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大全

时间: 燕纯20 分享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入课

  1.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

  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司马迁)

  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李白)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

  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范仲淹)

  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

  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呢?

  是咸阳荆轲墓联。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课题)

  2.“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吟咏荆轲的诗句。读此诗,我们仿佛看到“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告别场面,耳边仿佛回想着当年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吧。

  二、解题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识人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四、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2段):行刺缘起/(大军压境、危如累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发展(3——9段):行刺准备/(商量对策、杀身图报、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

  第三部分——高潮(10——17段):廷刺秦王/孤注一掷(厚遗蒙嘉、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刺秦失败/突围失败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五、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将背景做简单介绍)

  A行刺原因(1-2):大军压境、危如累卵

  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保守秘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1、 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B行刺准备(3-9):

  准备信物(3-4):

  (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疏通文意。)

  (背景:秦王嬴政十四年,樊於期作为秦国将领率军攻打赵国,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国,后逃往燕国。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准备利刃、配备助手(5-7)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怒斥太子(8)

  (分角色朗读,老师翻译)

  (背景介绍:荆轲感恩太子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馆舍,太子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时进献车马和美女。“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2.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易水送别(9)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

  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小结:“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再加以萧萧易水,变徵之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高渐离与荆轲:如果有时间则讲,没有则略过,附文三:《史记·刺客列传》)

  C廷刺秦王(10-17):

  厚遗蒙嘉(10-11)

  顾笑舞阳(12-13)

  同一个人,前者是客观叙述,后者是直接描写,可为什么这个人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假装还是真的害怕?

  提示:他假装是为了迷惑秦王,以配合荆轲斩杀秦王。他是真的害怕。作者写他的害怕正是为了表现荆轲的勇敢。(衬托有正面衬托,还有反面衬托。这里应该叫反面衬托,也就是反衬。”停一停我又问道,“那么请大家再想想,这样写秦武阳还有别的作用没有?”

  “还有。”又一个同学回答道,“用秦武阳的害怕反衬秦王的威武,而秦王的威武恰好又能反衬出荆轲的无畏。”)

  朝堂献图,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一“笑”一“顾”一“前”,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其沉着镇定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相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

  图穷匕见(14-15)“图穷匕见”,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 。

  这一部分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16-18)

  合作探究

  (一)析文

  1、讨论荆轲刺秦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

  2、请同学们将课文中写荆轲、秦王及群臣的语句画出来,比较谁的着墨较少:

  荆轲: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荆轲逐秦王--------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被八创。----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秦王: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秦王复击轲-------

  秦王目眩良久。

  群臣: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高三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大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3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补充 ?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

  (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

  (1)、计见秦王。(11--13)?(2)、勇刺秦王。(14--18)?(3)、壮志未酬。(19)

  按情节发展分为

  开端 行刺缘起1-2

  发展 行刺准备3-9

  高潮 廷刺秦王10-17

  结局 荆轲被斩 18

  二 内容分析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

  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 详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略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

  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

  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⑥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太子催促荆轲 荆轲怒叱太子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8,课文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

  9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舍生忘死 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小结人物形象

  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樊於期:豪爽慷慨 义勇刚烈

  秦武阳:外勇内怯

  秦 王:贪婪怯弱

  四 ,概括中心思想

  高三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3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

  ?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

  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补充 ?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第二课时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1)、简介背景。(1—2)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

  (4)、配备助手。(6)

  2、诀别。(7--9)

  (1)、怒叱太子。(7--8)

  ?(2)、易水诀别。( 9 )

  3、刺秦。(10--18)

  (1)、计见秦王。(10--13)

  ?(2)、廷刺秦王。(14--17)

  ?(3)、壮志未酬。(18)

  按情节发展分为

  开端 行刺缘起1-2

  发展 行刺准备3-9

  高潮 廷刺秦王10-17

  结局 荆轲被斩 18

  二 内容分析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

  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

  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 详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略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

  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

  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⑥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太子催促荆轲 荆轲怒叱太子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课文精彩片段分析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⑧课文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

  ⑨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舍生忘死 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小结人物形象

  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

高三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2.高中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复习教案

3.高三语文听课记录

4.高一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教材视频

5.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6.高一语文必修课文《春之声》教案

7.荆轲刺秦王课文原文及教案(2)

8.语文高中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9.《荆轲刺秦王》课文教案及反思

10.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2)

419486