤之道,正是这一文官集团,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崇信中庸之道,力求保持稳定,甚至不惜维持落后。满口仁义道德,说着祖宗的“之乎”“者也”,却忘记了自己姓什名谁,他们一方面以文化人的身份受到下层愚民的效仿,另一方面以下层民众代言人的身份向统治者---皇帝施压。迫使他放弃他的想法或是接受他们的主张。每当皇帝想要拥有点个人自由时,他们就会痛哭流涕的说理劝教,什么“老祖宗之法不可改”,“成制不可废”,等等。此时的皇帝也很无奈,毕竟他的权威也是来自他们的顶礼膜拜之中。倘若杀一个人尚可,若要赶尽杀绝,那也绝不可能。反过来说,若杀一文官,反而会让他落个滥杀的罪名,而被杀者则成了犯言直谏的忠臣。

  对于这个擅长舞文弄墨的集团,要撇开他的自我吹嘘和堂皇表白,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支配这个文官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的哪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厉害计算。这种厉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弊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则,形成了许多集团内部和各集团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

  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集团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

相关文章

1.《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篇

2.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五篇

3.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观后感5篇精选作文

4.《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依礼制国的明朝

5.万历十五年张居正读后感范文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篇

有人从万历十五年中悟出儒教误国,那其他人又悟出了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万历十五年,在我国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8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800字

    《万历十五年》采取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以人物为中心,选取不同的角色来代表当时社会的不同阶级,浓缩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也浓缩了各种错综复杂

  •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万历这个年号本身过去的就很平庸,除了万历末年与努尔哈赤的几场决定性战役,几乎可以略过,而至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则更是可有可无。 万历十五年读

  •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5篇

    《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绝对大多数的人都穿了件绚丽的外衣,那就是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来满足

  •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精选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精选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者是黄仁宇。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 万历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