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高三复习必修1必背知识点(3)

时间: 慧良21230 分享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 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而耻学于师(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不拘于时(被)

  其皆出于此乎(在)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的人) 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

  锲而舍之(表承接) 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登高而招(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 (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表修饰,译为“地”、“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 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

  19)如

  纵一苇之所如 (往)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比得上)

  如期完成 (按照)

  20)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通“嘱”,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隶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亲属)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21)固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22)适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23)逝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24)曾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25)苟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欲苟顺私情 (假如)

  26)虽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27)异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28)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29)为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0)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六、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用法。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向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去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与……为侣,与……为友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使……舞,使……泣

  乌鹊南飞 (名作状)向南

  七、特殊句式

  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

  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何为其然也? 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被动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都有我的足迹。

  (二)翻译下列句子(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1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14、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15、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萧声呜咽,像含怨,像

  怀恋,像抽泣,像低诉。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1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

  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17、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森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每日带着随从登上高山,进入密林,走进弯弯曲曲的溪流,凡是有幽美的泉水和怪形岩石的地方,不论多么远,没有我们不到的。)

  18、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

  都有我的足迹。)

  19、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20、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11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